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开句玩笑:
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屁股一抬,就想离开椅子,去当游侠、辩士或刺客。
读《通鉴》多了,屁股又坐回来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史记》、《汉书》、《三国志》、新旧两《唐书》。虽有帝王故事,但热闹好看的篇幅,主要还是个人传:个人命运,个人奋斗。
当然,《史记》各国世家,天子本纪,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个基本是一国的事,且太闷了。我相信有人出于兴趣去读《刺客列传》,但不搞学术的,有几个肯反复读《吴太伯世家》呢?
但是个人命运与个人奋斗,很容易就看执了。纪传体要交代前因后果,又不能挂涉太多,偶尔给你几个“初,XXX”来交代其他事,已经算给面子了。
《通鉴》的好处是:始终以大局着眼。所以你很方便地,看得到同时代的一切。
比如,你只读《史记》,无论是世家还是列传,不一定能感受到战国初期魏如何慢慢作死,司马错和张仪伐蜀或伐韩的论证如何决定秦国命运,齐国与关东各国如何慢慢出问题,这种“同期历史感”,不是很重。
但《通鉴》里,你能看到整个历史的演变。一环扣一环。
比如,你只读《三国志》,会觉得诸葛亮北伐,一伐之后休息半年来一次,再三个月来一次,再等一年多来一次,再等三年来一次,好像没啥规律;结合《通鉴》,一目了然的同期历史,就会明白,每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算的。
以及,许多前因后果,也会更完整。我之前举过的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的战国传奇:
庞涓废了孙膑,孙膑去了齐国,田忌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赢了赛马,田忌后来为将,孙膑为军师,马陵道伏兵射杀庞涓,永久性地削弱了魏国。
在《史记·吴起孙子列传》里,打赢了庞涓后,这么结尾: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好了,结束了。田忌+孙膑搭档大团圆,出了气,干死了庞涓,报了仇,完美!大家一起为田忌孙膑鼓掌吧!
——这就是英雄传奇纪传体风格。
然而《资治通鉴·周显王二十八年》却阴飕飕地说:
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三勝,〔聲威天下〕。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執之。
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许多人都知道孙膑田忌破庞涓,不知道破了庞涓的当年,田忌(孙膑估计也是)都倒了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邹忌——就是城北徐公的好基友邹忌了——阴了田忌,把他逼到了楚国。
传奇英雄不得善终,忽然间,这个故事又悲催了。
(补一句:田忌出奔事,《田敬仲完世家》与《通鉴》时间不同,杨宽先生以为前者有误,从《通鉴》。实际上《通鉴》的这个版本,也更让人灰心些。)
这就是编年体风格,或曰《资治通鉴》风格。更冷冽,更现实,没纪传体那么浪漫欢乐,时间之轮一环扣一环地前进,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的棋子。
在《资治通鉴》这么浩繁的篇幅与无情的时间序列下,是非成败,一目了然。
所以读其他纪传体历史,包括稗官野史,很容易觉得个人奋斗和命运巧合比较重要。
而读了《通鉴》,就会感觉到历史的进程,才是真正车轮滚滚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