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咸宁五年279 在我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在汲郡今河南卫辉战国魏墓中出土了大批竹书 约 10 余万言。 太康二年 281 之后 大批学者先后参与了整理、考校工作共得书 75 卷。但是很不幸的是这批书在后世又大部失传只有《穆天子传》5卷及《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1 卷后者在后来被作为卷六列于《穆天子传》后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千百年来为了正确解释《穆天子传》所记内容无数学者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继续对之做些努力以求教于学界。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穆天子传》简称为《穆传》 并区别为古本战国竹书本 、今本现今流行本两种写本。 今本《穆传》共有 6 卷。卷五零散地记述了周穆王在今河南、山西境内的一些活动卷六特记穆王美人盛姬死事亦发生在今河南、山西一带学界对之争议不大讨论不多。关键在前 4 卷。一般看法认为前 4 卷是按时间顺序一气贯穿下来的完整地记述了周穆王由宗周出发、远征西域甚至更西、又回到宗周、再到南郑的连续过程文中现存的多处时空缺环纯是由今本《穆传》的残缺造成的。对此 《穆传》学者们不但多无异议反而以之为依据来探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
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一点存在着严重问题给研究工作造成极大的干扰。 《穆传》一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以干支纪日编排史事的许多段落内容明显地前后连贯这就为研究者进行严密的推理提供了很大帮助。根据这一点我们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撇开“前 4 卷首尾连贯”的观点不谈而以今本《穆传》原有的时空缺环为界限保留各个明显前后连贯的段落的独立首先逐段廓清各个击破之后再考虑能否对接缺环、使前 4 卷首尾连贯起来的问题。 在前 4 卷中卷二全篇与卷三的前一段至“眉曰西王母之山”句止是明显前后连贯的其中的时间间隔最长的一处也只差 4 日。我们选择此段作为突破口。今天在解释这段行程中的地名时学者们往往根据传统看法到西域乃至更西地区去寻找。但在其它地区是否还有同样讲得通甚至更优的解释存在呢笔者认为 这段行程很有可能发生于今山东省境内。下面我们以其中若干关键性地名为基点以点带线做些论证。 我们先推算一下周穆王一行的日常行进速度。卷四末段穆王由宗周今河南洛阳至南郑今陕西华县一段行程较易理解我们以此为标本分析一下。穆王甲申在宗周乙酉在洛水上丁亥北济于河当渡自孟津因其为距洛阳最近的黄河渡口 „„西北升于盟门九河之隥今山西河津西 乃遂西南壬辰至于累山今陕西韩城西之三累山 奏乐 3 日丁酉入于南郑。
累山至南郑约有 240 里从壬辰至丁酉去除 3 日奏乐时间实走 2 日平均日行百里有余。从孟津经龙门至累山约有 500 里从丁亥至壬辰共 5 日亦平均日行百里。从宗周至孟津约有 100 余里但从甲申至丁亥共费时 3 日其间当有盘桓。综而计之 不论特殊的话 穆王日常行进速度当是日行百里左右。 这个速度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河水 卷二首句曰 “柏夭曰 ‘囗’[天子乃]封膜昼于河水之阳以为殷人主。 ”素来学者们均指此处在今黄河的上源 但那里怎么会有殷人的同姓受封主持殷人的祭祀呢殊不知“河”在先秦并非专指黄河今山东、江苏境内的泗水古亦称“河” 。 《庄子·达生》云 “孔子观于吕梁。 ” 《列子·黄帝》引之。 《列子·说符》亦引而作“河梁” 。 《水经·河水注四》引《尸子》曰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横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此“吕梁”在河之上显非今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山脉而孔子亦从未到过山西。它实际是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的古泗水上。 《水经·泗水注》云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悬涛崩奔实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
”所以泗水古当有“河”之称。殷人始祖名契 《史记·殷本纪》曰 “契居蕃。 ”蕃王国维释在今山东滕州南。又殷之后人有目夷氏亦作墨胎氏墨子即其后在今山东滕州南古有地名目夷亭。水北曰阳滕州正在泗水之东北方向膜昼封此以主殷祀于理不悖。 昆仑之丘 “昆仑之丘”又名昆仑之虚为我国古史中最著名而又最神秘的地方。旧注皆云在今青海省境内但司马迁早就提出过疑问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 “今自张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