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什么的都有,还是要通过正规的途径去学习这些东西,二十四史没有百分之百可信的,而且二十四史是按照朝代顺序排列的,不是按照质量来排的,很多地方的史料研究取材甚至都不是来自于二十四史里面。
还有,《汉书》和《史记》里面雷同内容相当的多,我甚至都不认为《汉书》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所以最好是看后人研究批注版本,比如《三国志集解》,就是在三国志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历代学者的研究看法,这样一来既看到了古籍的原文,又有助于分辨一些不可靠的内容。
还有就是《史记》,可以和《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吴越春秋》、《绝越书》、《吕氏春秋》这些书籍一起来看。
比如说《史记》和《吕氏春秋》里面,对于伍子胥鞭尸一事,记载就不一样。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但是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里面的记载,伍子胥是鞭坟,没有把尸体挖出来。
《吕氏春秋-孝行览》:【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後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两者虽然都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其恶劣的性质大小不是一个级别,所以说《史记》这样的大杂烩一定要多找些相关史书对照,春秋方面的历史对照《国语》和《左传》,战国方面的对照《战国策》,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很有意义。
还有就是一定要注意成书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的问题,这个以杨再兴和夏鲁奇的勇武事迹为例。
按照元朝末年脱脱太师主持编纂的《宋史》的说法,项羽再生也不过如此,但是实际上有水分,而且,《宋史》是1343年开始编纂。
《宋史-杨再兴传》:【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杨再兴这个事情,《三朝北盟汇编-卷二百四》里面记载是这样的,该书成书于南宋初期,作者出生在靖康之耻的前一年(1126年),算半个同时代人了,甚至记载精确到了那一天的什么时候。
【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改作乌珠),战於郾城县,败之。杨再兴单骑入虏(改作金)阵,欲直擒兀术(改作乌珠)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创。十日辛亥岳飞败金人於郾城县。】
【杨再兴、王兰以五百骑直入虏(改作金)阵,杀数千人,再兴与兰皆战殁,高林亦战死,闻者惜之,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头二程式,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改作金)骑不得(改作敢)进,官军乃得(删此字)还。】(原文就是二程式,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既然早上百年的书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宋史》究竟是看的什么资料写出来的,这就是问题了。
《旧五代史-夏鲁奇传》:【庄宗深入致师,鄩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 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兒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 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兒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 尤怜之,历磁州刺史。】
《旧五代史》是宋太祖时期编撰的,而宋太祖和夏鲁奇的时代距离并不远,夏鲁奇死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可以打酱油了,并不是那种隔了上百年,什么都要靠文字记录去认知,所以《旧五代史》这么写的话,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或者说距离真实的历史并不远,杀一百余人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可信度算是网络上所谓四大百人斩里最硬的一个。
所以史书这种东西,大哥莫说二哥,没有那个百分之百可信,但也都至少能有八成以上是对的,没有谁真的那么干净。
隔了较长年份的,往往都会有所变化,参考岳飞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高达的。
先看1343年成书,《宋史-岳飞传》的叙述,基本上就是高达来了: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
然后看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于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书的,《鄂国金佗稡编》的画风(文中的先臣就是岳飞):
【建炎三年已酉,岁年二十七......春正月,贼首王善、曹成、张用、董彦政、孔彦舟,率众五十万薄南薰门外,鼔声震地,充拊先臣曰:“京师存亡在此举也。”时先臣所部才八百人,众皆惧不敌,先臣谓曰:“贼虽多不整也,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贼军果乱,后骑皆死战,自午及申,贼众大败,转武经大夫。】
虽然也很夸张,但还是说的岳飞先去打乱对方阵容,然后大家跟上死战,这才打败了对面,比起宋史已经弱化了一个档次,属于还能理解的范畴内。
再看,徐梦莘(1126年生人)所写的,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三朝北盟汇编-卷一百二十四》对这个事情的叙述,感觉内容就跟白开水差不多了,而且不再是英雄传奇的画风,而是一个整体事件的叙述风格:
(《三朝北盟汇编》和《鄂国金佗稡编》的原文,是几乎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个人断句加的标点,如果有什么问题,还请斧正才好。)
【张用,相州汤阴县之弓手也。乘民惊扰,呼而聚之,与曹成、李宏、马友为义兄弟,有众数十万,分为六军,成,大名府外黄县人,因杀人,投拱圣指挥为兵,有膂力,军中服其勇。又有王大郎者,名善,濮州人,亦有众数十万,分为六军,善初为乱也。濮州弓兵执其父,杀之,善有众既盛,乃以报父雠为辞,攻濮州不下。又攻雷泽县亦不下,与用合军,皆受留守宗泽招安,既而复反,杜充为留守。】
【又招安,用屯於京城之南南御园,为中军,善屯於京城之东刘家寺,为中军。又有岳飞、桑仲、马皋、李宝诸军,皆屯於京城之西,充以用一军最盛,终必难制,乃有攻之之意,十五日甲午,众人打城,请乙未,充掩不备,出兵攻用,
令城西诸军绵发,岳飞、桑仲、马皋、李宝等,皆率兵至城南以擣,用觉之,勒兵拒战,亦会善自城东率兵来,与用为应,官兵大败,赛关索李宝被执,岳飞者,初隶张所营效用,继随都统制王彦往太许山,遂自为一军,後归京城,留守司杜充用飞为统制。】
记录某个人物的事迹,成书时间隔得越远,故事越离谱,而且后面的书,大概率会在之前的书内容上进行添油加醋,所以有,研究历史有三件事很重要。
第一,优先考虑专家写的关于二十四史之一的研究著作,例如《三国志集解》这类的,里面会有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能省不少事。
第二,如果自己研究相关史料,一定不要局限于某一本,二十四史当中的任何一本,都不是板上钉钉的东西,都要辩证的去看待。
第三,注重第一手史料和历史事件的时间间隔,第一手资料越早越好,如果早的和晚的出现矛盾,则以早的为准,但如果晚的相隔时间也不算长,而且剧情上无较大冲突,也是可以作为适当的细节补充什么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