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虫眼看“聊斋”
虫为何虫?“蝜蝂①”其名。出自何典?柳氏文中。
笔者爱书,一似蝜蝂。柜边床头,悉数堆满。
虫眼看书,有何说道?自我贬损,他人莫笑。
所看者谁?清代一鬼。大名松龄,以笔代嘴。
号称“留仙”,千古名传。所著“聊斋”,旷世奇篇。
终生捧读,犹嫌不足。人读泛泛,虫看专注。
虫眼细瞅,如入窗牖。登堂入室,新知以求。
每有所得,累积渐多,欣然命笔,欲成一说。
所说者何?虫子心胸。刘勰雕龙②,王力比虫③。
龙虫并雕,一古一雄。我今做虫,俯首书中。
不做书蠹,只做情种。钟情是书,四十年整,
心得上纸,札记成篇。昔日砚冰,今日键盘。
得以出版,虫心欢忭。舞之蹈之,醉心酡颜。
山东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时候,有人问他,在文学上受到谁的教诲和影响最多最大?莫言坦言:“我的老师是蒲松龄!”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蒲松龄最会讲故事!莫言还承认并一再强调,他自己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本领呢,都是跟蒲老师学的,能够获奖,“简直就是个童话故事!”这话说的真好!读者要是谓予不信,请到他的小说《酒国》里看看,有好几节用文言文写的故事,和他的老师蒲松龄的作品别无二致;要是放到蒲松龄文集里,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使你认为那就是蒲松龄的手笔而毫无疑义。
笔者多年来最爱读的书之一就是《聊斋志异》。这里是读聊斋的时候留下的心得和体会,分《成人篇》和《少年篇》。希望得到你的关注。
【注释】
①笔者的网名之一是“文字蝜蝂”。“蝜蝂”为何物?柳宗元《蝜蝂传》中主角小虫子,见到什么都背在身上。
②刘勰(勰读xié。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诸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成书,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超越前人,体大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
③王力,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卒于1986年5月3日。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原名誉校长。著作等身。有《龙虫并雕斋琐语》《龙虫并雕斋文集》传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