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因为工作需要,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唐朝的某个人物,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就有《新唐书》和《旧唐书》,所以对于这两部书算是以下略有了解。
简约写下个人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勿见怪,毕竟学识有限。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本是关于唐朝的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VS《新唐书》
《旧唐书》VS《新唐书》
1、创作时间不同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就是五代十国那个时期。
《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就是五代十国之后的时期。
两部书成书于不同的朝代,且一先一后之间相隔了一百多年。
2、作者不同
《旧唐书》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作品原名《唐书》,直至《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二十四史”之一。
《新唐书》是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撰写,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全书完成,“二十四史”之一。
3、卷数不同
《旧唐书》全书共有200卷,其中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新唐书》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4、内容不同
《旧唐书》由后唐的史官编纂,他们站在唐朝官方的角度来写历史。
《新唐书》属于隔代修史,代表宋朝人对唐朝的看法。
据说宋仁宗在读过《旧唐书》后,感到很不满意,他批评这本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北宋朝廷也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于是宋仁宗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也因此新鲜出炉。
《新唐书》修成后,宋朝人很满意,赞扬它“事增于前,文省于旧”,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新唐书》依据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并且进行裁减,总共删除旧史本纪的十分之七。
例如《旧唐书·列传·李密》中有一段祖君彦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因为檄文篇幅过长,这里就不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这篇檄文痛快淋漓地揭露了隋炀帝的滔天罪行,展现了以李密为首的起义军阵营强大的声威和必胜的趋势。在这篇檄文里,祖君彦历数隋炀帝之恶,并用“其一、其二、其三……”给他定了"十大罪状",分别是:弑父、乱伦、嗜酒、劳民、滥赋、兴役、征辽、滥诛、卖官、无信。
以前只知道隋炀帝是个暴君,但至于是怎么“暴”?又“暴”到何种程度?我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顶多就知道用个“荒淫无度”来形容,毕竟历史课本上就是这样写的。但看完这篇檄文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原来隋炀帝的罪行有这么多,原作者不简单不简单。
看来有文化真的不是一种罪。
原檄文虽然是古文,但句式有长有短,骈偶交错,读来朗朗上口,甚至都快忘了这是一篇檄文。个人觉得这篇檄文的文采不亚于《隗嚣讨王莽檄》以及《讨曹操檄》。
但是《新唐书·李密传》却把这一段给删了。也不知道为什么!难道不觉得加上这一段,能让隋炀帝的“炀”的谥号更加坐实了嘛?
其次,《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并且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志”很重视,不仅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而且他几个志也各适当的增补了新资料,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的内容还新加了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屯田、边镇、和籴等,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再次,《新唐书》增加了《旧唐书》所没有的表这一体例,使该书的体例更加完整。
《新唐书》中的《表》
此外,在列传方面,《新唐书》增加了一部分的传记,使入传人数超过了《旧唐书》。
但是《新唐书》颁行不久,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北宋史学家吴缜为此专门写了《新唐书纠谬》一书,找出了书中存在的大量差错,同时对“文省事增”的说法也提出了质疑。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却不依据《新唐书》,而是大部分内容均以《旧唐书》为据。
5、两部书互相矛盾的地方
《旧唐书》与《新唐书》之间有不少矛盾的地方,有些是出于史官的疏忽而造成的笔误,有些则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故意篡改历史,所以需要辩证分析。
以下举几个小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①关于高阳公主究竟有没有和和尚辩机私通?
关于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跟辩机和尚私通这事是不是真的,学界尚有争议。因为《旧唐书》里并无这方面的任何记载。
但是《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范镇、宋祁、吕夏卿等人,乃至《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有排佛的倾向,所以也有可能是从野史中道听途说再编纂而来。
加之后人对这种事情总是兴致盎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少人捕风捉影将这段历史按照自己的方式演绎。
不管是《大唐情史》还是《武媚娘》,凡是涉及到高阳公主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把这位天之骄女丑化为“风流成性,生活作风极其不检点”的淫娃荡妇,不仅如此,《新唐书》记载,和尚智勖能占卜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医术高明,在辩机死后,高阳公主还与这些人私通。
电视剧《武媚娘》中的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生年不详,据《新唐书.公主传》的顺序判断高阳公主应为唐太宗第十七女。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高阳公主已经下嫁开国名相房玄龄第二子房遗爱以及从记载中最小出嫁的唐太宗之女的年龄为十二岁计算,高阳公主应出生于武德末或贞观初。
高阳公主的生母不可考,根据高阳公主的境遇,庶出可能性最大。正史记载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深得太宗喜爱。
驸马家世:
清河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余年,成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高阳公主能嫁入房家,足见唐太宗对高阳公主的重视。在已经出嫁的所有嫡庶公主当中,房遗爱因高阳公主得宠的缘故,在太宗前的待遇比其他驸马都要优惠。
《旧唐书》有这么一句话:
“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新唐书》也写道:
“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
房遗爱官至太府卿,后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从三品,是太宗朝驸马都尉中少有的财物实权肥缺。同时,高阳公主的婆婆范阳卢氏也以性格刚烈非常有名,在《新唐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名号。想来,高阳公主嫁入房家,遇到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婆婆,想要为所欲为也当有所顾忌。
在《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的风月案,成为其遭受世人诟病的最大罪名:起因是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争嗣,直接导致高阳公主在唐太宗面前失宠。在这个时候,御史又发现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偷情的物证-皇家宝枕。唐太宗这才知道高阳公主与和尚淫乱。于是,震怒下旨,赐死辩机,杀奴婢十余。
电视剧《大唐情史》中的高阳公主
在《资治通鉴》中,故事更加完善丰满,赐死又改为腰斩。
自此,从宋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的开始。
整个史料描述详细,似乎证据确凿。然而,后世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
首先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在宋太宗朝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中,亦未有高阳公主和辨机和尚之情事,不知《新唐书》看到何种史料,将此事编入史书。因为《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时期,又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其次,《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阳公主在太宗面前因为此事失宠,与《旧唐书》中记载矛盾较大。
《旧唐书》记载,房玄龄病重时,还通过高阳公主对太宗上表,可见至少在唐太宗驾崩前,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当时,房玄龄一直在宫中治病,如果高阳公主已经失宠,那么,唐太宗是不可能语重心长、心平气和地与她对话,而被起居郎记载,此事在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立的房玄龄墓碑上,是作为荣耀雕刻示人的。可见,至少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内,高阳公主并未暴露“丑行”,否则,高阳公主断难顺利晋封长公主并刻上碑文。
再次,高阳公主和辨机事发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
辨机修行的草庐建在高阳公主的封地里,公主打猎与之相遇,因此两人遂生苟且。事实上,隋唐时僧侣管理十分严格,进出寺庙都有登记,不允许无故离寺不归。因此,对辨机的违法行为,不可能不被发现受到惩戒;何况辨机后来被选为玄奘的译经大德,实为当时佛教界翘楚,不可能无视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不加追责。
加之房家关系错综复杂,高阳公主如果确有数年此等风流行径,那么,作为婆婆的卢氏,作为姑嫂的韩王妃,作为弟弟的房遗则等,都不会对其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
相比较这种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月案,终唐一朝,对高阳公主真正具有足够杀伤力的罪名,其实是史书里并未大肆描写的一句话:高阳公主让掖庭令陈玄运在禁宫之内伺候她,向鬼神祈福问祥,并推演星宿的排位。这种行巫蛊、窥天象的举动,不啻于谋大逆的同义词,这恐怕才是日后高阳公主被赐死的真正死因之一。
然而,尽管后世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仍需进一步的证据,才能重新定位《新唐书》里高阳公主的形象。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新皇帝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史书中特别提及,高宗即位后,曾专程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意在怀柔。然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史载,高阳公主骄纵,擅自谋求罢黜房遗直的爵位而夺之,于是,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被长孙无忌彻查,从而诱发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房家遭受灭顶之灾。
对于这次皇室谋反案历来众说纷纭,结论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与长孙无忌元老势力较量后失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想推举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的结果。
还有人认为,是房遗爱参与魏王党谋反遭到诛杀等等。总之,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数众多,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一时成为永徽年间的大案载入史册。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
高阳公主因与高僧辨机交往情事败露以及参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皇室谋反案被赐死,成为唐太宗诸位公主中最有名的一位。但是这两桩疑案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细节至今仍引发不断争议,为高阳公主的真实面貌笼罩上层层迷雾。人们只能取其信者择之。
②关于唐宣宗逼死郭太后一事,究竟孰是孰非?
唐宣宗是何许人也?
别急,我来告诉你。
你可以不知道唐玄宗是谁,但你一定听说过“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这句话的主人公刘三好。
唐宣宗就是此剧中的男二号,即陈豪饰演的那个角色——李忱。
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郭太后即懿安皇后,出身太原郭氏。唐宪宗李纯嫡妻,唐穆宗李恒生母,唐朝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孙女,太傅郭暧和升平公主嫡次女。
少年嫁给广陵王李纯,成为正妃。唐宪宗继位,册封贵妃。唐穆宗时期,尊为皇太后。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四朝尊为太皇太后。
其一生历经唐朝七代皇帝,五朝居于太后之尊,所谓“七朝五尊”。是其整个家族中除郭子仪外,最为显赫的一位。
《旧唐书》对郭太后的评价颇高:
“七朝,五居太母之尊,人君行子孙之礼,福寿隆贵四十余年,虽汉之马邓,无以加焉。识者以为汾阳社稷之功未泯,复钟庆于懿安焉。”——《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
历位七朝:指历唐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七个皇帝。
五居太母之尊:指从穆宗至宣宗五朝皆为太后。
汉之马:东汉明帝马皇后,后为太后。
邓:东汉和帝邓皇后,后为太后。
汾阳:指郭子仪。
懿安:指郭太后。
这样一个被《旧唐书》定论为可比肩东汉的马、邓诸后的人物,照理说应该受到朝廷后宫的敬重,《旧唐书》也认为唐宣宗对郭太后很孝敬,郭太后也在大中年间得到了善终。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郭太后虽然历经七朝,前六位皇帝不是她的公公,就是她的丈夫、儿子、孙子,而这最后一位皇帝唐宣宗,虽然是她名义上的儿子,但其实很有可能两个人是敌对的关系。
唐宣宗作为宪宗的幼子,在武宗驾崩之后,他才以皇叔的身份继位。郭太后对于唐宣宗来说乃是嫡母,而唐宣宗的生母本姓郑,《旧唐书》曾有记载:
“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
由此可知郑氏的出身并不高贵,所以电视剧《宫心计》里面郭太后才一直以“山鸡野鸟”“洗脚婢”来称呼她。
郭太后与郑氏的关系本就是情敌,然而出身高贵的郭太后看不上宫女出身的郑氏也很正常,所以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也情有可原,毕竟财阀家的千金大小姐怎么可能跟贫民窟的小可怜做朋友?
前六朝的时候,郭太后过得很滋润,可是唐宣宗即位以后,整个大唐已是人家母子的天下,郭太后还怎么争?
《旧唐书》记载的唐宣宗与郭太后的关系以及郭太后的结局:
“既而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于前朝。大中年崩于兴庆宫,谥曰懿安皇太后,祔葬于景陵。”——《旧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
寥寥数语,不仅树立了一个孝顺明君的形象,还十分地美化了郭太后的结局。
感觉关于郭太后的死,《旧唐书》很有可能掩盖了一段宫廷丑闻。
且看《新唐书》记载:
“帝奉养礼稍薄,后郁郁不聊,与一二侍人登勤政楼,将自陨,左右共持之。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新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是:唐宣宗登基以后对郭太后不是很礼遇,郭太后很不开心,某日登上勤政楼准备跳楼,但没成功,唐宣宗听闻以后很不高兴,当天晚上郭太后就暴毙了。
嗯,虽然没有直接明说郭太后是怎么暴毙的,但是这个时间点真的着实很耐人寻味。
《东观奏记》也记载:
“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殒于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东观奏记·上卷》
《东观奏记》是一本什么书,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下。关键是《资治通鉴》后来也采用了这一说法,说明司马光对于郭太后去世的真实原因也是持可疑态度的。
《东观奏记》还记载了一件关于郭太后去世之后的事。
“懿宗郭太后既崩,丧服许如故事。礼院检讨官王皞抗疏,请后合葬景陵,配享宪宗庙室。疏既入,上大怒。宰臣白敏中召皞诘其事,皞曰:「郭太后是宪宗春宫时元妃,汾阳王孙,迨事顺宗为新妇。宪宗厌代之夜,事出暗昧,母天下历五朝,不可以暗昧之事黜合配之礼!」敏中怒甚,皞声益厉。宰臣将会食,周墀驻敏中厅门以俟同食。敏中传语墀:「正为一书生恼乱,但乞先之。」墀就敏中厅问其事,皞益不挠。墀以手加额于皞,赏其孤直。翌日,皞贬润州句容令,墀亦免相。”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是:太常官王暤奏请将郭氏合葬于景陵,以其神主祔祭于唐宪宗庙室。唐宣宗不高兴,命宰相白敏中责让王暤。王暤反驳说:“郭后本是唐宪宗在东宫时的元妃,作为儿媳侍奉唐顺宗,经历五朝皆为天下母后,不应再有异议。”白敏中极为恼怒,周墀加以指责,王暤始终不肯屈从,周墀便说:“王暤确是孤傲耿直。”不久,即将王暤贬职为句容县令。
如果唐宣宗真的如《旧唐书》里记载的那般孝顺,那为何在郭太后死后,有人提议将她神主祔祭于唐宪宗庙室,唐宣宗却不高兴还要将提出建议的人贬官呢?
难道不互相矛盾吗?
【摘选个人感兴趣的两部书中的名句】
《旧唐书》名句:
①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
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纷繁芜杂,一个人即使是再殚精竭虑,也难以考虑周全。
②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旧唐书·本纪第七·睿宗》
解释:法度不统一,奸伪之人就会趁势而起,胡作非为;政见不合一就可能朋党丛生,你争我斗。
③动天地者莫若精诚,致和平者莫若修政。——《旧唐书·本纪第十九上·懿宗》
解释:能感动天地的莫过于精诚,能实现和平的莫过于修政。
④古之操皇纲、执大象者,何尝不上稽天道,下顺人极,或变通以随时,爰损益以成务。——《旧唐书·志第二·礼仪二》
解释:自古以来,那些把持国家政权,为民建制的统治者,都尽量去正确权衡得失,判明形势,变通随时,上顺天意,下畅民心。
⑤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
解释:音乐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感化人情,纯属自然之道。同样的音乐,情绪振奋的人听了,就会兴致高昂;而愁苦的人听了往往悲伤满怀。所以,音乐本身没有哀怨和激越之分,有悲伤欢乐情绪的只是人的内心世界。
⑥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
解释:贤明的君主保国安民,决不烦劳黎元。只有无道昏君才贪图个人安逸、穷奢极欲。
⑦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征》
解释:显贵的人尽管不希望自己染上骄恣专横的习气,富裕的人尽管不希望自己变得奢靡,然而骄奢之风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了。
⑧与人共其乐者,人心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二·李百药》
解释:能和别人共享其快乐的人,别人也一定能尽力为他排忧解难;能和别人共享其安康的人,别人也一定愿意拯救他于危难之中。
⑨俭,德之恭;侈,恶之大。——《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六·宋》
解释:勤俭是优良的品德,奢侈是极大的罪恶。
⑩运筹千里,勇冠三军——《旧唐书·列传·卷三》
解释:在千里疆场上谋划征战,身先士卒英勇杀敌。
⑪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二》
解释:下棋的人临局糊涂,在局外旁观的人则看得清楚。
⑫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解释:只要树立的是一根笔直的竿子,就不会有弯曲的影子。
⑬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解释:一个人要想有远大前程,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是文才技艺。
⑭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解释:不尊重他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尊重你。
《新唐书》名句:
①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解释:行为有一贯的实践,办事有一定的实迹,即使有个别人诋毁,也未必可信,多年表现出来的品行,不会一下子就被毁坏。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解释:想到能导致危险的原因就可获得安宁,想到能造成动乱的原因就可使天下太平,想到能使其灭亡的原因就能求得生存的权利。
③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二》
解释: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④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六》
解释:善于用人,不在于人多。
⑤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一》
解释:不才的人得到晋升和重用,那么有才之士就不会得到施展。
⑥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解释:乐于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
⑦史有三长:才、学、识。——《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七》
解释:修撰史书的人必须具备三方面的专长:才华、学问、见识。
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二》
解释: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地发挥出他的本性。
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五》
解释:像发怒的狮子奋爪抉石,像干渴的骏马奔向水泉。
⑩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八》
解释:成功的艰难如同登天,失败如同火灼烧毛发一般轻松。
⑪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新唐书·列传·卷九十三》
解释:人品一旦败坏,所有事情就都崩溃了。
⑫大功之后,逸乐易生——《新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二》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最容易产生贪图安逸的享乐思想。
⑬人谁无过,当容其改。——《新唐书·列传·卷一百零五》
解释: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应当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⑭阴阳不和,五谷踊贵——《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二》
解释: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不和谐,影响农事,五谷的价格就飞涨。
关于《旧唐书》与《新唐书》如何择取?
个人看法,对于史学而言,《旧唐书》价值远远高于《新唐书》。虽然《旧唐书》某些内容杂乱无章,且言语不通,但其成书时间较早,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了解唐朝及其文化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两唐书各有优缺点,难分高下。
要想完整的了解唐朝历史,应读《新唐书》。
而要若深入的认识唐朝历史,则首选《旧唐书》。
【资料】
最后把我这段时间查阅过的资料简单罗列一下吧。
如果你想了解唐朝的历史,这几部书不要错过。
《旧唐书》
《新唐书》
《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嘉庆年间官修唐五代文章总集。)
《唐史记》
《唐纪》
《唐会要》
《唐春秋》
《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