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吵得好凶,我害怕极了。古籍阅读的确是存在鄙视链

吵得好凶,我害怕极了。

古籍阅读的确是存在鄙视链,如下:

非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简体横排→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为代表的专业出版社的简体横排→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为代表的专业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点校本→影印古籍。

1.非专业出版社的简体横排本,此类传播最广,装帧接地气,但错漏较多。

2.专业出版社的简体横排本,此类审校、注解、翻译对相对精良,但和繁体竖排比确有缺陷,比如注释简陋、有些字繁体转为简体便偏离了意思。

举个栗子:“客至鸡斗争”,繁体为“客至鷄鬥爭”,其中“鷄”“鬥”两个字的意思能从字形中看出,但转换为简体,字形和字意就没什么关系了。

3.繁体竖排点校本,多为学者整理,基本可以保证质量。古书本无标点,所以,点校本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学者的个人学术成果,即“一家之言”。这里涉及到标点的问题,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标点方式,文字的语气、重点、乃至意思都是不同的。何况,即便是学者,也有可能出现断句错误的时候。

读繁体竖排带标点带校勘记的书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一次在饭局上不知轻重的我就关于文史哲硕博是该读影印本还是繁体竖排带标点和领导吵了起来。我持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而她认为就该直接读影印本,读带标点的繁体竖排就是偷懒。

4.影印本是原版的复制,读这个就等同于和古人一样读书了,比如中华书局的《文选》就是影印本。但由于我们脱离了古代的环境和知识基础,影印书是很难读的。认刻印的奇怪的繁体字不算,还得自己进行标点断句。

举个栗子:下面这个图片,光“己”“已”“巳”怎么区分,都需要下一番功夫。

古书体例_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

同时,古籍里也有错字,比如下面的蓝框中的字,正确的应该写作“芉”而不是“芋”。

古书体例_古书_古书竹简图片

没有专业训练,读影印书是非常困难的,要是想挑战一下,可以去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链接在这 :

国学大师网站上也可以下载很多古籍,链接在这:

更难一点的是敦煌卷子,全手抄,有的书法工整漂亮,有的也真不敢恭维,错字漏字多,字也丑。

古书体例_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

比较好认的

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体例_古书

看到崩溃的

法国国家图书馆有很多敦煌卷子,点这里:

推荐书的话,我是不敢乱说的,但有个叫梁启超的前辈可能比各位答主说得都好,他写过一本《读书指南》,专门告诉学生读什么古籍,如何读。

原书点这里:

全书分两个部分:其一是需要阅读的书籍,其二是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我截了两张图:

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_古书体例

古书体例_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

关于版本的选择,我认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这世界根本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方法论。

1.如果仅作了解,专业出版社的简体横排即可。一来简体横排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二来毕竟整理者是业内大佬,编辑是一流高校的文史哲硕博,给人家点信任嘛。

我的推荐是中华书局的三全本(全文全注全译)和国学文库系列就可以,审校精良、注释明了,对入门者非常友好。

古书_古书体例_古书竹简图片

三全本

古书体例_古书_古书竹简图片

国学文库

2.如果想要长期学习古典文化,那必然得有能力读影印本,循序渐进的方法比较适合大部分人,从专业出版社的简体横排开始,到繁体竖排点校本,再到影印本。慢慢来,会更快。

3.如果想要长期学习,且当下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那么可以直接训练影印本阅读,这个比较适合在读本硕博学生。

就个人经验来看,最锻炼人的方法就是尝试点校。在网上找一个没有经过点校的本子,别看整理本,直接上手点校。哪里该断句,用什么标点符号。哪里的文字可能是讹、脱、衍、倒?自己一点点标出来,最后找个权威的整理本去对照。如果能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独自点校,那古文阅读水平将会突飞猛进。

就个人而言,这两年我比较偏爱数据库,一来检索方便;二来收书数量多。哪怕是古籍,也终究要和技术结合,面向未来。

推荐两个常用的,一个是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古籍馆,上面已经写了链接,国图把大部分珍藏的善文文献都进行了数字化,可谓嘉慧学林。

另外一个,是籍合网,做古代文史哲研究,你绝对逃不开中华书局,那么籍合网就是一个线上的中华书局,它收录了大量的中华书局出版的经典书籍,非常方便检索和阅读,比如下面的《嵇康集校注》,所有原文部分还配有书影。

可以说,买了籍合网,就等于买了一个移动的古籍书房。

古书竹简图片_古书体例_古书

但这个公司似乎不怎么做宣传,所以知道籍合网的人很少,链接附下:

最后说下个人关于读古籍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古书体例_古书_古书竹简图片

古籍不神秘,更不神圣,它是前人个体情感、思想、经验的总结,在古代以繁体竖排的形式被呈现出来。今人读古籍,是要立足于今人的位置,以人为本,吸收古籍中有益的部分,丰富思想,提升境界,进而运用到现实中去。所以,选择哪一种形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定,不需要执着于形式本身。

我做了大概一年多的古籍整理,发现阅读古籍中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古文之障。即对于现代人来说,文言文有一种特点:它容易让你沉迷于形式的陌生化本身,而非文字所承载的内涵。这就会导致,拿起一本繁体竖排的书,认得字,朦朦胧胧懂得大意就觉得了不得了。

“看我看我,多有逼格,我太TM高大上了“

“我神秘莫测,我博学多才,我高雅绝俗。”

这样的人太多,哪怕我身边和古籍打交道多年的老编辑也难脱这个弊病。比如我工位对面坐了一个老哥,读了很多古籍,偶尔发朋友圈炫耀一波。可以说,他除了吃饭睡觉,90%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但是呢,当面临问题,他根本无法提出好的解决办法;平时闲聊,语言也极其幼稚,谁要是不合他心思,就无能狂怒。

所以,你看,他读的书一没有转化为个人的修养,二没有转化为实际的价值。没成人,也没达己。这样就算繁体竖排读了一万本也没用,只能说明你闲。我就很好奇,他的书,读到了哪里去呢?后来我发现,他在读书的时候,仅仅是读了而已。繁体竖排的书,他在读的时候,往往就是,认了字,用眼睛过了一遍,就罢了。这就是被古文之障蒙了眼睛,以至读书不深入,不过脑。

但其实古籍也是书,是前人思想、情感、经验的记录。在读古籍的时候,一定要先去了“崇古泥古”之心,让古籍“祛魅”,只有这个时候,形式褪色,思想显现。

进而深入去思考:

作者想传递的是什么思想?在什么背景下作者说了这样的话?他是如何说的?他说得有没有局限?哪里我可以补充?和其它学科是否有相通之处?哪里让我真正的受到触动?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是读懂了古籍。

总之,读古籍重要的是以我为主,是我,真正能感受并理解古籍中的情感和精神。

比如,读杜诗,培養“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民爱物的情怀。

读《庄子》,体认他逍遥之下由对人世关怀而产生的沉痛和激愤。

读《苏集》,理解他转命运为境界的处世方式。

体会古代仁人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怆,他们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风范。

……

让古籍不止停留在繁体竖排的形式,而让它的精华之处,活跃于你的头脑和心灵中,进而慢慢渗透到现实中去,这才能让古籍真正的活起来。

说句不客气的,当下很多读古籍的,甚至专业人员,仍然被古文之障束缚,并未领会,更别说运用古代典籍中的精华之处。否则网上的这个圈子不会这么暴躁,说好的谦谦君子,中正开阔呢?

明明在阅读修身成德的书籍,却把自己变得充满戾气,狭隘自怜,面目可憎。

庄子《养生主》的开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其实不是否认知识,而是否定人被知识异化。

庄子想说的是,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书籍,知识都是只是工具,而人才是目的。

上一篇: 古籍修复
下一篇: 虫噬、酸化、已成“书砖”的古籍怎样重现生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