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HUGUANXUEKN NO12 209图书馆学刊2009 年第 12 期[摘要]清代学者所辑佚书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较高 在辑佚的凡例方面也多有创获。从查检范围的时间限断、考师承家法、 分析书名的演变、 分析同人异称、 运用比较法确认佚文、 非彼即此推论法、 以文辞义例推循、 据注补佚文、据佚书通例补佚文、 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佚文 10 个方面 对清代学者查检佚文的方法加以初步分析与探讨。[关键词]辑佚佚文查检[分类号]G255.1清 代 辑 佚 凡 例 考*—佚文的查检——郭国庆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本文系贵州民族学院 2009 年度引进人才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辑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若从宋代算起 辑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过元明两代的逐渐发展 辑佚至清代达到鼎盛 辑佚大家辈出 产生了数以千计的辑佚书 为后代学人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清代学者所辑佚书不仅数量多 而且质量较高 在辑佚的凡例方面也多有创获。笔者对清代学者查检佚文的方法加以初步的分析与探讨。1查检范围的时间限断余萧客云:汉人、 宋人说经殊旨 鸿沟东西 大约在李唐限断……今及散失 尽取唐前 非欲独宗汉学 实存稽古之思。
[1]余萧客 1732~1778 辑有 《古经解钩沉》 30 卷“其 《叙录》备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义训。其书尚存者不载 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亦不载 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 旁及史传、 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 有片语单词可考者 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 有其书而无人名者 亦皆登载。又以传从经 钩稽排比 一一各著其所出之书 并仿 《资暇集》 、 《龙龛手镜》 之例兼注其书之卷第 以示有征。又经文同异皆以北宋精本参校正前明监版之伪阙。”[2]他辑古经解以唐代为限断 大大缩减了文献的查检范围。臧庸云大旨以唐为断 宋元人所称不尽可据 拟不录。[3]臧庸 1767~1811 “少游卢文之门 复从钱大昕、 王昶、段玉裁共讨论 居阮元幕府尤久。元编 《经籍纂诂》 时 畀以总纂之任 并助校诸经注疏……庸之学长于校勘与辑佚 而宗主汉学 研经训诂 笃信谨守 无敢逾越” 。[4]臧庸受王念孙之托校任大椿 《小学钩沉》 与王念孙、 王引之父子均有 《论校〈小学钩沉〉 书》 指出了任氏辑本的某些不足 提出了辑本的时间限断。2考师承家法陈乔枞云案 《鲁诗》 授受源流 《汉书》 章章可考。
申公受 《诗》于浮邱伯 伯者 荀卿门人也。刘向校录 《孙卿书》 亦云浮邱伯受业于孙卿 为名儒。是申公之学出自荀子 《荀子》 书中说 《诗》 者 大都为 《鲁训》 所本。今故缀之于 《鲁诗》 原其所自始也。 孔安国从申公受 《诗》 为博士 至临淮太守 见 《史记儒林传》 。 太史公从孔安国问业 所习当为 《鲁诗》 。 观其传儒林首列申公 申公弟子首数孔安国此太史公尊其师传 故特先之。 刘向父子世习 《鲁诗》 高邮王氏 《经义述闻》 以向为治 《韩诗》 未足征信。 考 《楚元王传》 言 “元王好诗 诸子皆读诗 王子郢客与申公俱卒学。 申公为 《诗传》 元王亦次之 《诗传》 号元王诗” 。 向为元王子休侯富曾孙 汉人传经 最重家学 知向世修其业。 著 《说苑》 、 《新序》 、 《烈女传》 诸书 其所称述 必出于《鲁诗》 无疑矣。后汉建初四年 下太常 将、 大夫、 博士、议郎、 郎中及诸生 诸儒会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 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 侍中淳于恭奏 帝亲制临决 如孝宣石渠故事 作 《白虎奏议》 。 今于 《白虎通》 引诗 皆定为鲁说 以当时会议诸儒如鲁恭、 魏应 皆习 《鲁诗》 而承制专掌问难 又出于魏应也。 《尔雅》 亦 《鲁诗》 之学。 汉儒谓 《尔雅》 为叔孙通所传 叔孙通 鲁人也。臧镛堂 《拜经日记》 以 《尔雅》 所释 《诗》 字、 训、 义皆为 《鲁诗》 允而有征。郭璞不见 《鲁诗》 其注 《尔雅》 多袭汉人旧义。若犍· 调研报告 ·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