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知识而不审问的人有很多,比如那位拿着“九年义务”内容复制粘贴给你,再点评你的人。
当你吸取了足够多的知识,你输出的内容质量会提高很多。即使你不进行输出,你的气质也会提高很多。
所谓“吸取知识而不审问”就是在吸取的时候少了“why”和“how”。
但我们在看书和上课的时候很少有抽空查文献的情况吧。
我们输出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引用:xxx说过“xxx”;xxx的事迹;xxx的解释。最后的结论是不是也能显得有理有据。
而人们日常的谈话内容也大多是把新闻或者看到的消息和事件重复给别人听。(日常谈话如果讲逻辑多半会演变成争吵……)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复读机,能复读稀缺信息的就已经很受尊敬了(教授、专家、巴菲特的饭局)。
一味吸收不是不行,但一定要处在一个积极的环境。
孟母三迁,也是因为孩子年幼时没有判断能力只有一味吸收。
所以,当我们“审问”的能力不足的时候,一味吸取就是行动的第一步。
而当你吸取到足够的内容了,你的“审问”能力自然会提高。
有些知识会帮你形成潜意识的判断。
如果你想要一味吸取,而不去审问。
那么一定要先“三迁”,
远离自私、炫耀、傲慢的人物;
远离八卦、秘闻、野史的内容;
远离危险、暴力、迷信的事物。
后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否则你吸取的东西最后只能成为谈资和社交势差(装X)工具。
没有“三迁”的财力和心力的话,
你可以吸收专业权威的内容,期刊、文献、经典。
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实践出真知固然没错,
但你可以选择站上“巨人的肩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