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的读者朋友你们好:
学习理论经典,是中医治学之根柢,也是医学必由之径。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根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
学中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融会贯通的事儿,而是要靠时间去记诵、精读、博览、夜以继日地沉淀,用心去领悟。
虽腊月寒冬,我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和渴望,未曾停顿。诚如《荀子·劝学》所云: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好中医应着重做到“勤”与“恒”两个字,为了进一步扩大各位的学习视野,我们邀请到张景明教授,来谈谈自己学中医的方法,精心梳理了一张从入门到卓越的中医书单。
希望你们喜欢这份冬日的礼物。
张景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首批专家。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走上中医这条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缘分。一切都是在“专业调剂”之下,误打误撞,分配到山西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成了山西中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从此就走了一辈子中医路。
所谓学一行,爱一行。虽然与我起初的志愿相违背,但在我上第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中医了。因为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因,要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医的智慧。
但真正从骨子里边爱上中医,是源于两个故事:
01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大一,那时候时常跟着老师上门诊。有一回,来了一个6、7岁的孩子,因为腹泻,在太原各大医院看过病,也用了不少抗菌药,始终没治好。
当时老师问诊后,就开了五、六味药,每味剂量最大6克。几毛钱的药,喝了三天,孩子的腹泻,彻底治好了。这对我内心的触动特别大。
后来我在方上发现,老师用了一味车前子的中药。当时不明白,“这个方子里边有健脾胃的药物,为什么还用了一味车前子?”反复翻了教材,也不明所以。再次询问时,老师问,“小肠的功能是什么?”小肠主受盛,主分清别浊。老师又问我,“什么叫做分清别浊?”
中药:车前子
在一次次翻阅教材后,终于明白,小肠主分清别浊,把精微的物质输送给脾,然后脾气主升,散精上归于肺,一切的问题解决了。
原来中医在用药的过程中是如此的排兵布阵,用药如用兵。由此,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医。
02
第二个故事,是我大二暑假期间。邻居阿姨得了痢疾两个多月,每天拉好几次,看了医生,吃了抗菌药,始终不见效。阿姨见我学医,就询问我如何治疗。
当时还没有学临床课程,但记得老师讲过,马齿苋可清下焦湿热,治菌痢。刚好这味药是我们那地里随处可见的野菜,抱着试试的心态,就让这位阿姨到地里挖上一把,回来洗干净剁碎,用面和成面团子,沾点醋蒜汁吃。
马齿苋,你们吃过没有?
阿姨吃了两天后,痢疾就好了。那一次不仅给自己的家人长了脸,也让我明白了,中医中药用对了,真的很有效。正是这些切身的经历,坚定了我学中医的信心,让我彻底爱上了中医。
孔子常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常把自己的亲身体会、临床遇到的具体情况在课上分享给学员,对于我而言,是温故而知新,当有的学员说用了我的办法,帮家人治疗好一些病症时,我更是发自肺腑的喜悦,这也是我教育事业最大的收获。
当然,经常在后台看到有学员问,刚刚中医入门的学员,如何选择医书,对于中医的学习更有帮助呢?
① 无一例外,夯实基础是前提。基础就像建房子的地基、砖头、水泥,没有它,房子永远盖不起。
《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是基础当中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
我建议每位学员从《中医基础理论》学起,第二步去学习《诊断学》,即辨证;第三步学习《中药学》,《中药学》学完以后去学《方剂学》,然后再去学习其他的相关知识。
教材最好选择“十二五”规划的课本,即第九版教材
这些书籍建议大家选择大学的教材。本科教材是集合全国名师、名医之力汇编而成,有完善的中医学思维体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系统、最条理、最规范的中医入门之书。
② 学完四个基础课之后,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再去学相关的临床课,比如说《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等。
③ 初学的时候,是把中医的基础越读越薄,到了后期,就要把书越读越厚。想让自己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则要读经典。经典之所以叫做经典,因为它是高屋建瓴的,它的每一句话的内涵都非常深邃,外延也非常宽泛。
比如《素问·调经论》讲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人体的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如果气虚了,推动无力,津液输布不利,或是温煦功能失职,都会形成瘀。
就像河里的水,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人的血液就会运行迟缓,我们叫血瘀,西医常叫血脂高、血粘度高。治疗就不单单是活血化瘀,还要温阳益气。一温煦,就像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河水流动。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源于自然,用之于医学,这是古人的智慧。用简单的自然现象,解释了复杂的医学道理,我们叫取象比类。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自然界是高度统一的,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讲到的“天人相应观”,古人也为此总结出了自然四季的养生之道。
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若有余力,加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是临床和基础的提高课程。至于读谁的,我推荐这么几个人。
《黄帝内经》,当选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登本教授的《白话通解》。
张登本教授是我人生的指路人,他的品行与学识,对我影响很深,也使我更坚定的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事业。从学术上讲,他更是近几十年来研究《黄帝内经》的第一人。
张登本《白话通解》
这本书一共五卷,162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有注释。而且一篇文章里讲到的几个问题,在临床上有什么应用,它都有详细的解释。另外,还可以看张登本教授的《全注全译黄帝内经》。
《难经》可以选择张登本教授的《难经通解》,所谓“难内不分家”,这本书是我的导师,带着他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做完的,也值得一读。
张登本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通解难经》
《伤寒论》可以选择刘渡舟先生、陈亦人老先生、以及郝万山先生的。
④ 最后,读医案,是培养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途径。没有人得病是按教材走的,教材里是规范性的、简单的单一的证型。而一个患者发生疾病以后,他可能是好几个证型的一个综合体,可能是寒热错杂,本标虚实等复杂的问题。
那一个疾病,如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读医案,学医案,分析医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杏林明师学社的明师问答平台,我们每周都会提供一个医案,是我临床上遇到的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机、如何辨证、方子的使用、方药的加减、中药的作用,都有着详细的解释。现在已经发表到了136期了,想学习的同学,可以私我:医案。
每周都会有专门的助教去帮大家解析医案的辨证过程
我希望学员都能参与进来,助教老师也会一步步引导大家。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慢慢也能学会给自己开个小方。
每周都会有专门的助教去帮大家解析医案的辨证过程
学习本身是件苦差事,但学好就两个字,一个“苦”字,一个“勤”字,要愿意下苦功夫,勤勤奋奋学习。
学习就和地里的庄稼苗一样,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我们常常高估一年的努力,却低估了五年的坚持。当你坚定的每天学习一节课,持之以恒,走到某一天,你会发现,你比过去成长了很多很多。
希望你们,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当中,尽情的遨游吧~也为我们深深热爱的中医,共同努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