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1.《竹书纪年》战国后期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知中国史上最早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史书。《竹书纪年》在西晋初年由汲郡人不准在掘魏襄王冢时得到

1.《竹书纪年》

战国后期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知中国史上最早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史书。《竹书纪年》在西晋初年由汲郡人不准在掘魏襄王冢时得到,后经当时学者束皙、荀勖、杜预等人加以整理、研究,并改写成隶书。该书记事上起夏、商、周,迄于战国后期。它于西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和魏国史事。

2.《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3.《通典》

《通典》是唐代杜佑撰写的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典》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杜佑重视经济的根本作用的基础地位,还具有朴素的历史进步观点。

4.《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史事。该书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书中突出了经世致用的作用,主张据事直书,反对传统观念和神鬼怪异之说。宋元之际的胡三省为其作《资治通鉴音注》。

5.纪传体

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6.“史才三长论”

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海国图志》近代魏源撰。全书100卷,根据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外国书刊和地图编成。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外关系情况,引导人们开阔眼界看世界,启发人们注重内政改革,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关于世界情况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先进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7.三通

唐朝杜佑著的《通典》,南宋郑谯著《通志》,元朝马端林著《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8.《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9.《明实录》

是明朝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朝共修成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实录,记载十五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其中《崇祯实录》为后人所补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等。史料价值颇高。

10.《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11.《文献通考》

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2.《蒙古游牧记》

近代史学著作,为张穆所著。该书依地志体例写成,依蒙古所有部落分别记录,以各盟旗为单位,叙述其地理、范围、形貌和位置,再以各部落所在地来考察其社会沿革及历代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关系,有内蒙古二十四部六卷,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四卷,额鲁特蒙古和新旧土尔扈特部各三卷。各部类均有总叙,又自为注。张穆以翔实的资料,精确的考订,补充、匡正了辽、金、元三史之缺。本书共16 卷,因张穆英年早逝,未能写完,由其友人何秋涛整理校订,并对后四卷加以补充,历十年才完稿。《蒙古游牧记》极注重记叙当时所发生的边疆问题,一改过去写史忽略近代的倾向,可谓对史志体例的创新,这一巨大成果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此书推动了研究边疆地理的学风,对近代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13.《中西记事》

清朝夏燮撰。是一部记载鸦片战争的记事本末体史书。揭露了英、美、法、俄的侵略罪行,谴责了主和派琦善、奕山等腐朽无能,颂扬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是书根据当时流传的奏稿函扎、条约章程等资料编纂而成,是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4.《战国策》

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 末年刘向根据汉宫秘室收藏的《国列》、《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七种书编纂而成,并认为它是记录战国游士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策,共33篇。书中所载是战国史事和策士议论、权谋,揭露了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某些情况,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15.《海国图志》

近代魏源撰。全书100卷,根据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外国书刊和地图编成。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外关系情况,引导人们开阔眼界看世界,启发人们注重内政改革,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关于世界情况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先进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16.《春秋》

孔子是私家修史的开创者,孔子作《春秋》,开私家修史的先河;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要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如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表明自己的是非标准;按年月日的顺序依次编排历史事实。在记载历史的过程中,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17.五代史志

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18.《廿二史札记》

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内容包括:①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②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③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19.《圣武纪》

晚清魏源所著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全书14卷。前10卷记述了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从进关直到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战争;后4卷《武功余记》,是作者的议论,着重讨论兵制、兵饷和攻守策略,借以讲求拨乱之道,筹划海防之策。魏源认为,清代于乾隆时期臻于极盛,之后就开始衰落,面临崩溃的局面。

20.《后汉纪》

东晋袁宏所写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记事起自新莽元凤四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曹丕代汉,记述了东汉的兴衰史。它采用了“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撰述方法,扩展了编年史体的容量。全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且很重视论赞。该书反映了他“笃名教”的宗旨,但也反映了佛教势力业已侵入史学领域。

上一篇: 竹书纪年研究论稿
下一篇: 第11篇从竹书纪年聊开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