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
翻译历史
中国典籍的翻译外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梵文和突厥文翻译,但当时的翻译和流传范围仅限于东方。至于西方各国对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则始于明末清初的传教士。
1722年,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回国时带走了中国古籍3980种,全部捐献给法国皇家图书馆,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提供了极大方便。从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毫无争议地成为欧美汉学研究的中心。
一战前后,美国就计划将东亚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对中国相当关注,并在对华政策方面作出种种友善之举。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美国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宣传都逐渐增多,一些重要的中国研究机构也随之产生,如中国太平洋学会,远东研究促进会,哈佛燕京学社,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等等,都从20世纪30年代以前开始注入资金。这些资金为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二战前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这进一步有利于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翟理思(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大师),他翻译的《聊斋志异》是至今最全的一个英文译本,他编译的《古文珍选》第一次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的巨大魅力,他选译的《笑林广记》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幽默,他还用英文著有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亚瑟·韦利译有《诗经》《西游记》《论语》《道德经》《一百七十首中国诗》,《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为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学以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
1929年王良志,王际真各自于美国纽约出版《红楼梦》译本。
1933年赛珍珠的《水浒》节译本,1939年伯纳德·米奥尔的《***》节译本和1942年韦利的《西游记》节译本等都是在英美两地同时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