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趣闻 | 被代言11万种风俗小吃,你们真的考虑过乾隆的感受吗?

趣闻 | 被代言11万种风俗小吃,你们真的考虑过乾隆的感受吗?

趣闻 | 被代言11万种风俗小吃,你们真的考虑过乾隆的感受吗?皇帝爱吃甜你爱吃辣,他赞不绝口,又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官野史稗的读音_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意思

经公众号“上流UpFlow"(微信ID:heyupflow)授权转载。

乾隆在现代人眼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除了正职当当皇帝,他还兼职段子手,走到哪儿写哪儿,尤其对餐饮业研究颇深,称得上是清朝吃货界的“活招牌”。

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意思_官野史稗的读音

关于吃,乾隆写下了不少诗句,如《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也有首叫《黄瓜》的: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吃个瓜都能出个对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东放。”

这也难怪众多商贩店家追着拿乾隆做招牌,这位皇帝爱江山更爱美食,“吃”遍大江南北。

网友调侃,可以开创一个菜系叫“乾隆爷吃了都说好”。

乾隆到底有多少个胃

在搜索引擎输入“乾隆爷吃了都说好”,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118000个,乾隆“被代言”了一系列风俗小吃:峄城菜煎饼、蓟州一品烧饼、佛公饼、车轮饼、鲜花玫瑰饼、叫化鸡、龙井虾仁、凤凰蛋、驴肉火烧、稻香村糕点、京东肉饼、XX焖锅……

一长串名单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乾隆爷自己记不记得竟然吃过这么多东西。然而这些顶着“乾隆”招牌的“老字号”,真的是乾隆爷吃过的吗?

以最为流传的一款“乾隆皇帝吃了也说好的京东肉饼“为例,据资料记载:京东肉饼发源于京东三河、大厂一带,1770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曾经品尝过这种肉饼,对其色香味赞不绝口。从此京东肉饼名声大振,至今仍为很多北京人所喜爱。

官野史稗的意思_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读音

京东肉饼(河北人民的香河肉饼)

同样的剧情,换个品种也同样可行。

安徽某家不知名的“焖锅”声称源于乾隆二十七年春(1762年4月),乾隆三下江南,途径安徽,停留期间,听闻当地特色“焖锅”十分有名,便决心微服私访。乾隆来到这个小镇,离饭店很远处就闻到香气浓郁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赞不绝口。

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炒作。

即便是一些有史可考的名小吃,也并不一定就是乾隆本人吃过,即使吃过,也并不一定都“赞不绝口”。

大名鼎鼎的蟹黄汤包就是相传乾隆吃了“赞不绝口”的食品。蟹黄汤包是江苏传统小吃,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以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也受宠若惊,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

如此一来,靖江的蟹黄汤包表示不服,两家的汤包为了抢“乾隆爷”这块招牌也是各出奇招相互打脸。也许是“赞不绝口”用的太多了,靖江汤包为显示自己“皮薄光洁,汤足如泉”的清奇“骨骼”,用的招数更偏门:

说乾隆十四年下江南在扬州,经靖江知县马某的姐夫一一扬州知府的建议,改道靖江去了,在靖江时,品尝到了靖江厨师无意中创新出来的汤包,还给汤汁烫了一下。

来自蟹黄汤包保护基地——靖江当地卖蟹黄汤包的名酒楼的某位老师傅,在某节目上也是这么说的有声有色:

官野史稗的意思_官野史稗的读音_什么官野史

电视节目截图

看起来有头有尾的故事,细细一追究起来漏洞百出:

第一,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是十六年(公元1751年),因厌倦宫廷生活,为遍赏佳山秀水,饱尝天下美味,才开始南巡的,所以乾隆十四年他还并没有下江南;

第二,乾隆下江南的路线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怎么可能因一知府的建议改道到一个偏僻的小县?

第三,据清官御膳底档,乾隆下江南时给他献食的地方官员主要是两江总督、巡盐御史、苏州织造,靖江这县一级的要献食可不容易。

另外还有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的镇江锅盖面,据传也是被乾隆爷翻过牌子的。

官野史稗的读音_官野史稗的意思_什么官野史

《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的传说

现在镇江当地也有不少面店的墙上都贴有一个名为《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的传说,介绍了锅盖面的来历,说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时候的事。

而又有一种说法认为锅盖面的起源和乾隆爷完全无关,是山东人流落到镇江的另一种面食做法。

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意思_官野史稗的读音

镇江某饭馆里的招牌

其实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是有亲王提前勘测设计路线,沿途地方官吏又深知乾隆讲究排场玩乐的作风,争相逢迎,采办各种名肴特产,搞得民间怨声载道,怎么可能出现乾隆帝和老百姓们坐在一家小伙面店里共同进食的场景?

所以这种传说,还是当作野史谈资,笑笑就行了。

康熙、慈禧也常“被代言”

除了乾隆爷,他祖父康熙也经常被拉出来做活招牌,比如洛阳的不翻汤……

现如今,洛阳街上的不翻汤店们拿康熙做文章的可不少,一不小心还会出现相互打脸的状况,这就很尴尬了。

官野史稗的意思_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读音

刘记不翻汤简介

比如这刘记不翻汤的简介里写的是“康熙皇帝”,一模一样的故事到了高记不翻汤里就变成了乾隆,爷爷和孙子傻傻分不清。

康熙代言的食品还有如南沙饼、驴肉蒸饺、山庄老酒、莜面栲栳栳等。

说起代言届出场频率最高的三位大佬,除了微服私访的康熙、总是迷路的乾隆,还有离京出逃的慈禧。

用奢侈来形容慈禧在吃上的讲究,丝毫不为过。慈禧这一生,可以说是为“吃”而生的。这一点在裕德玲(慈禧的御前女官)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可以得到印证。

慈禧掌权后的御膳房有八个院落,房屋108间,聚集了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厨师,共128人操作,极尽铺张和排场。只要她一声“传膳”,大小太监列队恭候,肴馔即刻就须摆好。

更夸张的是,据文献记载,她一个夏天要吃几万斤的西瓜。怎么做到的?西瓜是解暑的好东西,而且最好吃的就是最中间那一块,慈禧喜欢吃西瓜,但是只吃中间的那一块。

也无怪于许多地方小吃会选择慈禧作为代言人,因为她就是品质的保证。

如果连慈禧挑剔的口舌都被征服了,还怕堵不上天下食客的嘴吗?慈禧去世后,好多地方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所做的樱桃肉更名为“慈禧樱桃肉”。(现在,樱桃肉在江苏和成都还有,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红烧肉。)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老北京小吃积极封自己为“宫廷御膳”,寻找着跟慈禧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是栗子面窝头、酱肘子、芸豆卷、豌豆黄、茯苓夹饼等。但事实上,很多“宫廷御膳”本就来自民间,只是无意中被达官贵人品尝到才被诏进宫,加以配方改良。恐怕并不是血统高贵的“宫廷御膳”。

为什么中国餐饮爱用皇帝代言

小吃店执着于“百年老店”的噱头,却忘了其实很多流传着的传统小吃,未必就过百年。以上文中提到的“镇江锅盖面”为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裴伟通过多年走访发现,30多年前的镇江,没有“锅盖面”这个词。

在2014年镇江市民间锅盖面座谈会上,专家们也达成了共识:正宗锅盖面的叫法其实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这一点都不影响锅盖面在当地和美食届屹立不倒的地位。

老上海做生煎最有名的两家老字号——“萝春阁”和“大壶春”,一个创于上世纪20年代,一个建于1932年,也不足百年。老底子杭州人爱吃的“吴山烤禽”,一年能卖出150万只,卖的好的一天能卖600多只。但这家开张于1985年的烤禽店跟“百年老字号”比起来还是年轻。

蔡澜先生形容香港街边美食时说,街边小食是香港人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香港美食的极致所在,因为它只靠食物本身为招牌,就能在饮食激烈竞争的香港生存,必定有其绝活。

在中国稀松平常的豆腐,却有能力在日本摇身一变成了高档料理。经过了1000多年,日本人已经把豆腐做得很精,并且做出了文化,靠的大概就是日本人那种变态级精细与严谨的精神。品豆腐仿佛不单是在品豆腐,而像是在品尝一件细致的艺术品。

没有过多的广告宣传,也没有“皇室”的品味加持,他们一天同样能卖到8万盒豆腐。

都说中华美食能让外国人灵魂震撼,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十六个民族、十大名菜、八大菜系,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红美食,商家们同样也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在更新迭代速率非常快的餐饮业立住脚跟。

也许越是激烈的竞争越能激发起人的无穷创造力,于是就有了下图这种现象。

官野史稗的读音_什么官野史_官野史稗的意思

店家招牌:百年老店还有96年

一些小吃店为了蹭“百年老店”的名头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写上了“本店离百年老店还九十六年”。

其实,部分“百年老店”和善以皇帝做招牌的传统小吃店,无非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和从众心理。

按照剧本走向和一般套路,皇帝们在在微服私访、迷路、出逃的时候又累又饿,然后不经意间闯入一家饭店,吃上一口人家随便端出来的小吃……惊为天人,竖起大拇指,从此这种小吃就名扬中外,最终成为某地最著名的小吃。

人们会蜂拥光顾这些店无非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了大家想当然以为皇帝吃的东西会高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清宫,当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来,还要被太监事先尝过之后才能品尝,皇帝所吃的不过是些残羹冷炙。

更何况御厨们只能根据菜谱上的规则做菜,不能有什么创新——御膳的味道,只能算是中正平和,从凉菜吃到热菜,没有一道菜的味道能给舌尖强烈的冲击,没有一道菜的分量能给胃口十成十的满足,甚至没有一道菜光凭外表能让人能猜到食材,因为被处理的太过精细了。

而且古代御膳房是不会给皇帝上比较难得的新鲜时蔬的,以免皇上突然想吃反季蔬菜来刁难人。反而是寻常百姓难得的鲍翅人参等顶级食材,御膳房全年度全天候供应着。所以皇帝们食到了外面那些“野味”才会像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样“赞不绝口”。

其二,皇帝吃过的东西我也能吃到,有面子。

话说皇帝爱吃甜你爱吃辣,他赞不绝口,又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文献:

[1]邱庞同,靖江汤包杂谈[J]. 中国食品,2008,(21).

[2]镇江锅盖面[J]. 工会信息,2014,(32).

上一篇: 中国现存的 72 种「亚文化」,你听说过哪些?
下一篇: 话本小说怎么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