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明三边总督孙传庭败亡;大明帝国距离覆灭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
同年清军扫清山海关外所有明军据点,准备进攻最后的孤城——宁远。此时皇太极突然病逝于盛京,经过内部激烈角逐,满清最高政治权力归属于爱新觉罗•多尔衮。
此时的中国大地,虽然西南方有张献忠部占领,中南地区有明军左良玉部割据,江南地方有明政权残余盘踞,但纵观各路势力,最有实力也最有希望统一全中国的仅有李自成大顺军集团。
李自成进京!
此时的李自成志得意满、风光无限,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在几年前(1638年)他被明军洪承畴部彻底击败,仅率18骑逃入商洛山中。之后东山再起,两三年时间就聚集了百万大军!命运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他决定挥军东进,拿下北京。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各地官僚纷纷投降大顺,李自成终于成了天下的主人!中华一哥!
吴三桂的命运
恩,还剩下一个人,把这个人搞定就妥了!这个人叫吴三桂,时任明朝辽东总兵。在李自成看来,无非一道诏书,再让他爹吴襄说几句话,搞定!简单着!于是他派出使者招降吴三桂,又带上了吴三桂爹的信。
吴三桂没啥选择,他只能投靠大顺,满洲人虽然也曾伸出过橄榄枝,奈何是异族,不考虑!他率部进京朝见李自成,幻想着升官发财被重用,一路上张贴告示“本镇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等百姓不必担心”。喜气洋洋的就来了!
可是走在半路,他陆续收到了不愉快的消息:大顺正在搞追赃索饷,把很多明朝的大官都抓了,拷打、要钱!他想了想,觉得自己家应该没事,毕竟他手握重兵,李自成要用着他呀!刚想完,坏消息又来了:大顺军把他爹吴襄弄起来了,逼着要钱!不给就打!吴三桂心想:我咋突然有点烦这帮人呢!算啦,只要我到了北京,我爹也没啥事。
走着走着,坏消息又来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头号战将刘宗敏带走了!“我操!还当我是个男人吗?!是可忍,孰不可忍!”,去他娘的李自成吧!
吴三桂一怒之下,带兵返回,并对投降李自成、已经占据山海关的明军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一举攻占山海关!
唐通一脸懵逼的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最后搞清楚是吴三桂叛变了,于是马上致书李自成求援!
这就是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梅村所说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此时,李自成正在京城里跟牛金星、宋献策等琢磨登基大典的事呢!比如,我登基时应该站在哪个位置,风水比较好等问题。收到唐通部奏报,李自成吃了一惊!了解清楚了吴三桂大怒的原因,李自成马上把刘宗敏叫过来说了一顿,但是刘宗敏作为大顺军的头号主将并不认为自己犯了啥大不了的错,有道是“老子舍命打天下,玩几个女人算个啥”!
李自成拿他的部下没啥好办法,只能跟宋献策等商议,一面优待吴襄,请吴襄再次给他儿子写信,好言相劝;另一方面,深知“枪杆子里面得天下”的李自成,也做好了武力平叛的准备!
不就是个吴三桂嘛!孙传庭二十万大军都被老子灭了,你算个啥?况且前年(1642年)刚在松锦大战中被满洲人狠揍、损失惨重,能有个啥嘛?
不投降就干!干完就统一北中国了!老子办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李自成出征!
1644年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率领刘宗敏、牛金星等,十万大军!目标山海关!需要说明的是,《清实录》中说自成大军20万,这是夸张了,据现代南明史专家顾诚考证,李自成实际兵力9万余,其中有6万是其老营部队,具有较强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还带了崇祯太子朱慈烺和吴襄,说明他还对吴三桂心存招抚之念。
那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呢,都在外地镇守,如李过部镇守陕西、白旺部镇守襄阳,比较分散。
此时的吴三桂却稳坐钓鱼台,一点也不慌。为何?因为他已经想好了退路——投降满洲人。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一开始,吴三桂想的并不是彻底投降满清,而是只想问大清借点兵马、粮草,击败李自成,收服故都北京,再立个朱姓皇帝,接着给大明打工!
所以,他之前就给多尔衮去了信,信中言道“合兵灭流寇。我朝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但是,多尔衮岂能答应这个条件,你有啥资格跟我谈借兵?!多尔衮的回信十分简单明了:投降大清,将来裂土封王,世袭罔替。没二话!
四月二十日,吴三桂探知李自成大军已经逼近山海关,没有时间了!所以,他再次致信多尔衮,请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十万火急!下令清军骑兵急行军,一日疾行200多里,于四月二十一日晨抵达山海关外欢喜岭。
决战山海关!
多尔衮刚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准备对吴军发起总攻。此时山海关内有吴三桂军和原明朝山海关总兵高第军,合计大约有4万人,但其中只有三、四千人是明清松锦之战前的精锐,其余的都是新兵,战斗力很成问题。所幸吴军可以依靠山海关城头的大炮,增加了不少威力。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多次招降吴三桂不成——暴怒的李自成命令大顺军发起全面进攻,从山海关正面和东北侧面包围了吴军,目的很明确——就是全歼吴军!李自成觉得这不是问题!我方兵力占优、士气正旺!哪个士兵不想打完这一仗,回北京升官发财啊!!大顺军将士用命,舍生忘死的爬城墙、撞城门、冲上去和吴军拼命!
到22日晨,仅过了一天时间,吴军已经支持不住!!山海关北翼城被攻破!
焦急的吴三桂曾经多次派人请驻兵欢喜岭的多尔衮入关,但多尔衮是整天喝茶看报纸——不急不急!
万不得已之下,吴三桂亲自带精锐兵马,冲出大顺包围圈,至欢喜岭面见多尔衮!行跪拜大礼,正式剃发降清!
多尔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随即,多尔衮令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率清军两白旗入关,自己也亲自率军进入山海关!此时清军前线总兵力7万,入关清军3万,余部仍驻欢喜岭,皆为满洲精锐。
李自成的失误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李自成到底有没有想过满洲人会来呢?答案是不知道,也许想过吧。早在年初,李自成挥军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多尔衮就给李自成去过信,信的原文大致如下:“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 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
史载,李自成确确实实接到了来信,但是——根本没搭理多尔衮!在李自成的心里,也许觉得大明天下是我打下来的,你们只不过是关外蛮夷,等平定天下了,再收拾你们不迟!我百万大军吃素的?!
事实证明,这是李自成严重的战略误判!!他还不太懂什么是外交策略。
大顺的溃败!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有了清军撑腰的吴三桂,底气足的很!他跟满洲人打过,也跟农民军打过,他知道谁厉害!于是吴三桂把所有军队开出城外,在平原之上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李自成一看,求之不得,马上命令大顺军列成“一字长蛇阵”,从山海关关头至大海边,十万大军密密麻麻,旌旗招展!
随即,大将刘宗敏一声令下,带头冲锋!吴三桂也亲自率军鏖战,双方杀的血肉横飞!
顺军倚仗优势兵力,将吴军层层包围——“自成素知边兵劲,驱众死战”!吴三桂被包围良久,率领精锐骑兵左右冲突,“围开复合”!渐渐的,吴军支持不住了!
此时,大顺军祭出法宝——三堵墙战术!即李自成的精锐打法——三排披甲骑兵横成阵列,往来冲杀!有进无退!吴三桂军容动摇,开始溃退。
就在此时此刻,多尔衮在城内高处观战,觉得时机已至,正准备下令清军出击。突然之间,战场之上刮起大风,飞沙走石!而且吊诡的是,风向正冲着大顺军!清军顺风、顺军逆风!!
多尔衮见状一声令下,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率领清军精锐重甲骑兵和披甲骑射手,三万精骑,用满洲语呐喊三声!其声震天!随即如滔天巨浪,冲向顺军!
清军”万马奔腾不可止”,三万多张满洲弓齐齐发射破甲箭,只见漫天蔽日都是清军的箭雨!风助箭势,其力更增!满洲兵的发辫在风中飘起,从远处观之,如同天上的万朵乌云!!
顺军一下子被打懵!李自成正在远处小岗之上立马观战,看见此情此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悍将刘宗敏乃铁匠出身,从来不信邪!风少停之后,他再次用顺军三堵墙战术,向敌人发起进攻,试图挽回败局!
可他惊讶的发现,对手已经换了人,他的骑兵部队在对面更强大、拥有惊人射术的骑兵面前,很快就被消耗殆尽!对面一箭射来,他已经中箭倒地!两边的亲军赶紧把他带上马,往后方狂奔。
李自成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将吴襄处斩。
让我们再次从史料原文中一窥此战的真面目:
“见有骑兵出三桂旁突阵而入者,自成后军益进。或曰:彼骑兵非关宁兵,必满洲兵也,宜避之 !骑兵锐甚,所至莫当。自成策马走,诸贼畏令严未敢退。忽尘开,见辫而甲者,咸惊呼曰:满兵来矣 ! 拉然崩溃。”——《庭闻录》
“待三桂将败,即挥英王、豫王分左右翼以进。时逆成( 即李自成 ) 亦挟太子登高督战,贼众三面围三桂,势危急,忽有白标兵二队,使出其后,如发风涌潮,所到之处,无不披靡。逆成顿足叹曰:此必北兵 ( 按即清兵 ) 也,三桂真挟北兵来矣!”——《甲申传信录》
“一食之顷,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骑贼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东海口,尽为斩杀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几矣。”——《沈馆录》
尾声
山海关一战,大顺军损失惨重!
《明史》载:“贼众大溃,自相残踏,死者无算……步卒且尽,伤骑兵过半。所选骁锋战将莫不尽伤”!
有一个具体事例颇能说明问题:从征将领李肖宇,本来有部众一万三千多人,败回时仅剩一个厨子和两个家丁。
损失不仅在人力、物力方面,而且在士气方面也对李自成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平 寇志》中言道,本来“自成之济河而东也,雄边劲镇无不摧灭,长驱数千里,未尝小挫”,然而山海关之战后,自成军士气低落,人心动摇:四月二十六日,“闯从山海关归,步兵尽死,马一日夜驰五百里,心胆俱丧。大队入城,全无纪律,人马尽惫矣。”
山海关之战,最终以大顺军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历史证明,李自成和他的团队极其不成熟,没有能够担当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吴三桂的叛变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其实他只是为了自保。
回京之后的李自成,斩杀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出了口恶气,随即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率军撤出北京。
满洲贵族则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登上了中原王朝的权力宝座,近代中国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明史》
《甲申传信录》
《国榷》
《南明史》(顾诚)
《山海关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