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与《公羊传 )《毂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与《公羊传 )《毂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 ( 前 722)到鲁悼公十四年 (前 454)。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 比较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 强调人的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 文献, 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 《史记》东汉班 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 体例上均为 纪传体。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 , 偏重使用“春秋笔法” ,在史学上具有重要 的学术地位。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字子玄 ,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 ,以 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 ,旋迁左史, 撰起居注。 705年,参 与修撰《则天实录》 , 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 49篇, 评论古 今, 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 不隐恶,秉笔直书 ,反对溢美之词。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 长, 而以史识最重要。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 710 年, 共 20 卷, 分内篇、外篇 各 10 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 , 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 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 “史才”“史学” " “史识”三长, “良史以实 录直书为贵” ,“不掩恶 ,不虚美”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

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唐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 编 成。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 , 其中于 唐代叙述尤详。全书 200卷, 附考证 1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 兵、刑法、州郡、边防 9 门。《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 403)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共 1362 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 为主, 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 范祖禹等。书成后, 司马 光又撰《考异》 30卷、目录 30卷,连同正文 294卷,共 300余万字。其材料除 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 ,还引杂史数百种 ,参阅有关史、传、谱录 220 多种。元 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 , 为《资 治通鉴》拾遗补阙。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明代永乐元年 (1403 ), 成祖朱棣 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 ,召集 147位文臣着手编纂 ,翌年 11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三年 ( 1405), 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 , 召集朝臣文士 , 四方宿 学老儒 2180人重新编纂。永乐七年 (1409)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 乐钞本》。《大典》收书 8000 多种, 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 以及天文地志、 人事名物、 农业手工业科学、 古典文学戏文杂剧、 僧道典籍等 无所不包 , 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清末毁于战乱 , 现存世量较少。

《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官修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开始编纂。整套 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时的重要古籍 , 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全书按经、史、子、集 4部分类,经部分 10类,史部分 15类,子部分 14类,集 部分 5类。7份抄本中,有 3份毁于战火,有三份现分别藏于北京市 .浙江省、

甘肃省图书馆 , 一份藏于台湾地区。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 (1778)中进士,曾官 国子监典籍。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著有 《文史通义》 , 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 , 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及《章氏遗书》等。

《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 (1832), 分 内篇 5卷、外篇 3卷。全书内容广泛 ,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 .史 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 " 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 , 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 , 主张方志要立三书 :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 . 记载 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国榷》: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所著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 史实。天启元年 (1621) 着手编写。清顺治四年 (1647), 《国榷》书稿全部被窃。 后重新撰写《国榷》,经过四年努力 ,第二次写成《国榷》初稿。为了完善和充 实《国榷》史料 , 顺治十年 (1653), 谈迁被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为书记 , 来到北 京。他访问遗老、降臣,搜集遗闻 ,查阅资料,订正和补充《国榷》。此书史料价 值较高, 惜文字过于简约 ,向为治明史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鲁国鲁 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多年的历史 ,记述内容丰富。 后来有人对史实进行补充叙述 和评论, 先后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羊》《毂 梁》两传主要对 《春秋》中的文字加以阐释 , 《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春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清张廷玉著。清顺治二年 (1645) 开设明史馆 ,乾隆四 年(1739) 定稿。《明史》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 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1644)共270余年的明朝历史。全书共 332卷,包括本纪 24卷、志 75卷、列 传 220 卷、表 13 卷。《明史》是官修史书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庐陵人。仁宗天圣 八年(1030)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 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 扬州、 颍州等地。后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有《欧阳文忠公集》 153卷、附录 5 卷《新五代史》 74卷。

郑樵: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宋室南迁后 ,曾致书政府官员以自 荐, 未被所用。晚年专心整理《通志》 200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 , 最受 称道。1149年书成后进呈 ,诏藏秘府,授枢密编修官。一生手不辍书 ,著述甚丰, 今存者,除《通志》外 ,尚有《夹潦遗稿》《尔雅注》 ) 《诗辨妄》等。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学家。 字身之, 又字景参,台州宁海人。 1274年,任沿江制 置司机宜文字 , 后在贾似道手下行事 ,最后隐居著书。青年时奉父命 , 为《资治 通鉴》作注释 ,终生手不释卷 ,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一书。 1276年, 元兵陷临 安,胡三省在避难新昌时 ,书稿丢失。后又重新注释 ,于 1286 年编成《资治通 鉴音注》 , 前后历时 30 年。该书是对《资治通鉴》注释最佳者。

【《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鲁国 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多年的历史 , 记述内容丰富。后来有人对史实进行补充叙 述和评论 , 先后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羊》毂 梁》两传主要对 《春秋》中的文字加以阐释 , 《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春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清张廷玉著。清顺治二年 (1645) 开设明史馆 ,乾隆 四年(1739) 定稿。《明史》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到明思宗崇祯十七 年(1644) 共 270 余年的明朝历史。全书共 332卷, 包括本纪 24卷、志 75卷、 列传 220 卷、表 13 卷。《明史》是官修史书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 庐陵人。仁宗天 圣八年(1030) 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 州、颍州等地。后为翰林学士、 史馆修撰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官至枢密副 使、参知政事。有《欧阳文忠公集》 153卷、附录 5 卷《新五代史》 74卷。

【郑樵】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宋室南迁后 ,曾致书政府官员以 自荐, 未被所用。晚年专心整理《通志》 200 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 , 最 受称道。1149年书成后进呈 ,诏藏秘府,授枢密编修官。一生手不辍书 ,著述甚 丰,今存者,除《通志》外 ,尚有《夹潦遗稿》《尔雅注》 ) 《诗辨妄》等。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学家。 字身之,又字景参 ,台州宁海人。 1274年,任沿江 制置司机宜文字 , 后在贾似道手下行事 ,最后隐居著书。青年时奉父命 , 为《资 治通鉴》作注释 ,终生手不释卷 ,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一书。 1276年,元兵陷 临安,胡三省在避难新昌时 ,书稿丢失。后又重新注释 ,于 1286 年编成《资治 通鉴音注》 , 前后历时 30 年。该书是对《资治通鉴》注释最佳者。

【《国榷》】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所著编年体史书。 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 史实。天启元年(1621)着手编写。清顺治四年 (1647), 《国榷》书稿全部被窃。 后重新撰写《国榷》,经过四年努力 ,第二次写成《国榷》初稿。为了完善和充 实《国榷》史料 , 顺治十年 (1653), 谈迁被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为书记 , 来到北 京。他访问遗老、降臣,搜集遗闻 ,查阅资料,订正和补充《国榷》。此书史料价 值较高, 惜文字过于简约 ,向为治明史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 24 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

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共计 3217 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 实际为 3300卷),约 4700 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的范围,自 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到明末崇祯皇帝止, 涵盖我国古代政治、 经济、军事、思 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 国家药监局关于化学原料药再注册管理等有关事项的公告(2023年第129号)
下一篇: 中国为什么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史学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