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卷第 11 期2 0 0 3 年 1 1 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 f N a n ya n g T e a eh e rs’C o lle g e (So eial Se ie n e e s )V o l.2 N o.1 1N ()v. ,2 0 0 3论志怪小说的前承后继张 天 景(南阳 师范学院 《南都学坛》编辑部 , 河南 南阳 47 30 61摘 要 : 先秦 两 汉志怪 小说的深厚底蕴和深刻的社会原 因 , 使魏晋南北朝 时期 的志怪 小说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唐传奇在此基拙上的崛起 , 有其深刻的文学渊源 、文学环境和特定的社会 时代背景 。蒲松龄又化腐朽为神奇 , 使《聊斋志异》拔地而起 , 把文言小说推向历 史最高的境界 。关键词 : 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 ;唐传奇 ;(( 聊斋志异》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一 6 1 3 2 (2 0 0 3 ) 1 1 一 0 0 5 3 一 0 3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 主要记载神鬼怪异之事 。志怪小说的起源 ,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
先秦的《汲家琐语》和《山海经》就已经初步具有了志怪小说的雏形 。汉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一批假托名人的作品 , 或本于《山海经》而情节有所发展 , 如托名东方朔的《括地图》、《神异志》;或将历史和幻想杂揉在一起 , 充满了仙家的味道 , 如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东汉应肋的《风俗通义 ))中 , 亦不乏怪神之事 , 如《荆鳖令》、《李冰》、《周霸》、《盘瓤》等 。总之 , 上古神话 、历代传说 、诸子设譬取喻的寓言故事 ,先秦两汉书中记人记事的精彩片断 , 乃至宣讲佛道教义的宗教故事 , 无不是志怪小说的源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志怪小说成熟的历史时期 , 除了有先秦两汉志怪小说的深厚基础外 , 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由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传 ,鬼神迷信 、神仙方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从而成为志怪小说的主要题材 。但就创作的作品来说 , 人民群众一方面把神仙和志怪当作超脱黑暗现实的灵虚幻境 , 一种虚妄的精神寄托 , 同时也把神仙和鬼怪故事当作表达进步思想的工具 。通过志怪的形式 , 浪漫的手法 , 表现了对暴政的反抗 、贪官的抨击 、爱情的追求 、幸福的向往等 , 有一定积极意义 。
佛教的传播 、佛经的翻译 , 也为志怪小说带来新的内容和影响 。佛经中有一些短小的故事 , 是印度人民创作的寓言 、童话和小说 。由于它们内容生动 、形式新颖 ,不仅影响了我国民间故事的发展 , 也影响着文人们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小说创作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 , 表现在内容上劝导人们奉法 , 宣扬佛的威灵 ;鼓吹善恶相报 , 轮回转世 ;渲染地狱阴司的恐怖 、天界的美好 。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涌现了 “梦幻 ”式 、 “离魂式 ”以及 “死后复生 ”式等形式 , 也是对佛经故事形式的借鉴和发展 。孕育在各阶层中间的改 良污浊社会 、批判黑暗政治 、追求 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进步思想 , 是促进志怪小说创作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它赋予了志怪小说以进步内容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 也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推动了魏晋志怪小说的繁荣 。谈风(包括清谈 、戏谈 、讲故事等 )的盛行 , 文人的参与 ,促使了志怪故事的产生 、传播和汇集 。汉末以来 ,社会动荡 , 战乱频仍 , 人们对现实社会深感绝望 , 转而追寻虚幻的精神慰藉 。尤其是文人为了逃避现实 , 广泛搜罗神话传说 、旧籍中的志怪故事 , 现实中的传闻异事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故事 。
搜奇猎异 ,也是文人作家追求的一个目标 ,是志怪小说娱人色彩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著述颇丰 , 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一次大总结 、大整理 , 又是南北朝志怪小说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搜神记》不但 “承于前载 ” 、 “广收遗逸 ” , “采访近世之事 ” ” ’‘页 ’) , 采集了不少的古代神话 、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 。同时 , 《搜神记》中的许多篇章大都叙事简洁 , 语言朴素 , 风格清隽 , 虽仍不脱 “残丛小语 ”格局 , 但艺术性却大大提高了 , 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首先 , 表现为故事情节更生动 、完整 、丰富 。如《干将莫邪》, 比《列异传》中的同题故事字数增多 , 有许多情节的演绎并增加了对话 , 使情节更生动丰富 。其次 , 细节描写增多 。如《干将莫邪》中赤 自勿J身不倒 , 汤中三 日不烂 , 且从汤中跃出的细节描写对刻画赤顽强的复仇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者 , 注重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 ,使有的篇目很吸引人 。如 “赤 ”复仇的顽强精神 ;《谈生》中女鬼善良的美好品质 ;韩凭妻忠于爱情 , 不慕富贵 ,不畏权势的性格特征等都是作品感人的重要原因 。
另外有些篇章叙述中插人诗歌 , 散韵结合 , 这种形式也影收稿日期 : 2 0 0 3 一 0 9 一 3 0作者简介 : 张天景(19 7 2 一 ) , 女 , 汉 , 河南镇平人 , 南阳师范学院《南都学坛》编辑部编辑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 3 年第 11 期响到后世小说的创作 。《搜神记》直接影响了后世鬼神志怪小说的创作 。其中的许多故事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传书故事《胡母班》对唐传奇《柳毅传》、死而复生故事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东海孝妇》对无杂剧《窦娥冤》等 ,都有一定的影响 。《搜神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此鲁迅曾有论述 :小说 亦知诗 , 至唐代而 一 变 , 虽尚不 离于搜奇记逸 , 然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 演进之迹甚切 ,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 小说 。 胡应麟 (《笔丛》3 6) 云 : “变异之谈 ,盛于六朝 , 然 多是传录片之化 , 未必尽幻设语 , 至唐人 乃作意好奇 , 假 小说 以 寄笔端 。
” 其云 “作意 ” 、云 “幻设 ”者 , 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lzI这是说唐人传奇中有不少作品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谈神说怪的色彩还很浓或或者多注重传写奇闻 。但是 , 唐传奇虽多写奇闻 ,作家的创作则更加自觉 。艺术上 , 比起粗陈故事梗概的志怪小说 ,叙述更宛转曲折 ,形象描写更细腻 。这表明唐传奇虽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 ,但已是一次飞跃 。唐传奇除传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写奇闻的传统外 , 也继承了自《史记》以来的史传文的写人记事传统 ,同时 , 唐代诗歌 、散文 、民间说唱文学的空前繁荣 , 为传奇的语言风格及表现方法提供了借鉴 。虽传述奇闻轶事 , 但多取材现实 , 而且有意识地进行创作 , 自觉追求虚构想像 、 曲折情节 , 讲究词彩藻饰 , 已近似现代的小说了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唐传奇繁荣的重要原因 。城市贸易日益繁荣 ,商贾市民丰富的生活内容 、文人官吏的会考游宴等 日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 乐工歌伎的演唱 , 为唐传奇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 , 而传奇所记的奇闻轶事 , 也投合了他们嗜奇猎艳的心理和遣兴娱乐的需要 。唐传奇作者多为应试求仕的中下层文人 , 他们对社会现实 、百姓生活较为熟悉 , 又有较高的文艺修养 , 这对唐传奇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有直接影响 。
变志怪为反映社会人生 , 是唐传奇对六朝小说的重大发展 , 增强了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 、文人仕途 、豪侠行义 、历史故事和神仙怪异等 , 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于各类题材中 , 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从多种层面 , 或暴露仕途官场的黑暗 , 或歌颂恋爱婚姻 自由 , 反映妇女被侮辱损害的悲惨命运 ,反对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 , 或歌颂游侠仗义 , 赞扬才华智慧 ,或发泄下层失意文人和底层百姓的愤慈 。唐人传奇语言生动流畅 , 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这当然也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 , 讲究修辞造句 , 注意汲取骄文和 口语之长有关 。唐人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在思想内容的现实性及艺术手法 、语言技巧等方面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以后文言小说的发展一直沿袭唐传奇开辟的方向 , 如《聊斋志异》中人神狐鬼的爱情故事 , 与《任氏传》、《柳毅传》一脉相承 。在唐传奇之后 , 文言小说就渐渐地走 一下坡路 ,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言小说是以文言文写成的 ,这种以秦汉古文为规范的书面语 , 洁屈警牙 ,古奥难懂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同鲜活的语言间距离越来越大 ,令人望而生畏 , 远离了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 , 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 , 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 走到了穷途末路。
可是在其衰败之风“弥漫天下 ”之际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 , 独树一帜 ,不仅学士文人交 口赞誉 , 而且连文化水平不高的劳苦大众也津津乐道 。这是为什么呢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 。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也经历了清朝人关前后的虏掠和镇压 。当清统治相对稳定巩固后 , 他幻想通过科举而出仕 , 却屡遭挫折 。随着幻想的破灭 , 作为一个贫困终生 、靠教书糊口的先生 ,蒲松龄有较多机会 , 接触和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耳闻目睹了人民在贪官污吏 、土豪劣绅的压迫下所受的种种痛苦 , 并在《聊斋志异》中 ,通过许多篇章生动刻画和严历抨击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 , 揭露社会问题之深人 , 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 ,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 ,艺术风格之独特 ,在文言小说史上 ,没有一位小说家堪与之相比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集大成者 。鲁迅曾经说过 , 《聊斋志异》是 “用传奇法 , 而以志怪 ” , 是用传奇的表现手法 , 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 ,是属于“拟晋唐小说 ” 。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 , 雅爱搜神 , 情类黄州 , 喜人谈鬼 ” ‘”‘页” ,是 自觉地 、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 。
他写的鬼狐常常与人们和睦相处 , 谈情说爱 , 喜欢打抱不平 , 救助弱小 ,惩恶除强 , 解决人间社会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 给受尽凌辱的人们送上些许光明和温馨 。他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并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 , 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 ,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 “孤愤 ”之情 ,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 。他虽写的是传奇志怪小说 , 但他心仪追随的是 “二十四史 ”开山之祖司马迁 。其中的许多篇末缀以 “异史氏曰 ” , 议论横生 , 把 自己的小说当 “史 ”来看待 ,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他反映了2 0 0 3 年第 1 1 期 张天景 :论志怪小说的前承后继历史的真实面貌 , 揭露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聊斋志异》突出地揭露了以下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 黑暗残暴的政治统治 。封建官吏与豪绅恶霸勾结 , 用蒲松龄的话说 , 就是 “花面逢迎 ,世人如鬼 ” , “官虎而吏狼者 , 比比皆是 ” 。席方平的故事 , 是以阴曹的鬼影憧憧 、暗无天 日来折射毫无法律和正义可言的现实世界 。在《促织》中 ,蒲松龄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皇帝 , 由于皇帝的荒淫无道 , 给大小官吏的横征暴敛制造了机会 ,造成了人贱物贵 、百姓身心饱受凌辱的惨痛事实 。
还有科举制度的危害 , 蒲松龄从 自身经历悟出一个实事 , 那就是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 “学而优则仕 ” , 而今只是一种愚民政策 ,一种摆设 , 考场已成了腐败的交易所 , 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默 。再就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 有由于妻妾制度和嫡庶之争而造成的家庭不和 , 也有青年男女为自由恋爱而与封建礼教的抗争 。通过许多聊斋故事 , 蒲松龄不仅讴歌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 、坚贞的爱情 , 而且还着意描写 了他们所做的不懈抗争 , 塑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 、富于叛逆性格的典型形象 。如瑞云和贺生 , 连城与乔生 , 阿宝和孙子楚以及笑女婴宁等 。蒲松龄熟读《左传》、《史记》, 文言文的精练简洁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中 , 他往往三言两语 , 就能准确 、传神地勾勒出一个场面 , 活画出一幅风景 、一个形象 ,但蒲松龄并不像同时代的文人那样刻意模仿古人的文笔 , 借此炫耀 自己 , 而是抛开文言古板深奥的致命弱点 ,转向民间 口语 、民间谚语等活的语言中吸收养分 , 对传统的文言文加以改造 、创新 。《聊斋志异》里的语言 , 既保留了文言文的简洁高雅 , 又具有口语的亲切流畅 , 既镂金雕玉 、言辞艳丽 , 又自然生动 、通俗易懂 ,有时简直不像文言文 , 不用任何注解和诊释就可以看懂 。
作为一位语言大师 , 蒲松龄还擅长骄文 、诗词 。骄文的华丽铺张 , 诗词的委婉含蓄 , 使《聊斋志异》的语言绘形绘色 ,极是生动 。如像《夜叉国》里对 “官 ”的说明 : “出则舆马 , 人则高堂 , 上呼而下百诺 ; 见者侧 目视 , 侧足立 ,此名为官 ” 。《梅女》中对得到三百文铜钱就制造冤狱的典史的痛骂 : “汝本浙江一无赖贼 , 买得条乌角带 ,鼻骨倒竖矣 !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 , 便尔翁也 ! ”都浅白如话 。又如聊斋故事里出现的“一日夫妻 , 百 日恩义 ” 、 “丑妇终须得见姑樟 (公婆)” 、 “先炊者先餐 ”等民间谚语 , 至今仍为群众广泛使用 。再如蒲松龄写婴宁的美丽和爱笑 : “ 容华绝代 , 笑容可掬 ” ,娇娜的聪明婀娜 : “娇波流慧 , 细柳生姿仙女芳云开朗不羁的风度 “光艳明媚 ,若芙菜之映朝 日 ”⋯⋯句式对偶 ,词藻华丽 , 借用骄体文 , 把人物外貌特征及内在气质 , 写得淋漓尽致 。蒲松龄化腐朽为神奇 ,在继承中不断探索创新 , 给日渐僵化的文言小说注人了新的活力 ,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 , 成为家喻户晓 、海内外争相赏阅的短篇名著 。
其中所反映 、折射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 蒲松龄以前 、 以后的哲学家 、思想家也看到了 , 特别是他以后的小说家吴敬梓 、曹雪芹等也看到了 , 并且看得更深人透彻 。代表着文言 、白话最高成就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最终完成了思想上的合流 , 把古代小说推向了最高的境界 ,共同合奏了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 。参考文献 :「l] 干宝 . 搜神记「ZJ . 长沙 : 岳麓书社 , 19 8 9.[ 3] 鲁迅 . 中国 小说史略 [ A l. 鲁迅 . 鲁迅全集 :第9卷「C]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 9 81 .「4 1蒲松龄 . 聊斋志异 12] . 长沙 :岳麓书社 . 198 9.「责任编辑 : 裴 品 ]On the Z hig u a i N o v e ls’In he r itin g the Pa st a n d U s h e ri n g in th e 凡tu r eZ H A NG T ia n 一 jin gto ri a l D e p a rt m e n t o f Ae a d e m ie Fo ru m o f N a n D u,N a n ya n g Tea e hers’A b str a et : In the solid fo u n da tio nof Zhig u a i No v els in Qin & Ha nC o lle g e,N a n ya n g H e na n 4 7 3 0 6 1,Chin a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Zhig u a i n o vels ha d re a e he d its m a tu r e p e rio d in the W e i Jin & N o rt he m & S o u the rn D yn a s tithee s。
Ta n g le g e n d s e m e r g e d in this fo u n d a tio n,w h ie h ha d its o w n p ro fo u n d his to ri e a l o ri g in s,lite r a仃 e n v iro n m e n t &s o c ie ty ba e k gro u n d.PU S o n g 一 lin g tu r n e d the fo u l & ro tte n in to the ra re & e the re a l, a n d m a d e L J泣0 Zh a i Zh iY,’ s ta n d o u t fro m its fe llo w s .K e y w o r d s : Z hg u a i N ov els ; W e i Jin & N o rt he rn & S o u ther n D yn a s tie s : T a n g le ge n d s 汉{几通。 Zh 月1 Zh i y’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