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意人才的选拔,但是各个时期的选拔制度和方式并不相同,现就有关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科举考试(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叫什么)
这期间最重要的“选官”之道是“养士”,国君或者贵族经常将有学问的或有才干的供养在自己身边,并从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此外我国历史上也发生了很多的故事,就是讲述“养士”制度下发生的故事,比如鸡鸣狗盗,比如信陵君救赵等等,其中李斯当年也是吕不韦的门客。但是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对国君形成威胁,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因此逐渐为国君所不容,并被禁止。
来自于《战国策》
二、汉代及魏晋时期
这期间最重要的“选官”之道是“举荐”,或者叫“察举”。意思是各级地方官吏可以向皇帝推举或保举有学问、特长的人经皇帝考核后任命为地方官吏。比如汉代的时候被推荐的吏民要经过皇帝的“策问”后按照等第高下进行授官。有所谓的“对策”和“射策”的区分。所谓的“射策”有点类似于必答题,将政事或者经义的问题统一对答,而“射策”类似今天的抽签题,应举者用矢投射简册,解释其中的问题。但是逐渐的这种制度成为豪门的内定权利,推荐权逐渐的落到了豪门贵族手中,出身已经成为能否担任高级官员最重要的因素。
三、隋唐时期及宋时期
这个时期正式实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第一次给“寒门”进入阶级的机会。唐代中央主持科举的机关是礼部,但是这个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要请当世的显赫之人向考官进行推荐,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合格之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这一时期,座主、门生之间及同年之间很容易形成派系,加上豪门依旧采取推荐制度而不是科举制度,逐渐的形成了世族官僚和科举官僚之间的斗争,两大派系分别勾结权贵、宦官等,形成了党争。像唐朝很多皇帝其实就是党争的牺牲品。此外唐宋时期还有博学鸿词科,就是由皇帝特诏的考试,以此选拔特殊的人才。后期到了清朝的时候变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官员之间因为出身、晋升渠道不同,开始泾渭分明的出现了派系
4、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元朝坚持采取民族等级制度,将天下分为四等,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蒙古人、色目人考中的人列入“右榜”而汉人和南人列入“左榜”进行区别对待。
到了清朝的时候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大致意思是省级考试,全国考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其中殿试分为三甲录取,第一甲三名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
文人的最高荣誉
当然以上都是文试,后来到唐代开始有武科考试,称之为武举。
科举考试的创办人据说是隋炀帝杨广,正是由于他的创立,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是非功过,难以评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