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那些史书中的“人吃人”,远比【人相食】恐怖

那些史书中的“人吃人”,远比【人相食】恐怖

那些史书中的“人吃人”,远比【人相食】恐怖在人类历史中,人吃人的历史并非荒诞的说辞。中国历史上,因为洪水、干旱、蝗灾、战乱等天灾人祸,经常引发大饥馑的发生,特别是王朝交替的战乱时期尤为严重。因此在中国历史上

在人类历史中,人吃人的历史并非荒诞的说辞。中国历史上,因为洪水、干旱、蝗灾、战乱等天灾人祸,经常引发大饥馑的发生,特别是王朝交替的战乱时期尤为严重。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人吃人事件”史不绝书。比如“易子而食”、“人相食”等在《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正史中有大量详细的记载

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

从秦朝灭亡开始,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在中国的正史中,总共记载了118个时期发生过“人吃人”的记载,这还不包括稗官野史中的记载。

《尚书·虞书·皋陶谟》中记载:“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相关学者解析,其中的“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是五种死刑。而“有邦”则是炙饔,也就是用火把罪犯烤熟后而食之。

中国历史传说中,有两位后羿,一位是嫦娥的丈夫,曾射下天上九个太阳;另外一个则是夏朝时期有穷国的第六位国君,他在位期间喜好游猎,不理政事,后来被家臣寒浞杀死。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

寒浞杀了后羿之后,将其尸身剁为肉泥,烹制成肉饼,送给后羿的儿子吃,作为儿子,不忍心吃父亲的肉,被寒浞杀死。之后,寒浞灭了后羿全族。

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传说历史故事

在中国的成语中,“易子而食”绝对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个。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宋国。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春秋时期,楚国派兵攻打宋国,围困了宋国的都城,宋人誓死不降。当城内粮尽之后,为了生存,宋人开始以饿死的孩童为食,因不忍心食用自己饿死的孩子,于是两家交换子女,作为自己的食物,然后把骨头折断作为柴火。

在中国历史上,灾荒中的饥民常常易子而食,从而形成了震撼人心的灾荒食人文化,反映出了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远古食人的本能重新显现,或者是食人的返祖现象。

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传说历史故事

两汉时期,“人相食”的记载不绝于史书,《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都有大量的记载。乱世之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帝王,似乎谁都无法回避被同类吃掉的可能。大饥荒之下,人的尊严和价值观念统统一文不值。

《资治通鉴》记载:“斩莽首,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莽首诣宛,县于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作为新朝皇帝的王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被杀之后,死无全尸,肉舌被百姓所食,头颅还悬于闹市示众。

传说历史故事_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乱世之际,由于战争的残酷,“人相食”的现象则变得更为普遍,不仅发生在灾民之间,军队在缺乏粮草的情况下,也经常用人肉充当粮草。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记载:“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军队缺粮,谋士程昱便派兵前往东阿县城劫掠,为曹操提供了三天的军粮,其中一部分居然是人肉干。程昱此举虽然解了曹军的粮食危机,但他本人却因此而遭到世人的鄙视和唾弃。

《后汉书·臧洪传》记载:“绍(袁绍)兵围洪,城中粮尽,洪(臧洪)杀爱妾,以食兵将,兵将成流涕,无能仰视。”

袁绍围困东武阳城,城中粮食断绝,从老鼠到马鞍都被吃光,作为东武阳城守将的臧洪竟然杀了自己的爱妾,让兵士食之。

传说历史故事_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

《晋书》记载,前秦的第五位皇帝苻登在和羌军作战时,经常把羌军的尸体称为“熟食”,并激励手下的兵士说:“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患于饥!”

前秦的军队听从苻登的命令,每战必大嚼羌军死人肉,“欢健能斗”。当然,苻登并没有专门杀人用来食用,他只是吃死去的敌方军人肉。甚至不会杀俘虏来食用,更不会吃百姓。

在战争围城之际,经常会发生军队大规模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安史之乱中,山西睢阳城被围,守将张巡的军队吃人事件。

历史传说_传说历史故事_塞尔达传说历史

据《新唐书》记载:“(张)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瘦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当睢阳城被叛军围困时,守将张巡、许远誓死守城。城中粮尽之后,张巡下令将城中的老弱妇孺抓起来,充作军粮食用。

睢阳城城破之后,人口从原来的三万余人降到了四百余人,其中大部分是被守城的士兵吃掉了。

几乎吃光睢阳城内百姓的张巡,因对抗安史之乱叛军功绩显赫,成为千古忠臣,而睢阳城内百姓被吃之苦,后人却不怪张巡,而是怪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

传说历史故事_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唐朝末年的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黄巢起义军也经常以人肉充作军粮。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唐僖宗中和三年,黄巢起义军与秦宗权军队联合攻打陈州,围困陈州城达达三百多天。在这期间,关东的土地因无人耕种,一片荒芜。当时无论是百姓还是军人,都处于极度饥饿之中。

黄巢的军队因缺粮,便设立了“舂磨砦”,作为军粮供给站。起义军把抓来的俘虏充作军粮,采用流水作业,通过几百把巨碓(一种将活人粉碎的石磨),将大批活人推到石磨之中粉碎,无论男女老幼,悉数舂碾捣磨成肉酱,以人肉作军粮,供应起义军。

当时每天被做成肉酱的人以千百计,其规模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传说历史故事_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满清入关之后,一些不愿意投降的明朝将士,比如李定国、郑成功等,依然打着南明的旗号,抵抗满清。

清朝顺治十一年(公元1652年),南明将领李定国攻打广东新会。守卫新会的清军负隅顽强,李定国围城八个多月,也没能破城。

当新会城中的粮食出现短缺时,守城的清军开始以城中百姓为食。清军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动员,要求每户“为国牺牲”,至少贡献出一个人充作军粮。

清军向新会城中的百姓宣传,如果新会城失守,朝廷就会派兵屠城。心思单纯的老百姓,一门心思坚定守城。

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_历史传说

新会城中莫姓的媳妇自愿代替婆婆去死,于是清军烹食了莫氏。当时新会城中大多数的百姓甚至是自愿被吃掉,在他们看来,吃掉只是一部分,总被屠城好一些。八个月之后新会城解围,城中被吃掉了一万多人。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其《鹿樵纪闻》中记载:“乡人求入者数百,县令欲勿许,守者曰:此事急时十日粮也。”

在李定国大军抵达新会之前,有数百乡民想进入新会城避难,新会县令以浪费粮食为由,不想让他们进城。但守城的清军将领却说他们不会浪费粮食,反而能顶10天的粮食,坚决放他们进城。

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_历史传说

郑成功率军围困漳州城时,守城清军虽然没有像新会清军那样挨家挨户动员城中百姓“奉献”家人充作军粮,但是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搜刮粮食作为军粮。漳州城被围困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城中粮食的极度短缺,守城清军不断挨家挨户上门搜刮民间粮食。

民间粮食短缺,导致漳州城内一碗稀粥索价白银四两。后来,每石米的价格甚至达到了五百五十两。

漳州城内完全断粜之后,城中百姓以麻雀、老鼠、草根、树根、树叶、水萍、皮革和纸张等物为食,饿死者不计其数,最终导致了“人相食”的发生。民相食、父子相食,人肉价格奇贵。

传说历史故事_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

清代史学家徐鼒在其撰写的《小腆紀年.卷第十八》中记载:“有士人素慷慨,率妻子闭户,一恸而绝。邻舍儿窃煮食之,见肠中累累皆故纸,字画隐然可辨;邻舍儿亦废箸而绝。”

漳州城中的一位士人,他和妻子闭户不出,活活饿死,而他的邻居偷来尸体煮着吃,结果在尸体的肠中发现还未消化的字画纸张,实在吃不下去,最后也饿死。

有公婆打算吃掉儿媳,得知消息的儿媳在逃回娘家之后,却被自己的父母吃掉。有些女人担心被男人吃掉,于是率先联合起来杀男人来吃。如此惨状,在当时的漳州城内比比皆是。

当时漳州城内每日饿死、病死、投水投缳而死,被兵丁威取强夺责打而死的人,日以千百计。守城的清军为了节省粮食,也会放一些人出城,但是肥胖者却不允许出城,以备杀而食之。

郑成功、李定国等人围城造成百姓死亡,其责任究竟是归结于清兵之恶,还是李定国、郑成功等的执着,众说纷纭。

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_历史传说

历史上,除了因饥荒和战乱而导致的“人相食”外,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是因为嗜好和仇恨甚至迷信而选择吃掉自己的同类。

元代史学家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中引述《九国志》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高澧喜欢吃人肉、喝人血,每天傍晚,他必于自己的家宅前后,劫掠行人而食之。

“嗜杀人而饮血,日暮,必于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

隋朝末年的朱粲,更是一位臭名昭著的食人魔,经常捕捉民间幼儿蒸熟吃肉。

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_历史传说

据《旧唐书·列传第六》记载,朱粲在隋大业十一年趁乱起兵,很快就集结了一支十万人的队伍,经常四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不留一人。

朱粲的十万人马原本就是一群流寇,为了解决粮草的问题,朱粲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他在战争中更多掠夺的不是财物、人口和粮食,而是人肉。

朱粲对自己的将士表示,没有什么比人肉更好吃的东西,只要国中有人,就不必担心没有军粮。于是,朱粲每攻下一座城镇,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就成为了食人魔朱粲和其部队口中的食粮。

唐初名将丘行恭,就是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那位牵马人,也有食人肉的嗜好。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代州都督刘兰成被人告发谋反,之后刘兰成被腰斩。右武候将军丘行恭,将刘兰成的心肝食之。

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

在历史上的大饥荒中,人们为了生存,于是有了“菜人”,顾名思义,就是当成菜的人。然而直接食人毕竟过于惊悚,为了使得惨无人道的“菜人”交易能够登上台面,到了宋代,“菜人”便有了相对隐晦的名字。

比如妇人女孩被称为“不羡羊”,婴儿小孩被称为“和骨烂”,而老瘦的男子因其出汗讲多,肉质腥臊而被称为“饶把火”。而被吃之人,则统称为“两脚羊”。这一切被南宋医者庄绰记录在自己撰写的《鸡肋编》中。

据《鸡肋编》记载:“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擦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老瘦男子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历史传说_塞尔达传说历史_传说历史故事

北宋靖康之乱后,当时的北方一片狼藉,灾荒和“人相食”状况持续了很多年,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从中原地区到江淮地区都普遍存在。

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买卖“菜人”的行为,发生在明朝正德十年至二十年,全国范围的饥荒持续了整整十年。

当时的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于是就把自己孩子卖给别人做“菜人”,然后用卖孩子的钱再买别人的孩子来吃。

最初,人肉市场上出售的只是死人的腐肉,之后逐渐发展为当场屠宰“菜人”,只需花费少量的钱财,就可以买到一个“菜人”,带回家像畜生一样宰杀后合法食用。

塞尔达传说历史_历史传说_传说历史故事

明朝崇祯末年,河南和山东发生饥荒和蝗灾,可以食用的东西都已食尽,唯一可以食用的就只剩下人,于是便有了公开的人肉市场。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菜人哀》,便是当时百姓人吃人现象的真实写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到极致,大概就是成为“两脚羊”的“菜人”年代。史书中的记载,让我们知道了另外一段并不辉煌的历史。今天的人们不再因食物不足而感到恐惧和忧虑,“人相食”、“两脚羊”、“菜人”的暗黑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往。

上一篇: 新乐历史传说系列之——木刀沟的传说
下一篇: 5个关于茶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