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被历朝历代纳为正统的史藉。到清朝,乾隆皇帝专门把它们统一命名为了二十四史。这二十四部书,其实就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注意,资治通鉴不在其列,它是编年史)。
它们就是官方承认的正史,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就等于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的第一手档案。凡是能在这些书里留下名字的人物,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垂青史”了。
有这么十个蔚县人,就在书里留下了名字,不但留下了名字,还给单独做了传。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人类的一天,他们就在那存在着,完全可以称得上不朽啦。来看看,都有谁。。。。。。
第十位:古弼
古弼(生卒年不详),代郡人,曾赐名古笔。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官员,历仕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浚四朝,官至司徒,封灵寿侯。
古弼很正直,只认理不认人,连皇帝都敢得罪。他原来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说他"后改名弼"。
这个名字还是魏明元帝拓跋嗣给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个"辅佐之材"。在改这个名字之前,拓跋嗣还曾"赐"过一个名字给他,叫"古笔",意思是古弼这个人,不但像笔一样有用,而且像笔一样直。古弼的头长得尖,像毛笔头一样,人们于是都亲切地称他为"笔公",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则昵称他"笔头"。后因巫蛊之罪被处死。北史《魏书》中有传。
第九位:田琢
田琢(?-1219) 蔚州定安(可能就是现在蔚县定安县村)人。字器之,金代名臣。明昌五年进士。七年从军塞外。彼时,衰败的金朝受到成吉思汗带领下崛起的蒙古族强大威胁,田琢为挽救金朝灭亡的命运,历尽艰辛。
他辗转山西、陕西、山东,为朝廷招募义勇,抵御外敌,九死一生,历任怀安令、尚书省令使、宣差兵马提控、同知忠顺军节度使事、经略山西、山东西路转运使、东路转运使、权知益都府事、行六部尚书宣差便宜招抚使等职,最后卒于任上。《金史》本传有详细的记载。他有一首写给燕子的非常有名的诗:《赠燕诗》
几年塞外历崎危,谁谓乌衣亦此飞。
朝向芦陂知有为,暮投第舍重相依。
君怜我处频相语,我忆君时不掩扉。
明日西风悲鼓角,君应先去我何归。
这背后有个感人的小故事,篇幅有限,不多说,感兴趣的自己找找看。
第八位:赵至
赵至(约249-289),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在洛阳。约魏嘉平初,至晋武帝太康末之间在世。
赵至出身微贱,然而从小就立志要勤学以求显达,荣养双亲,使他们远离劳作之苦。与嵇康侄子嵇蕃是好朋友,嵇康挺欣赏他。太康中(285年左右),以良吏赴洛,方知其母亡,又以所志不遂,号愤痛哭,欧血而卒,年三十七。
赵至一生虽然短暂,但名气却很大。据说他写了很多好文章,传世至今的只有两篇,尤其是收入《昭明文选》的《与嵇茂齐书》,被刘勰推为“书记”类的佳作,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列《晋书》有传。
第七位:鲁胜
鲁胜(生卒年不详)西晋学者。字叔时。代郡人。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墨家学说以其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但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成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史记》中没有给墨子立传。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子似乎就从思想界消失了。
到晋朝,鲁胜才给墨家作注,将其定名为《墨辩》。他年轻时在洛阳做过佐著作郎,晋惠帝时调任建康令。后称疾去官,专事著述。著有《墨辩注》,《刑》、《名》、《正天论》等,今仅存《墨辩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观点。他精通天文历法,在任时还上书请求修改历法。
鲁胜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位兴微继绝的人物,几千年来,人们依然纪念着这位杰出的学者,唐朝修《晋书》时,为他立传。在中国哲学史上,只要提到墨子、提到名家,也无不提到鲁胜。
第六位:盖寓
盖寓(?- 902)唐蔚州人。盖寓世居蔚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军官。
李克用任蔚州刺史时,开始发迹,盖寓和康君立等人尽心竭力辅佐他,成了李克用的心腹爱将。李克用任雁门节度史的时候,盖寓为都押牙,并任岚州刺史。等到李克用转任镇守太原的时候,盖寓为左都押牙、检校左仆射。成为了李克用最信任的人,深受尊敬。
天佑二年(905年)三月,盖寓病危,李克用每天都到他的府第看望,亲自给他服用药饵。等到听说盖寓去世了,正在云州的李克用听到消息后,悲呼着策马赶往盖寓府第。盖寓的遗族把他的遗书交给李克用,上面没有一句提及自己身后之事,只是仍谆谆劝谕李克用节约日常开支,减少赋税,征求贤才。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追赠盖寓为太师。《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均有传。
第五位:魏象枢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一作环溪),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人。清朝顺治三年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
后人以"好人、清官、学者"六字,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概括。现有魏象枢《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康熙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一,赐祭葬,谥敏果。不多说,关于他的介绍与文章很多,包括剧团最近创作演出的《魏相枢》。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清史稿》中有传。(《清史稿》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编修的,但为列正史,加上后来的元史,与二十四史并称二十六史)
第四位:郝杰
郝杰(1530-1600)字彦辅,蔚州人。父亲郝铭,任过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明神宗朝南京工部尚书。
郝杰刚直不阿,对朝廷重臣,他也出以公心,予以评议,高拱任大学士时,他言其非宰辅之器,等张居正搬倒高拱时,他也为高拱鸣不平。因此,郝杰吃了不少苦头,多次被贬,后因反对与日本议和,又一次被排挤出京,先后任南京户部、工部、兵部尚书,虽然是很高的职位,但却是虚职,郝杰再没有机会建言、监督了。他郁郁寡欢,逝于任上,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郝杰还是一位学者,与同僚李言恭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左右,编写出了《日本考》一书。《明史》有传。代王城现在还有他的故居。
第三位:马芳
马芳(1517-1581),字德馨,别号兰溪 ,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名将。
马芳出身农家,十岁时曾被蒙古鞑靼部落掳走,后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逃回大同,在大同总兵周尚文手下为队长,在与鞑靼作战中屡立功勋,累官宣府总兵、左都督等职。万历七年(1579年),因病解甲归乡。万历九年(1581年),马芳去世,年六十四。在明代镇守边陲的名将中,马芳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时就有"勇不过马芳"之说,同时代的诗人尹耕还留下"威名万里马将军,白发丹心天下闻"的诗句。《明史》称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擒部长数十人,斩馘无算,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也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词《香莲帕》、川剧《鱼鳞阵》、京剧《马芳困城》等。《明史》有传。
第二位:冯唐
冯唐(生卒年不详)西汉代郡人,西汉大臣,从政时期主要在文帝、景帝之时。曾任文帝刘恒的郎署长,后升迁车骑都尉,景帝时还任过楚相。为人刚正坦率,敢于直言犯上。
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入侵,保卫边塞安宁卓有战功,守土有方。但在一次边报中,仅因所报斩敌首级数差了六个,文帝震怒将他坐罪罢官。
大臣们均不敢讲话,而冯唐却犯颜直谏,批评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指出这种错误做法会使天下寒心,将士不肯效命,给朝廷带来巨大损失。文帝采纳冯唐意见,改变旨意,下诏恢复魏尚官职。武帝即位之初,下诏求贤良之士,以冯唐年逾九十高龄,无法从政,遂召其子冯遂为郎,以示表彰。
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他能排第二,主要是因为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给他刷出了知名度。《汉书》中有传。
第一位 王振
王振(?-1449),明蔚州人。虽说是一个太监,但是能排在第一位,确实是他的历史影响太大了。前九位只是留名,但对历史进程没有太大影响。而这位却是只要谈历史,就绝对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具体事迹就不说了,都知道。《明史》有传。
蔚县自古名人辈出,金、明、清时全县进士、举人达355人。类似以上十位这样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后唐时期的康福,元代的王敏等等,影响力不及这几个,就不详细介绍了。
源自:霄霄笔记
自然气候
蔚县(yùxìan)属冀西北山间盆地。恒山余脉由晋入蔚,分南北两支环峙四周,壶流河横贯西东,县境内形成了明显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境内小五台山北峰为河北第一峰。蔚县气候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56℃,年平均降水量425mm,年均无霜期90~137天,年均日照2800~2950小时。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
折叠旅游景区
蔚县的人文景观令人惊叹,绮丽的自然风景同样引人入胜。特别是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恒山余脉――空中草原景区和小五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的金河口景观,给人无穷回味。
金河口峪
燕山山脉最高峰――小五台山北麓有一奇异壮丽的峡谷,――金河口峪。“金河”因河底金黄色岩石在清澈碧水的映衬下金光灿烂而著称。登两岸山峰,可观赏到完整的战国赵长城,隐约于山林间的“金河十寺”、“台山晓日”、“金河晴月”最为壮观。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小五台山脚下,面积33万亩,是北京周围仅有的一处原始森林,生长着1320余种植物和137种动物,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这里属太行山余脉,以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崇山峻岭中珍禽异兽、名花奇草应有尽有。五月份,漫山遍野的粉色杏花铺天盖地更使山野风光增添了万分的妩媚,蔚县是全国最大的杏扁生产基地,杏扁种植面积43.5万亩,到七月份,累累果实压弯枝头,更添浓厚的乡土气息。
空中草原
由县城向南15公里便到飞狐口,南行即进入40公里大峡谷――奇峡飞狐峪,两旁奇峰陡起,怪崖悬空,极有鬼斧神工的势派。初入峡谷,谷宽涧浅,往前行峰峦闭锁,抬头只见一线天,乱云飞渡。当地老百姓说,40里飞狐72道弯,弯弯有洞天美景。它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一条古通道,最宽处只有七八十米到100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仅可错过一辆马车。一路进发,在蔚涞交界处,突兀拔起一片海拔2158米、30平方公里的草甸,这就是与金河口森林公园遥遥相对的甸子梁,它因高峻平坦而被冠以“空中草原”。这里夏季无酷暑,春季无沙尘,空气新鲜,花草如织,绿茵如毯,天蓝云白。独具特色的狩猎、跑马、民族歌舞、篝火晚会、冬季滑冰等娱乐活动,使这万年清凉幽静的原野更具情趣。
为不存在过度放牧问题,再加上雨量充沛,这里的草显得更为原始。与草打成一片的烂漫野花,也成了蜜蜂、蝴蝶争相追逐的目标,红色的山丹、白色的银莲、粉色的老鹳草以及其他几十种叫不出名儿的花,从每年的5月至10月轮番上阵,让空中草原又拥有“空中花园”的美誉。这里有两种花最为惹人,一个是雪绒花,看似它的白色小花不够艳丽,但它身份高贵,被瑞士、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奉为国花,对于这种珍稀花种,当年冯骥才来到蔚县空中草原后发现它竟在此大面积地安家落户,欣喜地称这里是“中国雪绒花的故乡”。另一种便是野罂粟,虽然名字不大惹人爱,但它生命力强,黄色花瓣格外鲜艳夺目,它们如同郁金香一般铺展在绿色原野中,场面煞是壮观。
飞狐峪
蔚县史称蔚州,曾是古代“燕云十六州”之一,唐尧之世属冀州,虞舜之际属并州,夏商两代归冀州,随后称代国,秦汉时改称代郡……历朝历代曾在蔚县建国都、设郡治、置州署。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历史,无一例外的都在蔚县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许多资料这样记载,地处我省西北部恒山余脉盆地间、壶流河两岸的蔚县,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丰富的资源物产,复杂险要的地貌及关隘,使蔚县不但成为南征北战的交汇点,更是“折戟沉沙”的古战场。遥想当年的人们,既要同狂傲不羁的大自然作斗争,更要与威胁其生存的敌人作殊死搏斗,环境是怎样的壮烈残酷。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加之生活的需要,一代又一代戍边屯垦的官兵和农民开始在平地上夯土围墙、筑堡垒城,用于防御山洪水患、狂风恶飙,外防敌寇,内防匪祸,于是一座座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城堡便矗立在辽寂的旷野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