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立国,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时被秦国灭亡,历时近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但周朝兴盛期与后来较长的封建王朝兴盛期相比,实质上相差无几,大体就一百来年。经历周公摄政、成康之治之后,再经历昭王一代,到了周穆王时期便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局面。
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卫辉,发掘了一座战国古墓。这座据称是魏安釐王墓的古墓,现在已经无处寻踪,但是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古书,却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被部分地保存了下来。在这些被统称为“汲冢书”的书中,有一部《穆天子传》,被学者称为中国小说的鼻祖。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其周游路线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回国时走天山南路。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如: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
这部史实与怪诞传说相交错的书,记述了西周穆王西征巡行的传奇故事。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它的鼎盛,疆域广大,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都处于西周王朝的控制之下。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
作为西周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周穆王四出征讨、巡游,炫耀着西周王朝的武力和实力。然而,王朝的危机正在这繁华之下渐渐生成。
周穆王会见西王母
周王朝衰落的起源,显然与周穆王征讨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关联。
在西周,西方的戎部落与北方的狄部落一样,都被西周王朝视为落后的异族。在一些古文献的记载中,戎、狄部落远离西周王城,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远地区,比蛮夷部落还要落后。其实,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可以得知,他们居住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偏远,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戎狄文化遗存。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周朝,无论是蛮夷还是戎狄,在周人的心目中,他们都远离王城,与中原的礼仪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在强大的周王室要求下,蛮夷戎狄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贡。据《国语》记载,蛮夷部落每六年进贡一次,而戎狄部落的首领则只要终身朝贡一次即可。
在周公制礼作乐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分封宗法制度后,周朝真正成为礼仪之邦,物阜民丰,文化昌明,受到许多边远少数族的羡慕和尊崇。戎狄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羡慕中原的礼仪文化,在周朝的影响下,他们也渐渐接受了一些礼仪文化,以此与周朝和平相处。
八骏图中的八匹马传为周穆王御驾坐骑
然而,周穆王好大喜功,他很随意地就要打破这种平衡,打算进一步控制戎狄。当周穆王出征戎狄时,祭公谋父极力进谏,认为戎狄部落一直遵守周朝先王的要求,天性专一,遵循旧德,而周穆王的出征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能直接导致周朝统治出现危机。即便胜利了,周王朝也只能落个失德的名声。
周穆王不听劝谏,率大军出征。事实是,在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后,周穆王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向周朝供奉,断绝了与周朝的正常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
周穆王的统治,在古书里评价就是“荒服不至”,所谓“荒服”就是臣服于周朝的周边这些少数民族。
周穆王西征之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以为苦。
周穆王攻打犬戎之战
周穆王死后,依次即位的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们被称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仅能守成,周王朝的对外政策由主动进攻,变为以防御为主。
更要命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外部祸患更具杀伤力的隐患正在不断加强,周朝的内部出现了危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
西周王朝本来对各诸侯国国内的一些政治问题管得很多,超过人的想象,比如说继承权等这些问题都要管。可是后来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弱,这样就造成了分裂的重要原因。
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着地方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的权力。
西周初年主要分封诸侯国
虽然周人说他们的王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分封制度下,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被称为王畿的不大的区域内。诸侯在诸侯国内有其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诸侯实力的增加,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诸侯国离心力也日益加强。
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周王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随着世代的更迭,地方诸侯和王室的血缘亲属关系不断减弱,由宗法制联系起来的亲密的君臣关系也随之不断削弱。
《礼记· 郊特牲》:“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周懿王死后,太子燮没能继承王位,登上王位的是懿王的叔叔周孝王。孝王死后,太子燮在诸侯的拥护下即位,成为周夷王。作为一位靠着诸侯拥立才登上王位的周王,周夷王在诸侯面前摆不起架子。本来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就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后人把这作为周天子失礼 之始。
周厉王接替周夷王即位后,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为王室敛财。“专利”就是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把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这项政策直接触犯了当时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的怨言。
周厉王又派卫巫监视,凡是说闲话抱怨的人,一经发现都要被处死。从此,国人“道路以目”,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敢相互看上一眼。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了暴动,驱逐了周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地 ( 今山西霍州 )。
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周厉王专利,损害了国人的利益,而又监视国人的言行,不许国人有怨言。周厉王专利的原因,史书称他好利。专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王室的收入,厉王专利可能与王室的经济实力下降、出现财政困难有关。
在《史记》的记载中,暴动的国人驱逐周厉王后,还要杀死周厉王的太子静。太子静躲在召公家,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太子静,太子才躲过了此劫。此后,王朝大臣周公、召公二人联合执政,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周宣王即位。这段时间被称为“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共和行政”十四年后,流落在彘地的周厉王去世。太子静即位,就是周宣王。相传,周宣王一生酷爱斗鸡,不过由于从小历经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纲。他曾有效地调动起各种力量,先是依靠附属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等积蓄力量后,率军亲征,最终迫使戎狄远去,西周王朝因此一度号称中兴。
然而,这只是回光返照。面对积重难返的种种弊病,周宣王虽然改变了他父亲过于强硬的国家政策,而以种种务实的方式处理,但同样感到困难重重。
周宣王后期,在对外战事中一再失利,先后败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国之师”。宣王晚年,一个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区散布。流言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国。”流言传到宣王耳朵里,他下令捕杀一对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夫妇。王室的颓败之象日益显露,不安的情绪在王朝中涌动,几句流言就使至高无上的周王如同惊弓之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
西周有过一段宣王时代,但是其实也就维持了几十年,而且那个时候周宣王也是很困难的了,因为周厉王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外部的军事斗争很激烈,西周晚期都在走下坡路,周厉王时代是一个下坡的征兆或者说是灭亡的迹象。后来宣王短暂的中兴有点像回光返照,最终还是不能维持了。
宣王之后,继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周室东迁,周王室地位江河日下,中国历史迎来了纷纷扰扰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