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论语》里的先秦天文学

《论语》里的先秦天文学

《论语》里的先秦天文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一般翻译为“以德行去治国理政的人,就好像北极星那样,处于自己该在的位置上不变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一般翻译为“以德行去治国理政的人,就好像北极星那样,处于自己该在的位置上不变动,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拱卫着它。”“北辰”解释为“北极星”,这种解释从古到今,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也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个“常识”。但却可能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个“北辰”其实蕴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涵。所以,我们就以这个“北辰”为例,来简单梳理一番其所涉及到的先秦天文学。

当我们的先祖们逐渐脱离野蛮走向蒙昧的时候,他们发现单纯的采集食物远远不足以支支撑他们的生存,更谈不上支撑他们的发展,于是,他们有意识地开始着手培育食物,于是就有了牧业和农业。但古人发现,冥冥中有一种规律直接影响农耕和畜牧,他们必须要掌握这种规律,否则根本无法正常展开畜牧和农耕。而这种规律,则正是一年四季的更替规律。怎样算是一年?季节如何划分?经过漫长的摸索先民们发现,星空中的各种星象的运行是最遵循规律的,而根据星象来判断时节的划分是最准确的,于是,就有了“观象授时”的概念。

先秦文献综述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在说“观象授时”概念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研究天象的一个理论模型。古人把天体想象成是一个巨大的球状物,而所有的星辰则分布在这个球状物的球面上。然后把地球自转的地轴延长线与天球的交叉点称为南天极和北天极,而把地球赤道面延长线跟天球面的交叉线称为天赤道。

“观象授时”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尧帝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恭谨地遵循上天旨意做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以准确地告诉人民按照时令节气从事农业劳动。那么如何来“观象授时”呢?《尚书·尧典》接下来这段的文字正好把大致过程描述了出来: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分头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省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时,人们住在高出,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这一天定为冬至。这时,人们居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来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就都兴起了。”

《尚书·尧典》的成书年代虽然不是早于战国,但这篇文章中所反映的上古先民们“观象授时”思想确应该是基本属实的。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呢?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综述

上面分别是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的照片以及平面图,墓葬中,墓主人右侧(即东方),用贝壳摆出了一条龙的形象,左侧(即西方),则用贝壳摆出了虎的形象,而墓主人脚的方向,则用人的腿骨和贝壳摆出了一个北斗的形象,而且,北斗的斗杓方向朝着龙,而斗魁方向则朝着虎,星空中北斗和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相对位置恰恰正是这样!所以《史记·天官书》说“杓携龙角,魁枕参首”。经过测定,这个墓葬距今在六千五百年左右,即是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说,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四象”以及懂得了北斗建时。

先秦文献综述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中国处于北半球,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所以古人观察天空,会发现头顶的星空,有些星星会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传),而有些星星却并不是东升西落的,这就是北极。同时,他们发现,星辰虽然会东升西落,但还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这些星辰(恒星)相对于其他星辰的位置基本是固定不变的,第二个特点是,这些星星每天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一般一年是一个周期。(地球公转的原因)根据这些特点,古人即慢慢摸索出了依靠星辰的变化来确定时节的方法。前文提到的观察“四象”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定四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古代的先人们为了便于观测星象的运行掌握其运行的规律,古人将以地轴为轴心的半球形天空划分为东、北、西、南四大星空区域,并且从各方找出一定数目的恒星,想象用线条把这些恒星联起来,从而组成了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种神兽的形象,这就是四象,而每象含有七宿,合起来就是二十八宿。通过四象中特定星宿的位置来判断时节。

不仅可以通过四象来判断时节,而且还可以通过北斗星座来分辨时节。如前文所言,中国处于北半球,由于地球绕着地轴旋转,那么北天极这个点是不动的,而其他星辰则围绕着它转动,所以古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心,而处于这个位置的恒星则是天帝所在。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所引用的孔子在《论语》里面那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但有一个关键是,其实并不一定绝对有一颗恒星就恰好处于北天极这个位置的。只是,离北天极越近的恒星运动得越慢,在北天极附近有一个区域内,甚至在我们人的肉眼看来就没怎么动,这个区域内的恒星,谁距离北天极最近,谁就会被认为是北极星。而在数千年来,不同时期,最符合北极星条件的星辰是有变化的,在不同时代,北极星具体是哪一颗星是有不同的。

先秦文献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综述

北极星表(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

通过这个表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所说的北极星即是勾陈一,但是在古代,并不见得是如此的。

先秦文献综述_先秦史文献_先秦文献

先秦文献_先秦文献综述_先秦史文献

在北极星附近有七颗特别明亮的恒星组成一个斗状。这就是北斗七星。北斗的前四颗星组成的勺子状称为魁,后面三颗星组成的勺柄则称为杓。天璇和天枢的连线则正指着北极星,而它的斗柄则在不同时节所指方向不同,古人就根据这一点来判断时节,叫做“斗建”。《鹖冠子·环流》里面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这篇文字就先说这些,以后再说古人纪年等相关话题。

参考文献:

1、丁緜孙:《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科学出版社,1979.

4、张培喻:《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冯时:《中古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278页—301页。 二十八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逐渐总结确立。关于为什么是二十八宿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看法,比如月亮恒星月说、土星恒星周期说等。这里采用四象配属说,详细论证请参考刘金沂、赵澄秋《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略》第129—131页。

上一篇: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下一篇: 有没有什么快穿到历史中的小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