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清实录》

《清实录》

《清实录》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清实录》,4433卷,目录42卷(据中华书局影印本统计),清历朝实录馆臣纂修。清乾隆至光绪年内府朱格精抄本。半页10行,行23字,抬头至24字。朱口,双朱鱼尾,四周双栏。包背装。各朝《实录》卷前皆冠以本朝御制序、进实录表、修纂官和校对官职名。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主要依据上谕、朱批奏折、起居注及其它原始档案经整理加工纂成,内容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对外关系以及天象变异等各个方面,详尽记载了清代近 300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政,是“国史”和“正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也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为治清史者所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清实录》纂修的过程中,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曾奉敕对某些史实加以篡改或掩饰,这种情况在清初三朝实录中最为明显。

《清实录》包括《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以及《宣统政纪》。后者虽未用实录之名,实与之无异。各朝《实录》的卷数多少不一,但在时间上前后衔接。

《清实录》从未刊布。其中《满洲实录》共有 4部,书内各有绘图87帧,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配图说明,先后绘写于天聪九年(163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分别收藏在乾清宫、上书房、盛京和避暑山庄。太祖至穆宗十朝实录中,满、汉文本各5部,蒙文本各4部。 5部汉文本实录习惯上按装潢和开本大小,被称为小黄绫本、大红绫本、小红绫本。小黄绫本 1部,收藏在内阁实录库,系纂修实录时随时缮呈之本,经御览后分缮大小红绫正本,通称为副本;大红绫本 2部,为正本,分别收藏在皇史宬和盛京皇宫;小红绫本 2部,亦为正本,专备进呈之用,又称阁本,分别收藏在内阁实录库和乾清宫,后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作为御览之书,《清实录》的装潢用料考究,龙凤云纹红绫书面和函套,外裹金龙明黄夹袱,再以紫地白花锦带、本色云头牙别捆缚。

《清实录》的影印本有数种,其中1986年中华书局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宫中原写本之影印本,最为完善。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官修史书机构。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纸上印的红色栏界格,也称朱丝栏。用朱格印纸抄写的书称朱格抄本,也称朱丝栏抄本。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亦称“裹背装”、“裹后背”。此种图书装帧形式大约出现于南宋末,盛行于元末、明初。其书叶正折,书口向外,无字的一面相对,再以纸捻装订成册。因用一整张封皮环绕书背粘裹,不再另穿孔订线,故称包背装。

有软面和硬面两种。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并有相关臣僚的小传。最早有南朝梁周兴嗣所撰《梁皇帝实录》,记梁元帝事。自唐初以后,每一皇帝殁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因之,沿为定制,至清末光绪朝止。历代实录共有一百一十余部,但绝大多数已佚。唐代仅存韩愈撰《顺宗实录》,宋代仅存钱若水、杨亿等撰《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较完整的为明、清各朝实录。又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唐李翱撰《皇祖实录》。即某一殿堂陈设物品的原始清册。清制,对各宫殿堂内部陈设物品,每年由内臣等拣派司员查核一次。每遇五年,奏请皇上钦派总管内务府大臣一员查覆。各殿堂陈设向来造册二份:一份存放于各殿堂,一份送交内务府以备查点陈设之年互相稽核。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是清代龙兴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尔哈赤率众迁都沈阳。随着后金政权在东北势力的发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宫的建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使皇室贵胄子弟永记清朝开国创业之艰难并缅怀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谒祖陵。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

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十年正式命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每年夏、秋季至此居住,处理政务等,使之成为都城北京以外的又一个政治活动中心。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皇史宬位于今北京市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初名神御阁,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两年后建成,改现名。全部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正殿东西宽 40.4m,南北深8.98m,殿顶呈拱券形,墙厚 5m,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明代曾在此收藏《实录》、《圣训》及《永乐大典》的重抄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时,于殿中新筑一高1.42m 的通长大石台,上置雕龙鎏金铜皮大木柜,内贮实录。旁置有大橱,收藏《玉牒》、《大清会典》等重要官书。皇史宬设专职官员管理,建立定期晾晒制度。此殿为“金匮”、“石室”之典型,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国家档案库,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

庚子之役(1900年),皇史宬遭到八国联军的抢掠。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又得以修缮,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陈列室。盛京皇宫即今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肇业重地,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即改作“留都”。本着“敬天法祖”,“不忘根本”的方针,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将包括图书在内的大量重要藏品入贮于此,并相应增建了崇谟阁、敬典阁、文溯阁等藏书楼。《清实录》即贮于中路西所崇谟阁内的金龙柜中,其建筑形式与中路东所的敬典阁(贮《玉牒》处)相似,为重檐歇山式两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环绕周围廊。檐下设斗拱,梁架绘金龙和玺彩画,显示崇谟阁在皇宫中的重要地位。清制,凡《圣训》、《实录》、《玉牒》等重要史籍修成,均举行隆重的尊藏仪式,恭送皇史宬、乾清宫和盛京三处收藏。TAG标签耗时:0.077579975128174 秒

上一篇: 通史 史书有啥区别
下一篇: 【夷坚志】精通奇门遁甲的宋代名士邵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