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从《史记》记载的黄帝时期直到《明史》记载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国古代有着较为严谨和系统的记史制度和规范,一代代传下来,直至清朝乾隆时期,由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就成为了现在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不包括清史的。民国时曾经有人主持编纂过“清史”。成书后,主编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所以以《清史稿》来命名。
在我刚刚考上历史专业时,曾经买了一套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以示专业。后来在历史学院内得闻,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的,才知道自己这个行为略显稚嫩和外行。
那为什么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呢?
二十四史基本上是由官方认可的“正史”,可信度较高,史学价值也比较高。作为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在专业研究和专业学习的时候,读二十四史是有用的,但通常也作为工具书来使用。在查验某一朝代的某一史实时,可能会找出二十四史的其中一部翻一翻。
二十四史的体例都是纪传体。在《史记》以前,有以年代为次序的编年体,例如《春秋》,有以地域或者国别为限的国别体,例如《战国策》。从《史记》以后,历代所谓的“正史”就基本都采用了《史记》的体例,即纪传体。纪传体含“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门类。在记述历史的时候,通常以一个人的生平作为主要记录视角。如果想从纪传体史书里整理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大致脉络,那基本上是很困难的。既不方便普通读者阅读,对读者的史学功底要求也过高,所以不建议普通读者费劲翻阅“二十四史”。
此后,我会选择“二十四史”中的一些篇目,讲述其中的历史知识。为大家做一个二十四史的导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