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日记属于一种私人著述,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一种逐日记事的写作方式。日记作为文献的一种,它有日录、日历、日谱、日志、日谈、日注等多个名称。一般认为,日记是一种自我交流的形式,主要不是为了发表而进行的记录和写作,作者往往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社会的读者和公众,写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公共写作”的特有心态,被誉为拒绝与人对话的心灵史,旁人不在的自我独白。
二、起源和发展演变
1.起源
日记一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西汉说,张荫桓认为西汉使者陆贾、苏武、张骞等“博征约记”,为日记之嚆矢。江苏扬州发掘的西汉宣帝时平民王世奉墓,出土的木牍上有了逐年月日而记的简单文字,这也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日记文献。
二是起源于东汉说,俞樾认为东汉马第伯 《封禅仪记》,就已逐日记载登泰山之事。
三是唐代说,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唐李翱《来南录》是存于今世最早的日记文献的篇章。
2.发展演变
汉刘向《新序杂事》:“司君之过而书之, 日有记也。”后因称每日记事之册为日记。
唐代史籍中已有奉使纪行日记及史官记事日记相继萌发,但多标以异名,或日录,或日志,或日行纪,或日日历,均未用日记这一名称。
最早以日记命名此种文献始于宋代,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有《赵概日记》等。南宋日记最多的是记游日记。从两宋留下的众多的日记来看,中国日记文献已经进入了初兴的阶段。
元代九十多年,历时短暂,留存的日记较少。明代帝王多标榜文治,因此,文人武将撰写日记和读日记而蔚成风气。
至清代, 日记创作进入了中国文献上的鼎盛阶段,出现了不少长简巨著。清代许多官吏,不论大小,都有长期写日记的习惯,所记内容非常广泛。
三、分类和特点
1.分类
罗以民在《日记与史学》中将日记按真实程度与否分为六大类。
写给自己看,生前密不示人者,这是日记的正宗嫡派,比较真实可靠。比如《竺可桢日记》为作者独记,连作者夫人都不知道;《宋教仁日记》中有本人同性恋倾向的记载。这些表明日记记载比较真实。
写给他人看,如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胡适的《胡适的日记》等,主要是读书、问学的日记,以便日后刊行或流传。
开始给自己看,又准备死后给他人看的,如从《周作人日记》影印本可知,记录者先后三次改动,涂抹痕迹清晰可见。
真假掺半的日记,如袁世凯的《戊戌日记》。
违心的日记,如《顾准日记》中的息县部分日记,迫于环境,违心记录所经历之事。
完全作假,《石达开日记》、《景善日记》、《希特勒日记》等,事后证明属于子虚鸟有。
邹振环在《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中兼顾形式与内容,将中国的日记文献分为:记事备忘、工作、学术考据、宗教人生、游历探险、使行、志感抒情、文艺、战难、科学、家庭妇女、学生、囚亡、外人在华十四类。
他最后也说,文献的分类总难完全合理,日记文献也是如此。日记中最多的还是复合型的。如《胡适日记》《吴宓日记》既是记事备忘的,又是学术考据的,也不乏志感抒情的内容。
冯尔康在《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将日记分为生平日记,学术日记,差事日记,和其他日记(如旅行日记)四类。
孔祥吉在《清人日记研究》中按人物将日记分为政治人物日记,著名学者日记和一般人物日记。
2.特点
私密性:一般认为,日记是一种自我交流的形式,主要不是为了发表而进行的记录和写作。丰富性:日记内容包括起居、饮食、言谈、交际、感情、思想、行为、学问、文章等。
形式灵活性
选材广泛性
四、价值和局限
1.价值
一般不示人,故比较真实可靠。是研究日记主人思想主张、学术观点、实践活动和心理、生命状态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来说,日记是自传和回忆录的最佳素材,较两者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日记可印证史实。绝大多数日记是当事人记当时或近日发生的事情,记忆较为可靠,且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比较详细清楚,可以印证别的材料。关于同盟会成立前后的情况,包括成立的时间地点等,多根据宋教仁日记的记载。
涉及重要历史,尤其是职位较高的人物日记,所记经历大事的内幕和重要决策的经过,为揭示历史真相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撑。
连续性强,日记所记题材广泛,时间持续较长,往往是对社会生活、时代变化、世事情势有连续的记录和看法,故成为研究社会思潮、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历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料。
严昌洪老师提出,日记可补史之阙,详史之略,证史之误。
邹振怀认为日记是研究历史人物最好的素材,也是记录日记主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因此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与思想的宝贵文献”、“日记选材形式的广泛性,使日记中常常保留了各种问题、大量线索,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日记与作者正式发表的作品之间具有互证作用”。
2.局限
使用时要注意版本,注意有无删改。阅读日记,本子的问题值得重视。日记如果是整理本而不是影印本,很可能出错,如有关键性地方的疑问,使用时尽可能找到原稿或影印本进行核查。日记有无删改,删改了哪些内容,因何删改,都是利用日记时应该注意的。
比勘互对,避免孤证。(书信)日记作者受地位、职位、岗位、本位的影响,记载难免有个人浅见、偏见、蔽见,使用时要心中有数,下断语时要谨慎和有所保留。因而在使用日记时,尤须参证其他史料。
要了解日记的作者及当时的历史情况。(书信)日记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提及所熟悉的相关人事,一般并不交代来龙去脉,遇到这种情况还必须考证清楚,否则无法利用。桑兵老师谈到,作为研究历史凭证的日记,不了解下蛋的那只鸡,就很难清晰贴切地认识所下的那只蛋。所谓文如其人,记日记的风格往往与其人的行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要注意辨别真伪。
有些日记作者为了日记的完整性,事后会根据记忆、笔记等来补记缺漏的日记。这样的日记难免掺人一些来自报刊或史书的史实以及后来产生的观念意识,利用来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认真分辨,有些内容恐不能直接作为当时的原始记述加以引用。
日记准备公开发表的,或为公事写作的日记,一般有所顾忌,有些真话不敢写。这类日记,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愿记,不利于别人的事情不敢记。比如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日记,因对英国有溢美之词,受到弹劾,日记被毁。
五、分布查找(同书信)
1.分布
各地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
各地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
各地档案馆,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四川档案馆等。
2.查找
单行本的日记查找,只要为近年公开出版,并知道日记名称或作者的名字,即可以通过纸版目录或电子搜索引擎查找出来。
从人物的选集,文集全集中找,不少日记不一定单独出版,而附于个人全集或文集之中,如曾国藩、朱自清、严复等人的日记均可见其全集中。
从大型史料丛书、丛刊、史料汇编或日记目录中查找。《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续、三编)等。
《近代日记知见简目》所收日记目录近260种,简录作者、日记名称、版本或未刊藏地,是一个不为人注意,但非常有用的近代史日记专门目录。而虞坤林整理编辑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为目前所见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日记最全面的日记专题书目,极具参考价值。
日记有时也编人年谱、笔记丛书之中;各种稿本丛刊也值得留意。比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合编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正、续、三、四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先后出版。主要根据两馆所藏稿本和钞本影印出版,所收录日记26种。
对于未刊日记的查找,要留心有关信息。如有发现要积极主动联系日记原作者或后人;或者到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留意查找、请教。
六、重要日记举例
晚清四大日记,是指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穌《翁同稣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四部著名日记。这些日记作者的特点是身份重要,所记日记起止时间较长,涉及内容广,价值很高,号称晚清四大日记。
民国著名日记:《蒋介石日记》手稿原件目前暂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管,从1917年至1972年,是目前世上最完整的蒋介石日记手稿。
《王子壮日记》,全10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影印出版。
《胡适的日记》手稿影印本,台湾远流公司出版,吴大猷为之作字,详细介绍了胡适各阶段日记手稿流传情况。
专门日记丛书:《历代日记丛钞》俞冰、李德龙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收有不少外人来华和国人出使外域外交或考察的日记。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主持出版,这些日记基本上都是整理出版,价值较高。
《大象人物日记文从》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特点:以文学艺术界日记为主。
《中国现代作家日记丛书》山西教育出版社,对研究一些作家的思想和文学有重要价值。
七、学界利用情况
专著: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蒋介石日记》、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阮大仁《蒋中正日记解密》、沈艾娣《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
《退想斋日记》山西太原县举人刘大鹏所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论文:
徐茂明.19世纪中叶江南寒士的“三不朽”与民间生活伦理——以《王韬日记(增订本)》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9,(04):77-90+190.
李金铮;邓红.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J].河北学刊,2021,41(02):77-83.《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
李细珠: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的因应与境遇——读金毓黻、顾颉刚、夏鼐日记
杨东;李宇轩.日记所见八路军基层干部的个人阅读史[J].民国档案,2021,(03):42-54.
张太原.从蒋介石日记看中国共产党的优胜之处[J].近代史研究,2021,(03):28-33.
祈建民,侵华日军士兵的战场生活——以小林太郎日记为线索,九一八事变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