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汉破羌将军武威张绣之为人。
尚侠义。年轻时敢为上司祖厉长刘隽报仇,孤身袭杀刘隽的仇人——金城人麹胜。
《张绣传》:边章、韩遂为乱凉州,金城麹胜袭杀祖厉长刘隽。绣为县吏,间伺杀胜,郡内义之。
得众心。杀麹胜之后威望更增,招聚青年成地方一霸。这一点类似刘备,但起点比刘备还高,尤其是叔叔张济在凉州军地位上升之后。(这个特质,也是后来他能受命于危难,接过叔叔兵权的原因)
《张绣传》:遂招合少年,为邑中豪杰。
有勇力。李傕、郭汜在董卓在世时地位不很高,张济更是逊色这两位。张绣不似董旻、牛辅、董璜那样有光环照顾,却能屡建军功,拜将封侯,可见其自身武勇之出色。
《董卓传》: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
《张绣传》:董卓败,济与李傕等击吕布,为卓报仇。语在卓传。绣随济,以军功稍迁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识人才。张绣知道贾诩是怎般人物,早早地与之结好、礼遇。
《贾诩传》: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有气度。知道忍辱负重,在叔叔被荆州军杀死之后仍能拉下脸来归顺刘表。(这件事上我跟 @李梦阳转世 看法不同)
《刘表传》: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贾诩传》: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知进退。曹操初次来攻时,因荆州军未有明确举动,遂不肯为刘表送死,听贾诩的降了曹操。
《张绣传》: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
是男儿。曹操老毛病发作,开始搞老张家的女人,又挖张绣的墙脚。张绣感到受辱与危机,尽管曹军势大,但这回他娘的不能忍了!
《张绣传》: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傅子》: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吴书》: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
仍骁猛。交战多次,屡破曹军。
《张绣传》: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
《张绣传》: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武帝纪》: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
赌一把。官渡之战前夕,因刘表已被孙策(击败黄射)、张津(交州刺史)拖住,一时难与袁绍夹击曹操。张绣审时度势,听从贾诩再投曹操,在声势上大大支持了曹操一把,从而看似为自家赢得了未来的安全与荣耀。
《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逞武威。接下来张绣的表现,虽然《三国演义》不提,但却依然十分的出彩,在曹操平灭袁氏的长年战争中屡建功勋,可以说不输给任何五子或诸夏侯曹(如果考虑到避讳的因素,恐怕犹有过之)。
《张绣传》: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最终,张绣还是低估了曹操、曹丕父子的恨意与忌惮,终于河北大定前夕,枉死柳城。
怎么说呢,简单总结一下,张绣是一名豪杰,出色的统帅、将军,想要最不费脑地定义他?八个字:上限马超,下限张郃。
也许会有些季汉拥趸觉得可惜,可惜张绣没能加入草鞋军,变成刘备、诸葛亮身边的又一位赵云。
但要我说,张绣是被深深地委屈了,他本该有机会作个英布、蓝玉、班超,自家打出一片天地才对啊。
之前写的张绣小故事:
参考麹氏本为西汉尚书令鞠谭的后裔,迁入凉州后威风更甚,汉末知名者有袁绍大将麹义、反抗曹丕篡汉的豪族麴演、麴光等人。董卓之弟,官至左将军、鄠侯。董卓大哥董擢之子。官至侍中。董卓被诛后也一同被杀。《张绣传》: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魏略》: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