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外国学者笔下的《中国通典》,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信

外国学者笔下的《中国通典》,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信

外国学者笔下的《中国通典》,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信站在文化对比、文明互鉴角度上的“问题意识”

野史推荐_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的书推荐

导语

米兰·昆德拉的那句“生活在别处”道出了多少人对“别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人们身处“此处”或见识了太多“此处”,便对“别处”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因为那里别有洞天。

同样,相对于自我视角下的文化记载,他者视角下的文化记载就是别有洞天的“别处”,《中国通典》记载的就是“别处”的中国。

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的书推荐_野史推荐

《中国通典》

【法】格鲁贤 编著

张放 张丹彤 译

大象出版社

他者视角有何魅力?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第768期推介《中国通典》时,直接以《他人的目光有什么用?》为题来凸显这部书的亮点——他者视角。

他撷取书中记载的康熙时期皇家狩猎、中国的官僚制度、中国瓷器上的图案三个事例进一步说明了他者视角的魅力点,也是《中国通典》的魅力点之一:站在文化对比、文明互鉴角度上的“问题意识”。

野史的书推荐_野史推荐_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

罗振宇推荐

他在《罗辑思维》平台上如是说:《中国通典》这样的书,其实提供的并不是关于18世纪中国的知识和信息,它提供的是18世纪欧洲人看中国的问题意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了这样一双冷眼旁观的眼睛,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到底是一副什么样子。

过去我们谈到文化交流,总是喜欢用这样的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看完《中国通典》这本书之后,我的理解更进一步:文化交流的本质,其实是用你的问题意识在我的身上找你自己的答案。越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这种交流往往越是会有惊喜。

法国汉学家

对中国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描述

《中国通典》,法文原名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它是法国耶稣会士也是法国重要汉学家格鲁贤(Abbé Grosier),通过与来华耶稣会士、相关科学院、图书馆的密切联系而获取大量中国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严谨考证,进而编撰而成的汉学著作

它分上、下两部。上部讲述中华帝国十五省、鞑靼地区、从属国、岛屿的地理地貌、主要城市、人口民族、水陆交通、地方物产、自然历史、动植物、中医药材等。下部讲述最新到达欧洲的有关中国的新知识,内容涉及中国政府、统治权力、文武官员、武装力量、军队纪律、法律、城市治安、宗教习俗、语言文学、经济生活、科学技术等。

《中国通典》的编著者格鲁贤是耶稣会士、修道院院长、罗浮宫圣·路易议事司铎、国王兄弟蒙西埃图书馆馆长。格鲁贤多年研究中国哲学、历史、美术、文学。他不仅介绍了《诗经》,还在《世界传记》上发表《孔子传》,于1776年负责出版了由在华传教士撰写的《中国杂纂》,于1783年,与德奥特莱合作出版了冯秉正的《中国通史》后,又对之进行改写,使其具有现代形式。

他虽然一生从未踏足中国,却是继杜赫德之后,又一位有能力对中国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描述,并对法国汉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早期汉学家。《中国通典》出自他之手,可见《中国通典》在当时法国汉学界的分量。

《中国通典》的译者是张放(翻译上部)和张丹彤(翻译下部),其中,张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一位资深教授,这位老学者对法国汉学有多年研究,曾翻译出版《(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鞑靼人统治之下的中国历史》等。

张丹彤于1999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获得双硕士学位,译著颇丰,目前正在翻译早期传教士的著作。《中国通典》能从高深难懂的古法语神坛走下来,变成现在通俗易懂的中文著作,这两位专业的翻译家功不可没。

海外冰藏200多年后的首个中译本

这里所说的《中国通典》是法文原著的首部中译本。《中国通典》法文原著成书于18世纪80年代,是一部古典法语著作,由于距现在年代久远,语言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使译者的翻译工作难度倍增,可能还会让读者在理解和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偏差和桎梏。

比如,很多古法语中的词根词素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若非有深厚的法语功底和罗曼语系语法常识,正确翻译这部书根本是不可能的。这部书是关于中国17~18世纪的百科全书,若非对那一时期中国历史文化有广博的知识积淀和知识储备,成功翻译这部书也是困难的。

诸多挑战性因素,致使原著在海外冰藏了200多年。如今大象出版社出版首个中译本,意义可想而知。有了这部首个中译本,我国研究汉学的专家和学者在与西方学者讨论汉学的话题中,就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影响也是非同凡响。

《中国通典》堪称是“传教士汉学”早期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或者说佼佼者,它是继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之后又一部以百科全书式的描述对中国进行介绍的汉学巨著,在西方汉学领域堪称经典,对当时的法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野史的书推荐_野史推荐_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

中华帝国全志(法)杜赫德著

它具有通史性质,它是从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角度即他者视角展开的,通过描述康乾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传教士们在华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所做的考察、测量、计算,以及物理、化学实验,自然地同风行“中国热”的欧洲实际进行比较,即前文提到的“问题意识”。

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比较,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别处”的中国,获得了对于中国历史状况的新认知,同时拓展了我们对原来未知领域的认识。

它像一面镜子,通过反射他人眼中300年前的中国,进而令我们更好地反思和认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国家状况和民族面貌,以及中国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所处的时代地位。

“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信”

各类读者各取所需

《中国通典》可谓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库,因此它可以拥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一本大书,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万花筒式的观察和描述,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能得到300年前中国五花八门的趣闻逸事,即所说的“比正史有趣,比野史可信”。

书中谈到中国的政治时说:“由于中国人的政治制度正如他们帝国的天然屏障一样,与世界各民族处于隔离状态,他们没有引进任何外国文献。他们的经书承载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法律以及早期的教义是他们学习参照的唯一典籍。”

谈到中国的科举时说:“因为在中国,文科是获取荣誉的唯一道路,但凡追求仕途发展者都必须攻读文科,还必须证明他们成功地掌握了文科,才能取得公共职位。”

谈到中国的葬礼时说:“葬礼是中国人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任何一个人死去,对于他本人来说都是荣耀的一天。当他生命已逝的时候,却能收到比生前更多的致敬和尊重。”

谈到中国的文化时说:“1700年1月7日,为了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穿着中国式服装,坐着八抬大轿,出现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舞会上,令举国上下震撼不已,这助推了欧洲的‘中国热’。”这一记载一改以往人们认为“欧洲引领时尚潮流”的传统认知……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部书是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历史八卦集。

而对于科普爱好者而言,这部书可以当作科普读物,如书中介绍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起源和传说;皇帝诏书的形式和风格;景德镇瓷坯原料制作过程和名字的由来;西安府有种蝙蝠个头像母鸡,肉味鲜美,可美容……

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研究法国汉学,研究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与同时代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状况,除了要读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这部被称为《中华帝国全志》姊妹篇的西方汉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必读的书。

【《中国通典》关于中医中药的认识】

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推荐_野史的书推荐

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的书推荐_野史推荐

野史的书推荐_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推荐

野史的书推荐_有什么好看的野史书籍_野史推荐

来源大象出版社

作者 李爽

编辑 夏赛赛

审核田震

上一篇: 我爆肝三天扒的「处女野史」,发现当处女原来这么危险
下一篇: 论彝族姓氏来源及其特点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