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史学翻案风”大到让你逆行飞天的年代,《三国演义》动不动就被人拉出来,给出所谓的“史料”,然后把《三国演义》大力踩跺一番,以彰示自己的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水平。
而在三百多年前,满清军队1644年入关以后,就将《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让满族贵族从中学习权谋与兵法。他们的太祖努尔哈赤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更是手不释卷。
与《三国演义》并列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一书,也早在1840年就有了第一本英译本。
无论是古代的外族,还是近代的外国,都努力地从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汲取养料。
时至今日,中国的兵家圣典《孙子兵法》,在国外被不少国家的军校列为教材。美国国防大学、西点军校、海空军指挥学院等就把《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和军事理论的必读书。美国哈佛商学院甚至也将《孙子兵法》列为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日本的企业家、作家松下幸之助,更是将《孙子兵法》奉为圭臬,规定员工必须人手一本。
是中国过去的文化不够优秀吗?显然不是。世界上的奇葩精彩纷呈,曾还有人在我面前扬言说:“文言文是死人的语言,学之何用?”
每本文献与作品往往都存在他的价值,只是需要人去创造和发掘而已。把《三国演义》当历史看的本身就是一种愚蠢,更何况把他文学的欣赏价值和史书的历史价值混为一谈,借以谈资。
《三国演义》以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特点,在明朝那个市井文化丰富的年代得到了充分普及。就现在,《三国演义》社会普及程度远远超越了《红楼》、《水浒》和《西游》。
“通俗历史热”下各种三国历史的读物,电台、讲坛里各种人讲述三国的历史。应用市场的游戏有“三国”的专题,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剧、游戏、漫画、小说等更是数不胜数。如此广泛而普适的“三国文化”得以在今日兴盛,其实是谁的功劳呢?
《三国演义》却始终像个潜伏的动物一样,静默地躺在历史的旮旯里。它并没有死亡,他其实生命力非常旺盛。一旦有人试图接近它,为它拍一拍封尘,你便会发现它的活力与伟美。
所以,希望别再说:“看多了《演义》吗?把那玩意儿当历史?”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如果有人阅读过《封神演义》和《隋唐演义》的话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比之它们实在精彩、引人入胜得太多。
《三国演义》还被称为“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书籍”,“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有快节奏的激烈的描写,例如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又有细腻的慢节奏的描写,例如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三国演义》有五种倾向:推崇“仁政”思想、提倡“忠义”道德、崇尚智勇才能、咏叹道德悲剧、拥刘贬曹。
正因为《三国演义》有着正能的价值传达,自其问世以来,就深受官方和民间的喜爱。而今,被列为中学必读书之一。《三国演义》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试问:有多少人又读过《三国演义》呢?又有多少人了解《三国演义》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