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懂事,常常问老人,咱们老祖先是哪里人。老人往往会说:
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姓氏)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其实,不光是小编的老家襄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河南,湖北,甚至山东的很多地区都有这么一个说法,说老祖宗是山西人,来自山西洪洞,若想寻根,到洪洞大槐树下,找那个老鹳窝就对了。
事情真是如此吗?
这事还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话说经过连年战火,中原地区十室九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洪武皇帝虽然也是穷苦人出身,可当了皇帝,想得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利益,考虑的是整个大明江山王朝世袭罔替。
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扩充人口资源,朱元璋颁发迁徙令,下令未受战火侵扰的山西老乡即刻搬离老家,迁移到人口稀少的湖北,湖南等地区。
圣旨颁发,老百姓不敢不遵守,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祖祖辈辈生活了上千年,谁愿意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呢?
眼看搬迁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当地的官吏急了,老百姓不搬走,洪武皇帝就要问他们的罪,砍他们的头,一家老小充军为奴。
虽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可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这些狗官翻脸不认清,到处抓老百姓,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可即便是这样,朝廷还是等不及,连连下文催促各地加快进度,限期完成搬迁。可老百姓毕竟是人不是猪,不会傻站在那里等着抓,眼看只有一天的时间,还是没有抓够人数。
兔子急了还咬人,别说人了,只要是急了,什么缺德的事都干得出来。洪洞县令就想了一个歪主意,对外宣布,去留自便,不过但凡不愿意搬迁的,第二天早上到大槐树下集合登记造册,愿意搬迁的人家蹲在家里等待上路。
大家伙一听,信以为真,家家户户携老挈幼,早早来到大槐树下等待登记造册。
眼看人群越来越多,洪洞县令大喝一声,早已等候多时的兵丁一拥而上,将老百姓团团包围,不由分说将所有人用长绳捆住,双手串连在一起,排成长龙。
事到如今,大家才知道上了狗官的当,个个叫苦不迭,哭爹喊娘,乱成了一锅粥,可为时已晚,县令根本不理会众人的跪求,下令将所有捆住的人编排定员,发给凭照,即刻押解上路。
大家一步一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鹳窝,顾盼留恋之情难以自抑,涕泪俱下。然而官差一个个如同豺狼虎豹,连声呵斥催赶,压根不给大家告别的时间,生怕大家半路逃跑。
为了防止老百姓半路跑回家,官兵一路上严防死守,连吃饭也不松开绳子,遇到大小便,必须先报告,要求“解手”才行。
就这样,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当初单纯的“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让人心中不由地有些酸楚。
从当年的朱元璋颁发迁移令,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今已经过了六百多年,虽然大家天南海北,相隔千里,但当年迁移给后裔们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每当说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哪怕再陌生的人,也会亲热起来,互相拍着肩膀,彼此问候,毕竟“六百年前是一家”。
有着大槐树这个根做背景,说来说去绕不开先祖们迁徙千里艰辛经历,思乡问祖之情油然而生,这又形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地方俗语。
传说,当时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斧头将每个人的小脚指头砍了一个豁口。没想到这种酷刑居然成了老乡相认的标记,是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后人,就把鞋脱下,看看小拇指有没有骈甲,如果有,那就是洪洞老乡,这些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来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