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少粮,导致吃人之事不乏史书,本来是掩卷叹息的事,悲叹乱世秩序不存,道德沦丧,有些人非要脑补出个道德优越感来,真是奇哉怪也!
汉末乱世的吃人故事
三辅之乱时,扶风人王忠就靠吃人肉活了下来,后来他做到了曹魏的轻车将军,现在存世的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上的魏臣名单上还有他的名字,算是青史留名了。《魏略》只说他“饥乏噉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饿极了,想要活下去,就去吃人肉。
右起第二列末的轻车将军就是他
那是杀活人,还是吃死人?按照《魏略》中鲍出的故事看,应该是吃活人。
鲍出是京兆新丰县人,也是在三辅之乱时,他的母亲就曾被一伙吃人的贼寇劫去,鲍出提着刀去追,一人砍死十多人,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还有隔壁邻居。
在乱世中,鲍出的行为堪称英雄,他守住道德底线,没像王忠那样吃人肉活命。
也有人会说,王忠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吃人肉有什么不对?
其实,说白了,不就是自私嘛!在自私的人眼里,自己的利益优先于他人利益。我的命要紧,你的命如蝼蚁。
也难怪后来曹丕找了个骷髅挂在王忠的马鞍上,拿王忠取乐。
在乱世里,守志饿死的人还是有的,比如颍川名士刘翊,他从长安出来,碰到好友饥困,在自身携带不足时仍予救济,最终两人一起饿死。
范书《刘翊传》:出關數百里,見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馬易棺,脫衣斂之。又逢知故困餒於路,不忍委去,因殺所駕牛,以救其乏。眾人止之,翊曰:“視沒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餓死。
总之,吃人就会受到非议,即便在乱世没有秩序的时候,杀人充饥,终究还是不道德的。
领导不用吃人肉
总有人误解:以为曹操、刘备、臧洪都吃过人肉。
看下史书原文,再联系一下实际情况,也应该能想得通:再穷能穷领导?
陈志《臧洪传》:主簿啟內廚米三斗,請中分稍以為糜粥,洪歎曰:“獨食此何為!”使作薄粥,眾分歠之,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將士咸流涕,無能仰視者。
臧洪最后剩下三斗米,煮成稀粥,分给大家吃。
他又杀了爱妾,是给将士吃的,自己肯定不会吃。
同样,《魏晋世語》说程昱筹军粮,其中夹杂了人肉干,我觉得曹操吃个“特供粮”应该没问题吧?程昱再胆大,也不敢往曹操“特供粮”里塞人肉干吧?
《魏晋世語》: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兖州之乱时,曹操军确实少粮,为此,曹操还解散了新兵。后来靠钜野李氏家族的支持,又在钜野城外抢了老百姓的麦子,才渡过难关。
曹操军有人吃了人肉干,没问题,但要说曹操或程昱吃人肉,这绝对不可能!
最后看刘备这边: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也是军队官兵吃了人肉,也没说刘备吃的。
想想臧洪还剩“三斗米”,那袁术还有“三十斛麦屑”呢!刘备不至于吃草根,吃树皮吧?
再者,认为刘备吃过人肉的那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安排刘备吃了刘安妻子的肉。
为此,罗贯中表示自己是蜀黑。
再细说广陵事
刘备军在广陵落败,打不过袁术,后方又被吕布给偷家,断了粮,是由此军队发生内讧,这才有“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事。王粲记下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刘备当时有多惨,而不是告诉大家,刘备下令互相吃人。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脑子才能脑洞出“刘备下令互相吃人”这么弱智的剧情。
在广陵危难之际,刘备积极与吕布联络,向其求和。恰逢袁术食言(曾许诺给吕布粮食),让吕布非常不爽,所以吕布又答应了刘备的求和。
与此同时,徐州东海人糜竺也给予了刘备资助,让刘备渡过了这次难关。
蜀志《糜竺传》: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于時困匱,賴此復振。
还有人非要吹:刘备军不吃百姓,只吃自己人,这么一比,看看我刘备军宁死不扰民,我们蜀粉就有优越感了!
我只想说:凸!
看下刘备被袁术揍跑的路线图吧。
刘备从下邳出军迎战袁术,先后在盱台、淮阴、海西对峙。——这路线就是证明了刘备被袁术揍跑了。
广陵这地方,之前曹操一伐徐州就吓跑了一批人去江东,比如陈矫,徐宣。
淮浦还是陈登的老家,看刘备败退的路线,也能判断出陈登一家也投了袁术。《袁术传》记载“珪中子應時在下邳,術並脅質應”,按照陈珪给袁术的回信内容分析,陈应可能是在盱台战败时,落入袁术手里。
刘备和袁术在海西又对峙了一个多月,我觉得,行动能力还算正常的老百姓也知道赶紧跑路去江东啊(那个徐宣就是海西人),能留在本地不走,是好奇心太强烈,非要看刘备和袁术到底谁能赢是吗?
刘备军之所以“大小自相啖食”,依我看,本地确实没多少百姓了,仅存的百姓,正常一点,要么建坞堡自守,要么就继续往江东跑,刘备军想扰民也没机会扰,所以才爆发内讧,上下相食。
当然这情况也没持续多久,幸好糜竺及时出手相助,化解危机。
最后再强调一下:王粲写这段故事,是为了强调刘备当时有多惨,不是让你们脑补出刘备军不扰民什么的。另外,请某些人不要碰瓷我党我军,有“三大纪律”加持的红军,长征路上也是如刘翊饿死,也绝不会做吃人这种道德沦丧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