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有哪些中医入门级的书籍可以推荐?

有哪些中医入门级的书籍可以推荐?

有哪些中医入门级的书籍可以推荐?大一新生初学中医读书推荐初入中医校门,意味着学医之路的开始,然而进门容易,入门却难,想要有所成就,所亟需付出的唯有读书一法。读书已然不易

大一新生初学中医读书推荐

初入中医校门,意味着学医之路的开始,然而进门容易,入门却难,想要有所成就,所亟需付出的唯有读书一法。读书已然不易,于汗牛充栋之古书及良莠不齐之今书中谨慎择选,就更为不易。我读书时,无人教诲,十年通读历代,至今似有所得,唯望借苦劳引玉,慎勿以颟顸见弃。

且先引林佩琴之语如下:

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遂古圣人,尽己性,尽人性,参赞元化,仁寿斯民,其心法备载《灵》、《素》各八十一篇。自越人祖述心法,垂为《难经》,嗣后长沙论《伤寒》,分究六经。河间治温热,专主三焦。东垣倡益气补中。丹溪创滋阴降火,济偏补缺。要皆上阐经训,下启法门,卓然自成大家。由有明迄今,诸名家亦无不根柢圣经,发挥心得,以着于篇。学人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裁。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元,而重关直辟。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诊毕矣审用何法,法合矣选用何方,权衡乎禀之浓薄,病之浅深,治之标本,药之浮沉,及一切正治从治,上取下取,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乃知执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至于体贴病情,曲折都尽,刀圭所授,立起沉苛,善矣!若犹未也,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此其难,殆又在识证辨证后乎。乃观近日悬壶家,大率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罔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轻者重,重者死矣。——《类证治裁-序》

高中补遗建议

古文类:《古文观止》、《古代汉语》、《孟子》

古人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大概是讲学习中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小学的相关知识。建议无需读过于艰深晦涩的古文,如《周易》《庄子》之类,中医专著中难读之书不少,徒将精力置于诸子,是无谓的。我在学医之前,颇研究过几本,然而于学医用处不大,不过中医确实是格物致知的功夫,妄想如禅宗般顿悟,则绝无可能。

大一读书建议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读让自己先入为主的书,因此过分自信如黄元御、张景岳等;错话过多如陈修园、陆懋修等均不宜读。专业性强的也不宜早读,如《理虚元鉴》《寓意草》《辨证录》等。过于艰深晦涩的不宜先读,如《素问》《灵枢》之类。即便《伤寒》、《金匮》也不宜早读,经典善则善矣,然而历时久远,历代精妙治法阙如,不利于整体治法的建立。况且先读仲景,容易迸发出迷之自信,所以谨慎先读。

基础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

建议先读完这三本书再读其他,有人说读经典则先难后易,读教材则先易后难,其实完全不是如此,只要初读之书皆是中庸之作即可。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不偏不倚,虽然《中基》中不免有所发明,如肺主宣肃这一当代总结,不过多知道这点又有什么不好?《中诊》的瑕疵在于过分机械,因为病人的症状并不是一本书可以尽述,然而知道典型又有什么不好?《医古文》不需多说,建议完全通读,背诵十数篇尤佳。

药学类:《本草新编》《中药学》

先推陈士铎,不在于陈氏之书精妙,而在于简单醒目。《本草新编》并非中庸之作,过偏温补,以至于初学者读之只想用补,我对此书毁誉参半,胜在议论博肆,经典内容也多有涉及,有助于中医的思辨。《中药》将功效分列为四字短语,利于初学者学习,却不利于用药时分辨,想要分辨明晰,单单这两本远远不够,好在大一不用开方,略通即可。

治法类:《医宗必读》、《医学心悟》、《中医内科学》、《方剂学》

前两本书都是先讲医论,后讲内科,首先医论部分都颇能持中,同时也有《伤寒》内容,精髓处颇多,于医学不正之风处,又能秉笔直言。《必读》又讲脉学及药学,脉学属上乘,药学属优秀,都要精读誊抄。内科部分,《必读》未能总述病症,《心悟》虽总述但较简写,因此一定要结合两书,首次总结内科治法,之后再读其他,逐渐增胜为上。至于内科教材,虽有过于机械之弊端,不过分门别类,较适合初学,其实但凡内科都是机械的,治病不能囿于成法,更不能没有成法。以上内科书籍及《方剂学》之方剂,建议有能力的尽可能多背。我极爱《医宗必读》、《医学心悟》这两本书,后读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尤氏在文末专门盛赞两书,可见古人先得我心。

脉学类:《濒湖脉学》《诊家正眼》

脉学书极多,往往又大同小异,专书只此两本足够,其中李时珍之书需背诵。学习脉学不在于脉学专书,而在于医案类、内科类书籍以及临床思考。

课余医话推荐:《友渔斋医话》、《知医必辨》

总结:大一初来乍到,简易读书即可,因此推荐之书均易读易学,难度不大。除了教材和《本草新编》可以读几遍暂时放下外,其余几本最好反复学习。

大二读书建议

经过大一的学习,对于中医已有起码的基础,而且心中对于中医的所谓流派无任何主观偏向,此时才能心平气和的继续,否则心有成见,则刚愎自用。我初学中医,在高中即购买《伤寒》,只因彼时网络呓语繁多,一以经典为上,以汉唐后为庸俗,此种观念,我读书数年方才纠正,初学者勿再因循。在此提示,中医是没有门派的,四大家无不擅长伤寒;薛立斋、冯兆张等所谓温补大家无不擅长伤寒及四大家;温病学家更是无不擅长伤寒、四大家及温补。比如朱丹溪重视滋阴,又讲化痰,似乎其医案必然囿于此等范畴,然而无论其医案还是《心法》都远非如此。再如《内科摘要》似乎全是补益法,《王孟英医案》似乎全是温病法,这并不是医家治病的必然,而是对医案的选择。王孟英曾用一贯煎一付治愈患者,时人盛赞之,然而孟英十分惭愧,以为用魏氏之法而治愈,并非可贵之事。古代医家大抵如此,如《孙文垣》医案,有精彩处则标记为有发明,至于无发明处则因循前代,同样不以为贵。中医界不知自何时起,反以“实验经方”为荣,似乎是尊崇仲景,又莫非是不相信仲景,必要实验而后可?初学者实验且罢,无名者实验也罢,偏有名高当代者仍在实验,甚至实验起《桂本伤寒》,仲景在世也不免一哂。中医是逐渐进步的学科,不纯在医家之个人喜好。如清初温病学尚未成形,张璐、喻嘉言等有识之士遇到温病,往往立方犹如温病法。当然医家异同也与五运六气、饮食传入、时代臧否有关,然而治法的增加,皆有赖于诸老,是后学不可不崇敬也。我常言哪怕仲景复生,也要学习现代医学的精华部分,尊崇历代医家的可贵经验,偏偏有不肖子以独崇一书为荣,是耶非耶?

医论类:《诸病源候论》

诚然《病源》亦有方剂,不过纵观全书仍是以议论为主。初学者茫然无从,不知读书当自何起,不学无术之辈,往往一辈子坐堂,也不过为耳食计,一无可取。想要在中医学中不迷茫,临床时有定见,那么最佳的初学书就是此书。此书有三妙。第一妙,此书为无方之书中最重要的六本之一,是除却中医三坟及伤寒金匮外最为重要的书。第二妙在于内容,详解病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重在诊病,喻嘉言所谓议病式是也,若不能心中犀照在临证之前,又如何成竹在胸于坐堂之后?第三妙在于文字,中医三坟个个古风深邃,今人不习句读,不善小学,诸子百家,均所未读,如何能入素问灵枢之门径,而此书文采颇佳,文义贯通,读之必喜。读此书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本极其关键的医书,初读就当精心,详细思考所以然,日日摩挲两个月方可。之后再读内难伤寒及各家,至于临证之时,此书仍为案头必备。

伤寒类:《伤寒贯珠集》、《伤寒论条辨》、《本经疏证》、《经方例释》、《伤寒论教材》、《金匮要略教材》

学习《伤寒》不要相信什么厥阴病千古之谜、六经八纲之类,六经与经络有关毫无疑问,多看医案自知。至于将六经与节气相照,从阴阳反推,更属无谓,适足以加重疑惑,无益于临证分毫。再如六经统御诸病,是无知者的孟浪之言,万勿轻信。遇有不懂之处,暂时留存即可,之后多读历代,往往迎刃而解。读伤寒注解不要愁眉苦脸,要知精华皆在古方之中,尽在加减之妙,因此推荐《疏证》、《例释》两书,两书均讲述仲景加减法及方药功效,且结合《外台》、《千金》,与古法多有契合处。邹氏之书胜在详尽,失在附会;莫氏之书胜在汇补,失在简略,然而都是好书。以上四书需要极其刻苦,远非一朝一夕可成,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亦不足以表达艰辛,还望坚持。至于后三本,与前四本相互参看即可。

课余医话推荐:《医医病书》、《沈绍九医话》

总结:大二需读之书不多,却需要付出极大的热情和极重之辛苦。尤其学习《伤寒》,更是重中之重,是学习中医之地基。然而即便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仍然不能与人诊病,尤其不能以《伤寒》原文之一症,测算独一无二之个体。要知中医历代皆在进步,诸老之贡献不亚于开辟鸿蒙,切记。

大三读书建议

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后,需要学习中医的重中之重《素问》,以及金元四大家的理论精华。

经典:《素问》、《医经原旨》、《内经知要》、《寿芝医略》、《灵枢》、《难经》

建议先读《医经原旨》《内经知要》,此二人注疏颇能持中,且是节选,十分易读。读完之后再读《素问》《灵枢》,读这两本书万不可有功利心,古人发明新论都是先有治法医案之完备,然后求证与《内经》,所以理法方药相和。今人有追名逐利者,读《内经》只为发前人未发,寻章摘句,妄想超越千古。这与当年胡适誓要以拼音替代汉字的初心是相同的,也与陆渊雷发表《伤寒》与《内经》无关的初心是相同的。干祖望称,医生为了医道让自己出名是没错的,但总不能忘记廉耻。至于《难经》,根本不需要注解,极其易读,也极其重要。

四大家:《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宣明论方》自然是好书,之所以不列推荐,与《兰室秘藏》《丹溪心法》仿佛,因为太辛苦。虽然后世综合书籍多载四大家新方,仍不免明珠蒙尘,因此两书必读,但也不妨稍缓。《原病式》则不得不早读,虽然病机十九条历代多有龃龉,治病也远不是如此简单,不过此书之妙不在十九条,而在于十九条之后的议论。河间的议论有理,不免让人信服,我读刘氏极晚,仍不免钦佩其人,此书对于病机之讲述,病理生理之妙解,实在不可不读。《脾胃论》并不易读,尤其对病理的论述,似乎有别于历代,不过问题不大,细读可明。关键在于此书方剂颇多,似乎相似,又多用温燥,似乎无法,其中加减,更似乎莫名。要知东垣受学于元素,对药性的理解如神,虽不是韩氏形容般多多益善,也有极精妙处不可不学。且不说补中益气汤开千古不传之秘,即升降用药之法,亦可称为东垣之功矣。《格致余论》是一本医论与医案并列之书,其中医论尤多,读起来较为容易,此书未见得必读,然而《丹溪心法》虽优,后代已抄袭无遗,只能读此以鉴古人之心。《内外伤辨惑论》与《局方发挥》,前者是东垣眼见内伤似外感而医者不识之作,后者是丹溪眼见治病不求经旨,不博众长随意于《局方》中用药而作,均是补偏救弊之书,与《医宗必读》抨击医者不知补益,《慎疾刍言》抨击医者妄用温补相类。要知乌合之众多数不能精思,见大人物称赞《伤寒》,则治内伤一以《伤寒》之法,幸有东垣正之;见大人物印刷《局方》,则治内科悉本《局方》之燥,幸有丹溪正之;见大人物发掘滋阴之妙,则治虚劳妄用知柏之寒,幸有立斋正之;见大人物发掘温补之功,则治万病悉本归地之腻,幸有叶薛正之;如今中医界,或以火神,或以经方,孰能正之?中医乃一整体之学科,方随症立,亦随症转,倘若步步效颦,是不用心也。可惜当代不用心者不少,甚尔佩虎符、坐皋比者亦复如是,又掌握话语,胡言其偏心之妙,孰又能正之?因此两书不可不读,又不可不深思个中曲直。李用粹云:“索隐之材,驾前哲而攻已成之论”,言只知崇古而不知诸老之神妙也;又云:“庸常之质,守一家而泥偶效之方”,言只知一道而未解全局也,慎之。

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

所以在此时推荐此二书,是因为两书多载《伤寒》、《千金》及四大家治法,对于理解有很大帮助。尤其关键的是,你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的医家,比如易思兰,简直神乎其技,却只留下十几个医案,如果不是读了续案,我肯定会忽略这个人。

中药:《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经解》、《本草述》、《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害利》、《本草崇原》《本经逢原》、《本草蒙筌》、《本草纲目》

若想学会朱丹溪、叶天士、缪松心、尤在泾辈,只用数味药治好疾病的绝技,药学的功夫需下极深。建议以上几本择其一二与本草经疏参看。《经疏》比较详细,读此书能总结一堆没有姓名的方剂,缺点是缪希雍有偏心处。《经解》是托名叶天士的作品,确有精华极多,虽不免形而上学,但中医治病是要形而上学的。《害利》的体例优秀,虽然较为简略,也不失为佳作。《崇原》《逢原》也很简略,甚至一味药后洋洋洒洒四五行,没写一句药性,不过我对张璐还是信任的。《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都是讲的详细的,《纲目》记载的闲杂颇多,然而讲到中药有十分正统,是本优秀的药书。

课余医话推荐:《留香馆医话》、《研经言》

大四读书建议

温补:《莲斋医意立斋案疏》、《薛案辨疏》、《景岳全书》、《冯氏锦囊》、《吴门治验录》、《慎柔五书》

想学补益的一定要读《莲斋医意立斋案疏》、《薛案辨疏》,不怕辛苦也可以读《薛立斋医学全书》,薛立斋是明朝最重要,最关键的医家,没有之一,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张景岳最大的过错在于将方剂夸的如同仙丹,如左右归,大补元,六阴煎,大营煎,五福饮,全鹿丸等等,以至于不能用心,专学一脉的学者迷失心智,滥用温补。单单这一条过错,已然极重,勿怪历代抨击。然而还是不能因人废言,景岳的传忠录虽然也有瑕疵,但论理精巧,值得精读,伤寒典和脉神章也蛮好,至于杂证谟和新方,也是要读的,但不能迷失,就当景岳的吹牛是本经的胡言乱语就好。张景岳在医术的综合性上其实不如时代前后的喻嘉言,张璐,缪希雍,张三锡。不过精彩的医家能有多少,毕竟景岳有独得之妙。《锦囊》这本书,同样不可不读,冯氏并未如景岳那样创立新方,却讲理明晰,李冠仙对其推崇备至。此书论理之处,恍若读无方之书,以及冯氏擅长儿科,多用温补夺天造化。冯氏论药也十分精湛,单独拿出同样名列前茅。书中开篇的《内经篡要》属于素问注解的殿堂之作,初学经典必读。因此,这是一本极其全面的书。《吴门治验录》是本多用补益的医案,难度较大,想必读完起码明白熟地这一关键中药的用法。《慎柔五书》是一本极其详尽的教学书,均是微操手法。

温病:《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医案》、《伤暑全书》、《寒温条辨》、《温证指归》、《寒瘟条辨摘要》

以上还未完工,之后的推荐也未做完。

不过想必读完以上后,必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至于终点或关键点,也不过时间问题。

上一篇: 《中国神话传说》读后感三篇
下一篇: 中国药典到底是几本书,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买到或者看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