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新书丨《全椒古代典籍丛书·吴敬梓集》(全五册)

新书丨《全椒古代典籍丛书·吴敬梓集》(全五册)

新书丨《全椒古代典籍丛书·吴敬梓集》(全五册)全椒古代典籍丛书·吴敬梓集(全五册)编著者:(清)吴敬梓 撰;政协全椒县委员会 编定价:¥1500.00IS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的构成

全椒古代典籍丛书·吴敬梓集(全五册)

编著者:(清)吴敬梓 撰;政协全椒县委员会 编

定价:¥1500.00

ISBN:978-7-5013-6676-7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112页

内容简介

此集为《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系列之一种。全椒初建于西汉,今属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风昌盛,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至民国,全椒文人编著的书目约有342种之多。一县之地而产出如此众多跨代久远的古籍,在全国当为罕见。而据历代《全椒县志》记载,椒人的许多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丛书》计划分专题出版,如释德清、吴敬梓、薛时雨等人物著作的专题出版。本集《吴敬梓集》全面搜辑整理吴敬梓著作,收录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各省市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馆藏吴氏著作,又在求全的基础上择优善本收录。除收录上海图书馆藏吴敬梓撰《文木山房诗说》不分卷清抄本珍贵稿抄本外,另有嘉庆初刻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吴氏为他书所作之序及个别诗词未在收录之列。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内页欣赏

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的构成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

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

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

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

《全椒古代典籍丛书》总序

皖东全椒,地介江淮,壤接合宁,古为吴楚分野,今乃中部通衢,建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汉书•地理志》载,全椒于汉高祖四年(前二〇三)置县,迄今已逾二千二百二十年。虽屡经朝代更替,偶历废易侨置,然县名、治所乃至疆域终无巨变。是故国史邑乘不绝笔墨,乡风民俗可溯既往,遗址古迹历然在目,典籍辞章卷帙颇丰。

有唐以降,全椒每以文名而称江淮著邑。名臣高士时闻于朝野,文采风流广播于海内。本邑往哲先贤所撰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并裒辑之文集,于今可考可见者,凡数百种一百七十余家。其年代久远者,如南唐清辉殿学士张洎之《贾氏谭录》、宋代翰林承旨吴幵之《优古堂诗话》《漫堂随笔》;其声名最著者,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师(释德清)之《憨山老人梦游集》、清代文豪吴敬梓之《儒林外史》;至于众家之鸿篇巨制、短编简帙,乃至闺阁之清唱芳吟,举类繁复,不一而足。又唐代全椒乡贤武后时宰相邢文伟,新旧《唐书》均有其传,称以博学闻于当朝,而竟无片纸传世,诸多文献亦未见著录其作;明代全椒乡贤阳明心学南中王门学派首座戚贤,辞官归里创南谯书院,经年讲学,名重东南,《明史》有传,然文献中唯见其少许佚文,尚未见辑集。凡此似于理不合,赘言书此,待博见者考镜。

虽然,全椒古为用武之地,戎马之乡,兵燹频仍,绅民流徙,兼之水火风震,灾变不测,致前人之述作多有散佚。或仅见著录下落不明,或流散异乡束之高阁,且溯至唐代即疑不可考,搜于全邑亦罕见一帙……倘任之如故,恐有亡失无征之虞,亟宜博征广集,归整编次。前代乡先辈未尝不欲求辑以继往开来,然薪火绝续,非唯心意,时运攸关。

今世国运昌隆,政治清明,民生稳定,善政右文,全民呼应中华民族复兴,举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全椒县政协准确把握时势,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于二〇一七年发轫担纲编纂《全椒古代典籍丛书》,获全椒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一应人事财力,适时调度保障。二〇一八年十月,古籍书目梳理登记及招标采购诸事宜甫定,即行实施。

是编汇集宋初至清末全椒名卿学士之著述,兼收外埠选家裒集吾邑辞章之文集,宦游者编纂他邑之志书则未予收录。为存古籍原貌,全套影印成册。所收典籍底本,大多散落国内各省市、高校图书馆及民间收藏机构,或流落海外,藏于日英美等异邦外域。若待文献目录齐集再出版,一则耗时弥久,二则亦有存亡未定者,恐终难如愿。为抢救保护及便于阅研计,是编未按经史子集析分门类,而以著述者个人专题分而辑之,陆续出版。著多者独自成集,篇短者数人合集,多则多出,少则少出,新见者续出。如此既可权宜,亦不失为久远可继之策。全椒古籍汇集编纂,史为首举。仓促如斯,固有漏失,非求急功近利,实乃时不我待。拾遗补阙,匡正体例,或点校注疏,研发利用,唯冀来者修密,后出转精。

赖蒙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影印出版之任,各路专家学者属意援手,令寻访古籍、采集资料、版本之甄别、编纂之繁难变而稍易。《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共识而遇时,其事宁有不济哉?

文化乃民族之血脉,典籍乃传承之载体。倘使吾邑之哲思文采,烛照千秋,资鉴后世,则非唯全椒一邑独沾遗泽,亦可忝增泱泱中华之灿烂文明以毫末之光。

编次伊始,略言大要,勉为是序。全椒末学陆锋谨作。

《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编纂委员会

二〇一八年十月

前言

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先生曾在他的名著《吴敬梓传》中断言:“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并在给苏雪林的信中评价道:“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虽是只言片语,亦足见胡适先生对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激赏之情。胡先生此言并非故作高论,而是建立在对吴敬梓及其作品深刻了解之上的一种自信。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中年以后自称秦淮寓客,又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全椒吴氏乃明清时代声名显赫的望族,吴敬梓在《乳燕飞》词中谓其“家声科第从来美”,洵非虚语。曾祖吴国对乃顺治年间探花,祖父吴旦是监生,伯叔祖皆先后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皆出其门”,《儒林外史》中“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盛况不过夫子自道而已。至于其父(一说嗣父)吴霖起只是江苏赣榆县教谕,家道已趋衰落。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十八岁取秀才,二十二岁又随父返回家乡全椒。因为不满家族争权夺利的丑恶现状,吴敬梓从此过起了放浪形骸的生活。三十三岁那年,怀着无比愤懑的心情离开了家乡,前往金陵客居,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移家赋》。

据唐时琳《文木山房集序》所言,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因病未能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这一年也势将成为他与封建科举制度的彻底决裂。吴敬梓在彷徨无地的人生路途中兜兜转转十余年,对于现实的黑暗与人性的悲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此后往来于真州、扬州、溧水等地,饱览壮美河山,直至乾隆十九年病逝扬州。在吴敬梓短暂的五十四年人生当中,遍历现实社会的苦痛,尝尽人世间悲欢离合,正因为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他近代以来无与伦比的文名。尽管一世命运蹭蹬的吴敬梓不免身死形灭,然而在《儒林外史》中激扬文字的文木先生却获得了新生。他用如椽巨笔讽刺现实的污浊,寄寓了无比真切的人生理想,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汉文化圈的影响至深且远。

根据陈美林先生的考证,早在雍正八年(1730)前后即不断有人对吴敬梓及其作品进行零星的评论研究。以吴檠等人所作《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为标志的评论,逐步开启了吴敬梓研究的三百年历史,学界名之曰“吴学”。其后金和、金兆燕、程晋芳等人皆有关于吴敬梓的评论,可视为吴学研究的最早史料。民国以来则有胡适《吴敬梓年谱》《吴敬梓传》等专著肇其端,孟醒仁《吴敬梓评传》及陈美林《吴敬梓研究》等续其后,整个20世纪吴敬梓的研究可以说精彩纷呈、新见迭出。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乾隆年间作成后不久,嘉庆八年(1803)即有卧闲草堂本的面世。此后不断出现新的评点本,将《儒林外史》的研究推向高潮。陈美林先生有《研究史》可视为《儒林外史》研究繁荣的最好证明,李汉秋先生所编《研究资料集成》蔚为大观,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儒林外史》提供了方向。

《吴敬梓集》共收录现存吴敬梓著述三种,分别是《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和《文木山房诗说》。其中《儒林外史》采用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相比于黄小田评本、天目山樵评本、齐省堂评本,此本不唯刊刻时间最早,其所附大量评语,因闲斋老人与吴敬梓之间隐秘的关系,此中价值无异于脂砚斋对于《红楼梦》的意义。根据吴敬梓侄孙女婿金和《儒林外史跋》所言,吴敬梓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文集》五卷、《诗》七卷”。然而十二卷本的《文木山房集》至今也没有发现,直到一九二一年北京带经堂书铺孙人和才访得四卷本《文木山房集》,本集所录即是此四卷乾隆刻本《文木山房集》。此集后并附吴敬梓之子吴烺《春华小草》及《靓妆词钞》,因《吴烺集》别为收录,故此集削去不收。抄本《文木山房诗说》乃一九九九年六月由周兴陆先生在上海图书馆首次发现,其后周先生另有《吴敬梓研究》出版,使得失传已久的《诗说》重新浮出水面。《文木山房诗说》抄本系孤本,故收录此集,以为永久流传。

此前吴敬梓诗文集的编辑成果共有两部,一为李汉秋《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一为李汉秋、项东升《吴敬梓集系年校注》。这两部诗文集虽考辨精良,但限于体例原因,未能收录《儒林外史》。因此我们可以说,《吴敬梓集》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吴敬梓独立著述的完整结集,其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因为影印体例所限,集外诗文并不在所收之列,还请读者谅解!因为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其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希望热心的读者和海内外学者不吝赐教!

《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编纂委员会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凡例

一、本集收录吴敬梓现存著述三种,成书凡五册。

二、因《文木山房集》及《文木山房诗说》篇幅短小,故附于《儒林外史》末册之后。

三、《儒林外史》选取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其余版本多已付梓面世,不再收录。

四、《文木山房集》原书附录吴烺著述两种,因另见收于《吴烺集》,本集不再保留。

五、本集所收各书,另撰书目提要,置于全书之前。

提要

《儒林外史》提要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清吴敬梓撰,清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刻本。是书凡十六册,今见藏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四年据国图藏本影印,本集乃据复旦藏本影印。是书约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前后,先以抄本传世,卧本乃最早刊刻本。卷首有闲斋老人乾隆元年所作序,除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回外,全书皆有评点,约一万五千余言。或谓闲斋老人即和邦额,或谓吴敬梓本人,迄无定论。卧评本与文本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其中有关创作论、文学生成论等,皆有见地,尤有可观之处。

《文木山房集》提要

《文木山房集》四卷,清吴敬梓撰,清乾隆间刻本。光绪《安徽通志》载所著《文木集》八卷,《全椒县志》则称其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金和跋《儒林外史》谓《文集》五卷、《诗集》七卷,皆未见传世。今存《文木山房集》四卷,凡赋一卷(四篇)、诗二卷(一百三十七首)、词一卷(四十七首)。卷首有唐时琳、吴湘皋、程廷祚、方嶟、黄河、李本宣、沈宗淳序。此集诗词以时间为序,词止于其三十九岁生辰所作《内家娇》,诗止于四十岁之《除夕宁国旅店忆儿烺》,此盖吴氏不惑前自定文集也。今所据北大藏本前有胡适题辞,正文处又有胡之眉批。其中涉及吴敬梓诗词、《儒林外史》,或指瑕,或称赏,亦可见《年谱》史源之所出也。

《文木山房诗说》提要

《文木山房诗说》不分卷,清吴敬梓撰,抄本。封面题“文木山房诗说”,下双行题“旧抄本”“戊子四月收”。钤有“献唐”名章(此封未拍摄)。首页第一行题“文木山房诗说”,下钤有“王献唐”名章及“平乐印庐”章。第二行题“全椒吴敬梓敏轩纂”。末页钤有“献唐劫后所得”章。全书不分卷,无目次,共三十六页,每半页八行,行二十字,约一万一千字。金和跋《儒林外史》曰:“先生著作有《诗说》七卷,是书载有《溱洧》篇数语,他如‘南有乔木’为祀汉江神女之词;《凯风》为七子之母不能食贫居贱,与淫风无涉;‘爰采唐矣’为戴妫答庄姜‘燕燕于飞’而作,皆前贤所未发。”后清人著述屡次称引而不见,百余年后始出于上图。全椒吴氏素有《诗》学传统,沈大成《全椒吴征君诗集序》谓“先生少治《毛诗》”,是书当可谓文木先生治毛诗之雪泥鸿爪也。

目录

1.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清)吴敬梓撰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

2.文木山房集四卷(清)吴敬梓撰清乾隆刻本

3.文木山房诗说不分卷(清)吴敬梓撰清抄本

古代典籍_古代典籍的构成_古代典籍的分类过程

上一篇: 10句《后汉书》经典名言,读懂一半,就可以在职场出奇制胜
下一篇: 历史典籍的诗意再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