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太平广记》杂识

《太平广记》杂识

《太平广记》杂识《西游记》第十一回讲述了唐太宗魂游地府的经历,其间对地狱诸般场景做了很多的描写,单看这些的话无外乎劝化世人向善不作恶,当然这也成为后来取经的一个缘起。报应

《西游记》第十一回讲述了唐太宗魂游地府的经历,其间对地狱诸般场景做了很多的描写,单看这些的话无外乎劝化世人向善不作恶,当然这也成为后来取经的一个缘起。

报应,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善恶的一种评判方式,恶人遭祸患,会有人讲这是报应,好人大难不死,也会有人讲这是平时行善的结果。

虽然很多时候并不是如此,而且会有完全相反的场景。

杀人放火金腰带,造桥铺路无尸骸

人们又会讲这是前世如何如何,也是报应。

之所以多少带有超脱人力的神秘,大概是因为现世的无可奈何,只得希寄于此。

太平广记_太平广记简介_太平广记翻译及原文

这种观念起源很早,至迟成书于西汉的《易传》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往前推,人物命运多带有寓言性质的《左传》也有报应的色彩。

虽未上溯前世,引用的《诗》会直接反映着其人的命运。

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那场郑国的宴会,有人便不久死于内乱。

其中郑国的子产是赋诗的七人之一,晋国的赵武是评判者,他也就是“赵氏孤儿”的主人公。

各色的神怪故事反映着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这些故事的结合体——志怪小说自然就愈发突出。

将其搜罗整理,按类编排的类书就更进一步,

太平广记》便是集大成者,且无出其右。

毕竟规模庞大的类书或丛书原本就屈指可数。

从第一百零二卷开始,《太平广记》便开始讲述各种报应故事,直到一百三十四卷。

继之而续的徵应,定数,先行的释证,多少也有“报应”的影子。

仅以卷一百二为例,姑妄言之,毕竟再之后仅翻了一卷。

在类名之下标着“金刚经”,也就表明这卷的因果报应都和《金刚经》相关。

书的编排次序有没有特殊用意?

想来是有的,比如明尊卑。

各种官修史书会把本纪放在第一,列传谁排首位也得让人信服。

反映在《太平广记》中,

将“神仙”类放在首位,大抵就是北宋推崇道术的体现,虽然它的成书是北宋初年。

值得啰嗦的是,现存最早的明确纪年雕版印刷刻板,便是《金刚经》,中学历史教科书提及过它。

刊刻于唐咸通九年(868年),发现于敦煌,后流失海外。

太平广记简介_太平广记_太平广记翻译及原文

所载的十六则故事,除了萧瑀声名显赫外,均是历史上的小人物,

虽然其中不乏官宦,却多官职不高。

官修史书容不下普通平民,他们更多的充当是“死者什六七”的角色。

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笔墨,谁关心他们有没有活过呢?

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不过各种稗官野史传奇故事却充斥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太平广记》当推首位。

十六个人皆因持诵《金刚经》而免于祸患,引自《报应记》、《法苑珠林》、《冥报记》等。

这些人中,有

被从兄反叛响应西魏牵连入狱的国子博士卢景裕,

被隋汉王杨谅反炀帝杨广获罪的王府幕僚杜之亮,

因隋炀帝征高句丽战败未能返国的军士韦克勤,

劝谏隋炀帝征高句丽被监禁的萧瑀,

不愿意响应李密的隋武牢长官睦彦通,

被发配兰州的沈嘉会,

诬陷下狱的柳俭,他是在义宁元年被下狱,这个年号仅存在了七个月,为隋恭帝杨侑所用,其时他已经是李渊的傀儡。

死后的数日复活的诸人,均是死后被引至地府,当冥王得知其生前持诵《金刚经》后,便礼遇送还。有赵文若,赵文昌,此人在那还见到了灭佛的北周武帝,被镣铐锁缚,秦将白起,全身泡在粪坑之中,慕容文策,袁志通,赵文信,他见到了因“妄引佛经,杂糅俗书,又诽谤佛法”而变为龟身的庾信。

另有一苟姓书生在一村东边凭空写经文,这块地方便不会为雨水打湿,

常射杀老虎的蒯武安被野人蒙上虎皮变成老虎后被一持诵《金刚经》的僧人所救,脱去虎皮后也持诵经文。

末了,载陆怀素,大抵是写经文,经文经历大火而独存。

太平广记翻译及原文_太平广记简介_太平广记

上一篇: 【时快讯】穆天子传全文解析(穆天子传)
下一篇: 新唐书·李白传 阅读答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