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叶一鸣【汉风古韵】读《三国志》札记(八)

叶一鸣【汉风古韵】读《三国志》札记(八)

叶一鸣【汉风古韵】读《三国志》札记(八)高高在上原为褒义,意思苍天高高在上,明察万物。杨阜劝谏明帝曹睿效法尧舜禹上古之帝,要居高视远,慎守天位,不要迷恋当下的声色犬马。他又说“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

三国志战略版官网_三国志战略版灵犀账号_三国志

读《三国志》札记(八)

作者 叶一鸣

三国志_三国志战略版官网_三国志战略版灵犀账号

六十七、常林不卑不亢

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踧踖而退。

——《三国志·魏书二十三·常林传》

常林当时位居光禄勋太常,为九卿之首。“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而司马懿当时贵为太傅,“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位在三公上。”按官场论,这位太傅面前,常林自然得体,不卑不亢。他说:太傅之尊贵不是我敬畏的,他敬拜我是他的风范,也不是我能节制的。说的多好呀!踧踖(cù jí)是局促不安的意思。

六十八、杜袭以柔克刚

1.后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

2.太祖横刀於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

3.其柔而不犯,皆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二十三·杜袭传》

自古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劝谏者难。卫觊就对明帝说:“人臣言之既不易,人主受之又艰难。”许攸在关中拥有私人部队,不肯归附曹操。曹操气的脸色铁青,把刀横放在大腿上,不同意招抚许攸,非要讨伐不可,谁劝谏都听不进去。杜袭很有劝谏的技巧,说如果你的决定是对的,我就助你完成,如果是错的,也是可以改的。你怎么反对我,不让我把话说完呢?曹操就听从了杜袭的谏议,招抚了许攸。

曹操准备把陇西、天水、南安三郡汉中的人口迁徙到长安、洛阳、邺城。让张既、杜袭来落实。老百姓坐立不安,非常害怕。张既、杜袭没有采用强硬手段,而是耐心开导,免税赋、修房屋、建水磨,厚赏先迁徙者引导大家积极搬迁,曹操同意了。所以汉中自愿乐意迁徙到洛阳、邺城的老百姓有8万多人。顺利完成了迁徙任务。

六十九、刘备可为一方之主

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三国志·魏书二十三·裴潜传》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曹操问他刘备才略如何?他说,使刘备据中原之地,只能是乱政一方而不能治理。如果趁诸侯相争之际,据险而守,可以为一方之主。言外之意,曹操才能一统中原。如其所言,刘备后来夺的益州凭险据守,果然成就蜀汉大业,终究也未能一统天下。裴潜当初就看刘表非霸王之才,必败。是有慧眼远见的。看其传记,也是刚正之人,评论刘备之言,非巴结曹操之语。

七十、崔德儒大器晚成

1.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

2.林曰:“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

3.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

——《三国志·魏书二十四·崔林传》

4.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5.《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三国志·魏书十二·崔琰传》

崔林(?~244),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今河北省故城县)。他是崔琰的堂弟,年少无名之辈,连姻亲都轻视他。只有崔琰说他大器晚成,必至高位。曹操征辟他为邬县的县长,他没有车,就走路去上任,也是为官清廉的一道亮丽风景。当了幽州刺史后,不主动去拜访主管黄河以北军事的五官中郎将吴质,涿郡太守王雄对他的别驾说,小心吴质以不整修边塞军事为名杀了你,杀鸡给猴看,崔林也保不了你。崔林听后说:我把丢弃刺史官职视同脱掉一只旧鞋一样。他后来果然位至司空,封安阳乡侯。陈寿说三公是从崔林开始的,开创了记录。

崔林曾经与陈群评论冀州人物,认为崔琰为第一。陈群说崔琰是智慧过人,结果被曹操赐死,是“智不存身”,有贬低之意。崔林说,这就看大丈夫是否能幸运的遇到明主了。其实,历史上“智不存身”的人很多,有的是为了大节操守,有的是天生秉性。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也被人讥讽读了那么多书,不能全身而退。当然陈群可能还有更多的惋惜在里面。史鱼是春秋时卫国著名的忠臣,死后“尸谏”卫灵公,最终卫灵公重用了蘧伯玉,疏远了奸臣弥子瑕。

孔子在卫国居住10年,有9年住在蘧伯玉家里。《论语·卫灵公》:“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先贤孔子说的很明确了,有道则仕,无道就卷铺盖走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曹操是奸雄,曾经假惺惺的说崔琰是“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结果却杀了崔琰。也就是说,崔琰误以为曹操是明君,陈群说的是很婉转的了。

七十一、崔林深谙外交之道

迁大鸿胪。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馀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

——《三国志·魏书二十四·崔林传》

崔林为大鸿胪,负责西域藩属国事务。当时一些小国家如龟兹国为寻求魏国的庇护,抵御匈奴的侵略,前来称臣朝贺,魏国为了体现大国风范,进行厚赏,并派兵护送使节。西域几十个小国纷纷效仿,一时间河西走廊里使节接踵而至,朝廷动用人力,花费钱财来干这些无益之事,被夷狄胡人所取笑,这是过去就忧虑的事情。崔林于是写信告诉敦煌郡,并记载前代给予诸国赏赐或丰厚、或略薄的旧事,使这件事有个常规。采取了有礼有节,互惠互利的外交原则。

崔林所说的“此曩时之所患也”,就是张骞、班超通西域后,各国使节来朝贺求封赏的事情。今天我们都说张骞、班超开通了一带一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民族融合。但在当时也有人指责张骞,《北史》《隋书》认为应“不以四夷劳中国,不以无用害有用”,不主张对外扩张,称张骞、班超都是“好事之臣”,“知上之所好,下必效焉”。明朝郑和下西洋,也被有人认为是劳民伤财,与国无补。今天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国家先是与我国合作,然后就说是文化侵略、经济掠夺,结果是赖债不还,导致中国损失巨大。这也是今天有的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不同声音的的原因之一。

七十二、曹丕以私恨枉杀鲍勋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

——《三国志·魏书二十四·高柔传》

曹丕心胸狭隘,性情暴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已经被立为太子,他的郭夫人之弟是曲周县的县吏,监守自盗官府布匹,按律当斩,曹丕为救小舅子,多次亲自手书给魏郡西部都尉鲍勋,请求免罪。鲍勋不敢私纵罪犯,连他手书一并呈报给曹操。从此曹丕与鲍勋结下宿怨。曹丕即位后出去打猎,鲍勋拦车上表劝谏,曹丕当场撕毁了奏表,继续打猎。后来就把鲍勋贬出朝廷为右中郎将。后来又将鲍勋从御史中丞贬为治书执法。

曹丕又因一点小事想杀鲍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判处五年徒刑,三官认为太重,改判罚金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已经没有活路了,连三官也抓了起来。当时的钟繇、华歆、陈群、辛毗、王臻、高柔联名求救,曹丕不许,拷打死了鲍勋,出了当年的那口恶气。

高柔当时是廷尉,曹丕为了防止他救鲍勋,竟然下旨把他调到尚书台,不准离开,然后派顺从他的廷尉官员拷打鲍勋,直到鲍勋死了才放高柔离开。可见曹丕的残忍、暴戾。多行不义必自毙,仅仅二十天后,曹丕就驾崩了,世人无不为鲍勋叹息。

七十三、高柔谏议杀鹿种田

1.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於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

2.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有能觉告者厚加赏赐。

3.魏名臣奏载柔上疏曰:“臣深思陛下所以不早取此鹿者,诚欲使极蕃息,然后大取以为军国之用。然臣窃以为今鹿但有日耗,终无从得多也。何以知之?今禁地广轮且千馀里,臣下计无虑其中有虎大小六百头,狼有五百头,狐万头。使大虎一头三日食一鹿,一虎一岁百二十鹿,是为六百头虎一岁食七万二千头鹿也。使十狼日共食一鹿,是为五百头狼一岁共食万八千头鹿。鹿子始生,未能善走,使十狐一日共食一子,比至健走一月之间,是为万狐一月共食鹿子三万头也。大凡一岁所食十二万头。其雕鹗所害,臣置不计。以此推之,终无从得多,不如早取之为便也。”

——《三国志·魏书二十四·高柔传》

曹丕即位后为了行乐,在荥阳圈地设了皇家猎苑,方圆几百里养的都是鹿,供他猎杀取乐,如有人杀鹿,他就杀人。有个叫刘龟的官员在里面射杀了一只兔子就被抓起来。还规定,要是杀了里面的麋鹿,本人死罪,财产没收。告发者重赏。

高柔(174~263),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他是廷尉,他上了《谏罪杀禁地鹿者疏》,说方圆几百里的麋鹿受到保护,残食青苗,踏坏庄稼,百姓无法耕种,谏议放开猎苑,允许捕鹿。他为了让曹丕高兴好找台阶下,理由说的很冠冕堂皇,说你之所以不早一点取消捕鹿禁令,是为了大量繁殖鹿群,然后一次猎杀为军队所食用。

但是麋鹿得不到大量繁殖,他还为曹丕算了一笔帐,600头老虎一年吃掉72000头,500头狼吃掉18000头,10000只狐狸吃掉30000头,一共是120000头,还不算雕鹗所吃掉的,一年到头是来无走帐,白忙一场,不如早点允许百姓捕鹿种田,收益更大。这件事没有下文,估计奏章是让曹丕两把撕掉了,还要忿忿的说,你这个糟老头子,不能让我及时行乐真是让人扫兴呀!

七十四、司马懿是忍者神龟

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三国志·魏书二十三·孙礼传》

匈奴、鲜卑屡屡犯边,曹爽又把持朝政独断专横,天下将乱。孙礼见司马懿不作为,非常愤恨他不匡辅魏室。司马懿却劝他说:暂且打住,忍受那不可忍受的吧!“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看来当年杨俊确实没有看错司马懿。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他立马就穿上还去军营大门潇洒走一回,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一家几代都对他是既用又防,司马懿的确是忍者神龟,硬是熬死了诸葛亮,又熬死了曹氏几代人。曹丕篡汉,司马炎照葫芦画瓢篡魏,夺了曹氏江山。

今天骗子大师讲课,都要忽悠你几句心灵鸡汤:接受你不能接受的,改变你不能改变的。不接受就改变,不改变就接受!这些在忍者神龟司马懿面前都是小儿科!

七十五、辛毗能换位思考

1.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2.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三国志·魏书二十五·孙礼传》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我估计后世的“有如秋风扫落叶”一句源出自辛毗的“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文帝曹丕说射猎野鸡好快乐呀!辛毗说那是帝王的快乐,苦了群臣。曹丕还是有所纳谏,出去打猎的次数稀少了很多。辛毗的话开启了换位思考的先河,你乐我苦,我乐你苦,有点辩证主义的味道。

七十六、杨阜论袁绍曹操高下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杨阜传》

裴潜说刘备是一方之主,没有细说原因。杨阜论袁绍、曹操高下,有理有据。尤其是曹操能用度外之人(即局外人),必成大事。秦始皇正是用六国之人灭六国,一统天下。

七十七、高高在上原为褒义

“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法则,夏桀、殷纣、楚灵、秦皇为深诫。高高在上,实监后德。慎守天位,以承祖考,巍巍大业,犹恐失之…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奏御,天子感其忠言,手笔诏答。每朝廷会议,阜常侃然以天下为己任。数谏争,不听,乃屡乞逊位,未许。会卒,家无馀财。孙豹嗣。

——《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杨阜传》

高高在上原为褒义,意思苍天高高在上,明察万物。杨阜劝谏明帝曹睿效法尧舜禹上古之帝,要居高视远,慎守天位,不要迷恋当下的声色犬马。他又说“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自己本可以是不说这些忠言的。可他作为臣下,哪里知道高处不胜寒。让君王都学尧舜禹住茅屋矮房,当皇帝还有什么乐趣?

好的君臣总是千古难遇。往往是昏君遇忠臣,明主遇奸贼。好像是吸铁遇到铜,你说是谁的错?杨阜谏议明帝放宫女得令自嫁,谏议明帝不要大修宫室,劝明帝不要为夭折的女儿送葬,劝谏的很多,所以皇帝虽然表面上很感激他的忠诚,却不再听他的谏言。“数谏争,不听,乃屡乞逊位,未许。”既不听从他的谏议,也不让他辞职,得留着忠臣装点朝廷门面。人性中有爱投其所好的弱点,这也正是忠臣、贤妻、良师、益友的悲哀所在!

【作者简介】 叶一鸣,男,汉族,生于1974年,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协理事,勉县作协副主席。爱好文学、历史,先后发表作品40余万字,《木牛流马亭祭》被收入2018年版《勉县志》。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尤全生 何长生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本期审核:田也,责编:国文,序号:3247

三国志战略版灵犀账号_三国志战略版官网_三国志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有何关系?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 全世界比较知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