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
秉笔直书这一成语,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原指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现多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这个成语,起源于一段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庄公有位大臣叫崔杼。崔杼的妻子棠姜长得十分美貌,齐庄公垂涎棠姜已久。一日,就借派崔杼外出办事,乘机到崔家和棠姜寻欢作乐。崔杼知道后,怒不可遏,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后,于这年五月把齐庄公骗到他家刺杀,然后拥立齐庄公的异母弟弟杵臼即位,史称齐景公。崔杼担任了齐景公的右相,掌握了齐国的生杀大权。崔杼虽然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仍惧怕弑君之罪被史官记录在册,落个千古骂名,就直言不许史官如实记录。齐国的太史伯不畏崔杼的权势和威逼,如实地记录了这件事。
崔杼听说之后,带着卫兵,提着宝剑,怒气冲冲地冲进太史府,大声喝道:“把你记录的东西拿出来!”
太史伯展开竹简,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君光。”光是齐庄公的名字。
崔杼咬牙切齿地说:“国君是暴病而亡,改!”太史伯昂然道:“史官的职责在于如实地记录历史。国君遇弑而亡,天理昭彰。史实绝不可更改!”崔杼十分恼怒,一剑杀死了太史伯。
当时太史官职的继承是家族式的,太史伯死后他的弟弟太史仲接替了他的职位。太史仲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写下了同样一句话:“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君光。”崔杼更加愤怒,又杀了太史仲。
三弟太史叔接替职位后,还是写下了同样一句话。崔杼又怒又恨,也把他杀了。于是,四弟太史季继承了哥哥们的职位。崔杼指着太史季的鼻子说道:“你的三个哥哥是怎么死的,想必你很清楚。这件事该怎么写,你想想看。”太史季脸色不变,从容地取出竹简,备好刀笔,不慌不忙地记录下来:“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君光。”崔杼此时气急败坏,提起宝剑破口大骂:“难道你不怕死吗?”太史季从容不迫地抬起头,两眼直视着崔杼,淡淡地说道:“如实记录历史,是史官的职责。我头可断,血可流,但历史不容更改。即使是您杀了我,以后的史官还是会如实记录下这件事,您是杀不完的。”崔杼的嚣张气焰顿时熄灭,无名的愤怒化作深深的恐惧,呆呆地站立了半晌,自言自语道:“我……我也是不得已,由你们去写吧!”说完把宝剑扔在地上,悻悻地走了。
太史季把记录好的史书送往史馆存放,路上遇到南方来的另一位太史。这位南方太史看到太史季,又惊又喜:“原来你还活着,这就好了。我是听说你们弟兄全都牺牲了,怕五月的这段历史没有记载,所以写好送来。”他把带来的竹简摊开给太史季看,上面还是写着这样一句话:“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君光。”
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这样几句话:“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说的就是这段历史。齐国的太史兄弟一个接一个地视死如归,“秉笔直书”,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存敬畏之心,所以才不惜用生命去捍卫历史的真相和史书的尊严。也正是他们坚持真理,坚守职责和良知,才使史书有了真实的价值和温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