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扬科乡土蓝田2022-02-1418:56
大槐树移民(大槐树移民发生在什么时候)
收录于话题#杨森科专辑84个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诗词/小说/情感
叙说大槐树移民与寻祖
扬科
在四清运动之前,过年时总要请出族谱和先祖的牌位供奉,小年烙出第一锅饼子、年关蒸出的第一锅年馍都是要先给祖先献上。
可四清运动中,把族谱和牌位都作为“四旧”一把火烧掉了,后来几十年就再也没有族谱和牌位可祭祀。
记得还是少年时期,夏夜人们在户外纳凉时唠嗑拉家常,老人们总会提说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后来随着老人们一个一个的仙逝,又没有族谱可考,祖宗何时从何地迁来还真成为家族之谜。
近些年来,人们又开始恢复祭祖的传统,使我不禁想起探究先祖迁移的来龙去脉,产生恢复族谱的欲望。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历史走到元朝,不到一百年的历史,皇帝更替十一位,特别是元末的四十多年里,内部纷争,赋税增加、民族压迫愈演愈烈,起义不断发生,战事连年。由此,湖广、江浙、河南等地,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关中八百里秦川,皇家后土,历史有名,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史料显示,元朝时期陕西人口达五百万,到了明初陕西人口还不足二百万,关中道人口急剧减少不亚于中原与湖广地区。元末关中省、河南、山东蝗虫成灾,使得这里的人们从军的从军、逃离的逃离,加之涝洪鼠疫等灾难并发,造成了上述地区民不聊生,荒野遍布,大片的土地荒芜,大片地区成为无人之地,已经到了奏章上所写的“连年饥馑,民不聊生”、“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由于山西地域的特殊性,战争没有太多波及山西,加之汾河流域自然环境较好,灾情少,有着天下安宁与粮丰的优势,吸引了不少难民的流入,成为山东河南湖广以及关中之外的太平之地,就成了一个高达四百万的人口大省。
朱元璋顺天应人,灭元建明,华夏又得新朝。新君洪武大帝,急于使国力强盛起来,要大臣们为国兴盛出谋划策,户部郎中刘九皋、国之监宋纳上奏章,提出全国统筹人口分布,将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洞作为向外移民的基地。
洪武帝一道圣旨,在洪洞大槐树的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山西全省向外迁移的人口,一律向大槐树集中,移民局统一发放迁移文书与川资,分期分批向外迁移。
常言道故土难离。当朝廷移民令一下达,情愿移民的人很少,大多人不愿离开生养之地。移民局便下了一道特别的通告,要求愿留在原籍的人到大槐树下来开会,人们还以为官府要给他们留在原籍的人以特别关照,没料想到,到了大槐树下的青壮年男女统一缚手押去迁移之地。
从此,在全山西再征集移民中,再没有人公开自己不移民了。后来移民就走上了正轨,一户留一年轻儿女照顾年老父母外,其余年轻男女统一安排迁移到人口极度稀少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以及陕西、甘肃等省,因此,中原及陕西、甘肃等地便到处都有了山西人的身影,从此,山西人便遍布半个中国。
山西人分部之广,全国首屈一指。
自明初大迁徙后,迁移至外籍的晋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先祖,随着家族的繁衍,移民后裔来到大槐树祭祖就成了一种习俗。特别是处于盛世的今天,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无忧无虑的人们,思念先祖,寻根祭祖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洪洞县顺应了历史潮流,大槐树下便被开发为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旅游打卡地,古大槐树旧址得以保护,建起“古大槐树处”碑亭,铸有“寻根祭祖”香炉,供人们祭祀瞻仰。作为祖地象征的大槐树被醒目地树立在原移民局的广济寺门前,周围以国槐树为主体的祖居象征得以很好的保护与敬仰。
大槐树下,每天都演绎着明初移民的实景剧。人们被押解到大槐树下,父送子,母别女,儿女要离别故土,远走他乡,父母无以表达挽留之情,折槐枝以告儿女,走得再远,大槐树还是你们的老家,别得再久,根还在大槐树下。官家催行与阻挡的呐喊声撕撤着送别人的心,移民和家人撕心裂肺的嚎哭声,声声催人泪下。
舞台情景剧,更是全景式演绎了移民他乡后,移民们在异地思乡恋乡情节和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的生活情景,彰显了晋人顽强而随性的生存能力。虽身处他乡,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情地留在心底,古乡的民俗继续传承,家乡的音调仍续绕在胸,一代一代地传承,大槐树的呼唤声没有中断,回乡祭祖之情也一代一代地延续,带回祖传以及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美食、生活物件,以表示对故乡亲人的安慰。并把“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祖训作为主基调,给人以离晋不忘祖以及民族大团结的伟大移民精神。
2019年,特意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想通过明代大移民,查出一点家族迁徙的信息,可到了那里,看遍了史料介绍,压根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记得我家老祖房前曾有一棵很大的槐树,大人们说三个人也抱不住的,大槐树下有一根石头拴马桩,这一环境一直存续到文革时期,遗憾的是老人们没有讲过这棵槐树的历史,现在想来,也许是移民至此,祖先为了纪念祖籍大槐树特意植之,再就是老家院子原来有一个石枕头,长约一米,高约五十公分,厚度不下三十公分,我父亲经常坐在石枕上抽烟,这石枕除了镇宅之意,原来作何用似乎都是个迷,也许是为纪念老祖先而特制的物件吧。
邻居老杨送我一本族谱阅读欣赏,甘肃正宁县有这么一个大村子,是一个杨姓大家族,族谱上记载是来自山西大槐树。我家在蓝田县楸树庙村,我们村的十多户杨姓也是一个大家族,可四清运动烧毁了族谱,以至于现在想恢复族谱,都没有了依据,老人们都离世而去,健在的人年龄最长的八十多岁,都说不清家族变迁的历史了。
我想利用正宁杨姓族谱,看能否找回一丝线索,为我们家族族谱的恢复理出一个头绪。遗憾的是,正宁一支杨姓家族,他们祖先从山西走来,进入陕西便分为两支,一支继续西行到现在的正宁县,另一支到了临潼的两口村,可正宁杨氏家族在修谱时曾走访临潼两口村,已无信息可查,我们的祖先是否也是这支移民的后裔,也就无从考证了。
在没有史料的情况下,有幸找回过去年关祭祖的神龛,并询问多位村里健在的老人,经过反复推敲与整理,终于复原出前五世家谱,总算是了了一桩心事,也给后人留下可续写族谱的谱系资料。
2022年1月29日
作者简介:杨森科,笔名扬科,出生于1953年8月,蓝田县人,毕业于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从事过教学、冶金建设、水厂技术、燃气设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退休后又返回教学岗位。喜欢旅游并有写游记的习惯,偶尔也写点小诗,以消遣退休生活。
1、投稿联系平台小编投稿,题材以小说,散文,诗词,古文,乡土,情感等文学为主。
投稿文责自负,要求300字以上,【投稿前请仔细完善作品段落,字词引用,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作品原创首发请注明,作品如有抄袭永不录取,作品一周内没有发表请另投别处。
2、《乡土蓝田》已开通头条号、企鹅号等各大平台,并同时推广投稿作品,是书写乡土、寻觅交友的方便平台。
3、平台作品中图文来自网络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平台小编:张勇【网名:草根牧羊】
平台宗旨:搭建一方乐土,实现文学爱好者的梦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