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有两种分法。
一种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一种从1644年开始,可以直到新时代。
两种分法,都有问题。
用一场实际上没有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太平天国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把中国历史硬生生分为两半固然是某种殖民—抵抗叙事的偏见,但把清史纳入近代史行列,却也多少陷入了断代为史的陷阱。如果说清代前中期已孕育了近代的因子,那么晚明呢?如果按这个逻辑一直往前推,中国近代史是不是要从宋代开始?就像某些日本学者做的那样。
———通史部分的分割线———
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这应该是快速了解近代史的最好书籍。书写得很薄,从语言到线索都无比清晰简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不少方法、结论虽然家喻户晓但其实有些过时了,历史常青,而历史学是会进步的。不过,考虑到它超强的可读性,我还是把它放在第一位了。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很适合近代史小白入门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是当下最理想的高中、大学近代史读本。阶级史观的根本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旭麓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的写史方式,这个从书名就看得出来。它聚焦的是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因外部入侵,内部改革所引起方方面面的变化。整个叙述克制、平和,没有官定近代史中各种莫名其妙的义愤填膺或者肉麻兮兮的颂扬,但在各大事件的判断上却极其正统。对于抗拒说教但又对红色中国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代通史了。
3《中国近代史》徐中约
中国的出版商给它起了个副标题叫《中国的奋斗》,听起来倒挺让人热血沸腾。可是,一想到这本书几乎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又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带有莫名的反讽。在国内,建国前的历史尚被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化叙述,建国后的历史,则连这有限的闪转腾挪的空间都被挤压殆尽。徐中约在处理诸多敏感事件时采取了尽量审慎的态度,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关于当代中国的评述为国内读者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在国内,当代中国的叙述其实是断裂的,某些事件因为当下的需求被刻意地淡化,某些又被刻意地夸大,这导致一个学生往往能对建国以前的所谓苦难历程倒背如流,却对当代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缺乏最基本的线性了解。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吊诡,详近略远的修史原则被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实施了。不过,即使篇幅不全,徐中约这本书也仍值得一读,特别是其中满清覆灭到抗战爆发的部分。国内的近代史在述及这段历史时过于关注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与发展,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共产主义运动在那时的中国尚未成长为一股决定性的力量。徐中约的近代史向我们展示了,在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曾经抵达怎样的现代化路口。
4《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等著
美国的中国研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关怀,它首先服务于美国的中国政策,然后才是服务于一般的学术界。所以不难理解,中国研究的奠基人费正清,是一位有着复杂背景的近代史学者(他不是纯粹的学院式学者),而美国的中国研究,也一直以来以近现代的中国作为主要关注点。《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集合了当年最一流的中国研究专家,论证、阐述了费正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基本假设,即所谓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说,此说在今日当然已经饱受各方质疑,包括费正清的弟子辈,也已经提出了另外解释框架。但无论如何,冲击—回应说对中国近代史撰述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国内国外,你很难找出真正不受此说影响的中国近代史著作。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碰撞这是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相遇,中国的失败,远远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口号所能解释的(但遗憾的是在国内,我们就是这么理解中国与西方的相遇的)。只需看看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在意的东西与西方在意的东西有多么不同,就能了解其中的差异。而在今天,我们看待鸦片战争的方式,基本采用了西方的试点,在意的是领土(古代中国当然重视领土,但程度不同。举个例子,清代的中国官员从来没有按照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前往划定中俄边界,他们觉得,反正都是边疆莽荒之地,差不多就行了),是通商。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起码在外交经济观念上基本接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逻辑,中国的自强,是以让自己接受西方规则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可能会变成下一个英国、美国,但不会是那个重来的中国。所有关于中华文明特色的标志,大概都会沦为无伤大雅的符号吧。
5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王健朗 黄克武 主编
一套没有太多人知道,但实际质量非常高的近代史。也是近年来出版的各种近代史里最值得注意的。其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所和台湾中研院近代所合编,可以说体现了两岸近代史观的公约数。当然,从参与人员的单位和某些具体章节的观点看,大陆还是主场。
这套书的编写仿效了剑桥中国史的体例,以主题加时代的方式结构章节,而非严格的线性叙事结构。由于编写人员均为中国人,所以,它的重点更符合一般中国读者的期待,像剑桥史那样把大量篇幅放在西北史地的情况不会出现了。它关注中国人关注的事。又由于编写人员是现在活跃于近代史界的大咖,与近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剑桥史相比,它的视野无疑是更为现代的,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新潮。总之,五星推荐的一部书。
如果你还没被打动,那么看看这些名字:如桑兵、黄克武、罗志田、雷颐、马勇、潘光哲。这还只是晚清卷中的部分编者。熟悉目前近代史研究格局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们。
6《追寻现代中国》史景迁
这本书在内地也出了,只是删减比徐中约更夸张,共和国以后的部分都直接被拿掉了。有趣的是,虽然有近五分之二内容被删,书名却没改,于是现代中国是什么?我们的追寻应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结?都成了一个被悬置的问题。史景迁是一位争议极大的史家,他长于叙事,但所涉往往不深。其著作的魅力大抵来自于他讲故事的手法,像《康熙与曹寅》《王氏之死》之类代表作,在一般读者眼中或许会被视为大众普及读物,而非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追寻现代中国》是他为数不多的采用长时段大视野写就的史书,极大地暴露了他的短板,并不推荐。
7《晚清七十年》唐德刚
这本书删减版曾在世纪初的内地出版界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直接导致著名出版社岳麓书社的掌门人去职。而今,可能是唐德刚的金字招牌真的有利可图吧,《晚清七十年》又被拆解成各种名目的著作在内地陆续面世。当然,原书里面关于当代中国史的议论是被删得一干二净得。个人观点,这本书是典型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式作品。唐德刚他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而接近一位纵横捭阖的报章作者,这在《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这类书里有时能给人以外的惊喜,但在《晚清七十年》里,就成了松散,缺乏组织,有时侯一个话题来兴致了,一说一大堆,重复得不亦乐乎。王尔敏称他为史学界的鬼谷先生,实际暗含以唐为野狐禅的贬斥之意。总之,唐德刚长于修辞而短于识见,这使得他的著作可以成为大众读物,但很难激起专业读者真正的兴趣。
8《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用毛泽东的历史观点解读中国近代史,范文澜的《近代史新编》最经典。当然,这本也是经典。胡绳在官方史家中地位有多高,查查他的职位便知分晓。这本书实际是由他领衔,一整个团队劳作而成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位讲授近代史的老师或者将要考试近代史的学生,那么,请好好参考它的结论,如果不是,忽略他。
———个案研究的分割线——
1 鸦片战争
这方面最出名的当然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当年一出版就造成轰动,影响及于学术界之外。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对琦善等媾和派的辩护多少有与主流叙事对着干的嫌疑,并不那么平实可取。
2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近代史热点之一。它太杂糅了,从与西方接触的角度看,从传统改朝换代的角度看,从近代思想变革的角度看,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东西。某种程度上,随着研究者立场的不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是两个极端。这个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太平天国研究方兴未艾时就已出现,并随着五六十年代官方学术力量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夹杂不清。有的人说太平天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有人说那不过是一场由个别野心家的疯狂导致的混乱;有人说它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有人说它体现了中国最最落后的那一面。遗憾的是,学界目前仍未有令人信服的太平天国史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成果都是局部性的。这里推荐三本:《天国之秋》,把西方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态度转变及最终影响讲明白了。《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这本书很好地推进了太平天国早期史的研究,由此我还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课题,比如:冯云山与太平天国早期史,杨秀清与太平天国的建立等等。《战天京》,不算学术著作,但从湘军的角度,把这场战争写得有趣耐读,是我高中时喜欢看的书。
3 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在民间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尤其是北洋水师是否必败?在军迷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在学术界,它并没有引起太多有意思的讨论。以我管见所及,反而是袁世凯当初在朝鲜的作为和两国的自改革竞赛,更有可供深究之处。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是国内的权威著作,第二本是中国人利用日本史料而得出的新看法,第三本是日本学者的著作。特别推荐第二本,有时候很奇怪,军事史这种东西,有恒心有兴趣的爱好者写起来更吸引人。
四 戊戌变法
这个不用讲,看茅海建的研究就可以了。茅海建的戊戌变法研究,成就远高于他的鸦片战争研究。只是吃了没有起耸动人心的题目的亏。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作为政治史事件的戊戌变法,作为思想史事件的戊戌变法,需要看的书就太多了。以后有空再写。
五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比较好的著作都是国外的。没办法,国内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并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义和团事件。这里强烈推荐柯文的《历史三调》,这本书不仅很好地把握了义和团的各种面向,还具有历史学的方法论意义,更重要的,并不难懂。相信看我的帖子的其实都是没办法看太高深学术著作的人,这本书很适合你们。
相关回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