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至今残存的嘉靖副本由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仍被学术界视为珍宝,也是大英百科全书中评价最高的中文百科辞书。
在这个文化珍宝中,辑存了许多秘典佚文,其广泛及珍贵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且由于条件所限,《永乐大典》从未刊刻过,只在明嘉靖年间 重录过一部,一般称作重录本或副本。
据史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曾在宫中清查《永乐大典》,发现丢失1000余册计2422卷。 乾隆皇帝下令在全国搜寻,也没找到下落。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其间经咸丰十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光绪元年 ( 1875年 ) 清点时已不足 5000册 。
到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仅存800余册。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英美日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永乐大典》仅存64册。目前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约300多册800多卷 , 相当于原书的百分之四。且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正本却一册未见。
那《永乐大典》的正本到底去哪儿了呢?
先上结论(太长不看版):嘉靖四十一年故宫大火,《永乐大典》正本被烧毁了上千册,剩余的被放在古今通集库中,于万历二十五年的大火中全部被烧毁。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历史有五种说法:其一, 藏于皇史宬夹墙中 ;其二 ,嘉庆年间失火毁于乾清宫中;其三 ,万历年间焚毁 ;其四 , 明末焚毁于北京宫中 ;其五, 殉葬于嘉靖帝墓,其中近年影响最大的是殉葬说,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聊聊。
首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中华书局的编辑张忱石,他在1986年撰写了《〈永乐大典〉正本之谜》一文,最早提出《永乐大典》正本殉葬于“永陵地宫说”,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不过此事在本朱看来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根本就没有可能。
首先,明朝的殉葬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自成化皇帝之后,废除人殉成为规范。《明会典》中就有“丧葬之礼,通乎上下,各有差等,无敢偕逾。历朝大丧,首遗诏,次部议 , 而仪注事例附焉”的描述,基本奠定了明代丧葬制度的规范和流程,所谓将《永乐大典》陪葬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按明代官员的作风,不吵个天翻地覆绝不罢休,所以此事不见任何记载,应该几无可能。
就算嘉靖皇帝头脑发热 , 敢于打破祖制 (从明太祖朱元璋始 , 历朝皇帝从无人将大部头书籍殉葬 ) , 企图将尚未抄完副本的《永乐大典》随葬 , 必定要在丧礼遗诏中交待。然而,现存史料所载嘉靖皇帝的丧礼遗诏中丝毫未语及《永乐大典》,按制“部议”的 内容更无一字涉及《永乐大典》 。
有人也许会说嘉靖皇帝会不会秘密指示,在他身后将《永乐大典》殉葬?且不论这种想法本身就背离明朝的丧礼之制,退一步说 , 即使有密诏,最后也不可能突破下葬这一关,瞒过众多耳目,让人人守口如瓶 ,不传出风声。而且嘉靖皇帝的葬礼过程是严格遵循旧制进行的,仪制繁琐,有很多人参加,并非偷偷地下葬。有兴趣的同学可见《明会典》卷96“大丧礼”的相关记载。
第二,纵观嘉靖皇帝一生,他根本就不怎么爱看书,读书很少。 虽然也有人肉麻地称赞他“博综经史,五行俱下”,但那显然是拍马屁。事实上这哥们除了修道练丹以外没啥爱好,自差点被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勒死后,他移居西苑万寿宫 , 直至晏驾,二十多年未回皇宫,日夕斋酿,一心成仙。那有半点兴趣读《永乐大典》。
第三就是《永乐大典》有一万多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如果要陪葬,那就意味着原有的墓葬结构要增大空间,而根据微重力测绘,已探明的嘉靖帝墓永陵的墓室结构和万历皇帝的定陵差不多,没有明显多出房间,所以《永乐大典》在永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其它的说法呢?
第一种说法即《永乐大典》藏于皇史宬夹墙中。 要知道北京皇史宬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但不知道说出这种假设的人是不是没脑子。因为测量即可得,皇史宬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就这么点儿地方,怎么藏得下《永乐大典》?
第二种说法,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大火,整个乾清宫几乎烧毁干净,我们现在看到的乾清宫是后来重修的,所以这第二种说法就是《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此次大火。但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所以此种说法也占不住脚。
第三种说法,《永乐大典》正本并非毁于明朝灭亡时的战火,而是毁于明朝灭亡47年前的一场大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北京皇宫发生大火灾,《永乐大典》正本连同其他许多文献资料一起被烧毁。晚明学者方以智的《通雅》称:“近时《永乐大典》,洪州云命解缙纂集,……今散失矣。”这段文字的后面有方以智的儿子方中履写的注文:“《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录,隆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
此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相较第四种说的“明末焚毁于北京宫中”更靠谱一些,因为持此观点的来源是现代学者郭沫若,他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但万历年大儒张萱根据文渊阁藏书所修的《内阁藏书目》中并没有《永乐大典》。且明人王肯堂、于慎行、谢肇淛等人的相关著作中都说文渊阁地方并不大,藏书也不是很多。所以第四种说法的可能性也不高。
这么说《永乐大典》正本真的是在万历年间被烧毁了吗?其实本朱看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 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帝一夜3次下达谕旨命令抢运《永乐大典》的时候,《永乐大典》已经不全了。
试想,11095 册图书,一夜之间真的会丝毫无损被幸免抢救出来? 就算是消防制度装备完备的现代,遇到如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大火都有些力不从心;这事遇到今天,我估计都不一定能做到,况且在几百年前的明朝?
所以说,正本在本次大火中应该是损失惨重且残缺不全,但因为此书是前朝留下的国宝,传扬出去有损国体和天子声望,也无法向后朝交代,才被嘉靖帝隐瞒下来。后来便以“抄写副本”为名进行被损坏的正本修复工作,这就有了 1562年秋下令重抄一部说法。
但从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 3 页速度看,极可能是正本的重新修复抄写。因为有的册本已完全毁于大火无法辨认,这也就有了后来康熙年间打开皇史宬大门后发现残缺不齐的《永乐大典》重录本,也就有了乾隆年间发现缺失 1000 多册的现实。所以,嘉靖年间的大火已经被毁掉了1000多册,只对于能够辨认的进行了重抄修复。
曾有学者推测说,《永乐大典》中《梦斩泾河龙》和卷13991所载三个剧本中的两个均为嘉靖年间作品。也就是说,嘉靖朝重录《永乐大典》时并非完全照录了永乐正本,而是有所校勘、修改的,甚至可能还插入了自永乐至嘉靖间一百多年内的作品。对于有些难以辨认的册本进行了大量的重新撰写。
也就是说,嘉靖四十一年大火之后,《永乐大典》的正本已经有千余册被焚毁,而重录本由于是基于此本之上,所以也并不完整。残存的正本被放置于古今通集库,即当时的内阁之东,东华门之南,紫禁城东南角,是宫中收集重要典籍的地方。后来此地历经战火,最有可能就是于万历二十五年被焚毁,包括《永乐大典》剩余正本在内的图书被付之一炬,化为乌有。
本作系“张家口人”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出自“张家口人”公众号。
�����+� t�&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