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本立场鲜明,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奇幻小说。鲜明的立场是什么,是汉家天下,汉王室的正统。在三国志里面对大多数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但三国演义的立场既然已经是如此鲜明,那么自然地,作者在对不同势力的任务评价中也会有所偏袒。整部三国演义,从总体上倒像是一部蜀汉的兴衰史。它描绘了蜀汉王朝从无到有从有到亡的历程。这其中大体可以分成三部分。
1首先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个时期可谓是,英雄齐聚论天下,这一部分从书的开头到第三十五回为止,讲述了群雄争霸,地方割据势力的明争暗斗,小打小杀。此时的刘备,曹操,以及孙权三国演义中的三巨头也不过才是初出茅庐,带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如果要以蜀汉,及汉家王朝为中心来看待这一段,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汉家后人,刘玄德跌跌撞撞闯天下,积蓄力量的过程。刘,曹 孙三家势力在群雄争霸中崭露头角,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豪杰的诞生,都是在血雨腥风中走过一趟的。当然,早期的三国演义还不是真正的三国,它多数讲述的是一些背景,但此时一些不太重要,却又有一定特色的人物都跑了出来,黄巾之乱中的张角,大反派董卓,暴虎冯河的吕布,心胸狭隘的袁绍,这些人的出现使得早期三国演义有了一定的背景,也使得中期三国演义辉煌时段的主要人物,光芒突显。
2第二部分是书的第三十五回到第八十回,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刘家势力来说,此时的刘备早已有了底气,五虎将齐聚,诸葛孔明的加入更是给刘家集团吃了一颗定心丸,刘备自打从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后,便是如鱼得水,伏龙一出便扭转了刘备起兵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这一部分笔锋一转,不写地方割据势力的小打小闹,权谋争夺,写的多是英雄主义,和具有奇幻色彩的传奇故事,赵子龙百万军中救少主,张翼德大喝长坂坡,庞统献连环,黄盖用苦肉,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灭了曹操百万雄狮的威风,无数的精彩战役,谋士与谋士间的斗智,武将间斗勇,二者缺一不可。武圣关羽义释华容,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甘宁百骑袭魏营,许诸裸衣斗马超,可谓是英雄各显神通,他们都是一种象征,英雄的象征。随着刘家集团夺得汉中刘备称王,天下已经是三分之势。蜀汉似乎已经正式从筹备走向成立,到达鼎盛的状态。
3第三部分从八十一回写到末了,这可以说已是英雄枯坟,对于刘家集团来说这却正是一段衰落历史,时光是不会等人的,此时的刘备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领袖,是的,很多人都老了,黄巾时代早已成为往事,江山易代,英雄至死留芳名,从黄巾之乱一路摸爬滚打,火里入血里出的英雄们都在逐渐的消逝。三巨头中,刘备,曹操的去世,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英雄猛将的时代早已过去蜀汉五虎将,魏属猛将许诸,典韦…….东吴得力干将周瑜,黄盖,甘宁……等等这些昔日的英雄都渐渐的在这段历史中停下了他们的脚步。不知是作者刻意的描写还是其他原因,书中三国后期的英雄人物仿佛在慢慢的灭绝,英雄气概在渐渐消散,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但仔细对比,就拿关兴张苞和他们的父辈关羽张飞对比,那是差了远的。又或是前期人物的光芒太大,后面的人物,光芒都被遮盖住了。后期的三国成了谋臣的天下,蜀有诸葛亮,魏有司马懿,东吴有陆逊。但不得不说作者给了蜀汉太多的光芒,赐给刘家集团一个近似神一样的诸葛亮,蜀汉的兴起也验证了书中说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期众星陨落,似乎是为了诸葛亮的大放光彩做下铺垫。无论是计定南蛮,七擒孟获,还是北伐曹魏都无不体现起经天纬地之才,甚至连蜀汉的灭亡都要等到诸葛亮归天,才气数方休。
摆明了说,蜀汉的灭亡完完全全是天意,这里也似乎在呼应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前的踌躇,像是诸葛亮早已经知道历史最终会选择曹魏,料到了三国的结局,却只因一丝情义出山帮助刘备。其实历史早已经决定了蜀汉的灭亡,而作者却将蜀汉的兴衰写得轰轰烈烈,借诸葛亮这一人物说明了蜀汉的灭亡是,知天容易,逆天难。这一部分总体上紧紧的围绕着诸葛亮的北伐来写。从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到北伐的以失败告终无不体现出一种奇幻的色彩。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斗谋,成了后期的主要戏份,空城计,木偶吓退曹都督,木牛流马,没有猛将相助的谋士间的战争似乎也少了些什么。但作者还不外呼加多个东吴的陆逊使得后期的三国演义有了别样的风采。在后期的三国演义中比较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英雄角色,或许像刚才说的前期人物的光芒太过强烈,使得后期的英雄猛将都无法使人热血沸腾。姜维,邓艾,钟会都是了不得的,但他们多数却像人而不是神,大概是作者觉得棋逢对手才算得上是精彩吧。一边倒的局面总是不让人兴奋,这或许也是三国鼎立存在的意义。因为这个三角形是稳固的如果只是两国的势力针锋相对那么,便是谁棋错一着便是全全盘皆输,这种博弈一点都不精彩,三国真正好就好在它是三国,这个天平始终都在保持着它的平衡,只要哪一边过于强大另外两股势力便会联合起来稳定这个天平,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以说三国成难亡易,三足鼎立在天下群雄并起的时代艰难形成,却在后期的稳定状态下被几个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轻松打破,就以蜀汉为例,蜀汉的兴盛可谓是刘家集团历经艰难险阻博得的结果可以说塔成得辛酸成得辉煌,但后期却被邓艾钟会用点计谋就土崩瓦解,只能说,已经是明君不在,忠臣难寻,设想如果诸葛亮尚在,五虎将尚在,想取汉中谈何容易,孔明先生早已在邓艾凿险进入蜀地的路上立下石碑警告邓艾,不正是最好的证明,伏龙早已经知道一切,这样的对手如果出现在面前,如何不让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早期的三国可以说,它的天平是完美的,后期却有所失衡,重心恰恰偏向了曹魏,有趣的是三国纷争,曹,刘,孙 三家争得你死我活,当天下统一时,三家都没有份。
作者写人物也是略有偏向,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人物作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写奸贼董卓的荒淫无道,三姓家奴吕布的卖主求荣,却又写了他的神勇难当。曹操的多疑,刘备的大义。作者写刘家集团可谓是偏心至极,赵子龙浑身都是胆,神将马超,骁勇善战的老将黄忠,孤身一人喝退百万大军的燕人张飞,千古英雄关羽仿佛每一个都可以轻松取了曹操的首级。这些都不算什么,作者在天平的平衡上还加上了诸葛亮这个近似于神的妖,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无疑为蜀汉的兴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鞠躬尽瘁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仗治得了国家,有这样的人物,蜀汉不兴盛都难,这种偏向是可以看出来的,文中写“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凤雏刚随刘备就死于落凤坡,而且诸葛亮还事先对其警示过,既然二人名声相当却又为何结局如此不同。很明显作者需要诸葛亮,没有他,就没有三国里那么精彩的纷争,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小说的灵魂人物。而伟大的人物终究也没能挽救一个国家的危难,因为一个国家实在太大,就像是最贤明的君主,没有得力的干将,手下都是些饱食中书,没能力不说,还阻碍国家,在这种整体的腐化下,神力尚且难以挽救,更何况是人呢。
总而言之三国的精彩使得读者忽略了它的结局,仅仅是过程就是一段伟大的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