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01
《三国演义》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由元末明初罗贯中加工成书。
02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正史记载:西晋•陈寿《三国志》及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释、南朝•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小说素材:《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见第一部关于三国故事的小说定本。(“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戏曲素材:如关汉卿的三国戏《单刀会》、《西蜀梦》。
03
《三国演义》的版本
现存最早刊本: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实为叶昼伪托之作。
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毛本”:清•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
04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描写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
通过汉末动乱和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寄托了明君贤相和渴望天下统一的政治理想,表现出“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为权利而明争暗斗,政局动荡,人民苦难: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董卓作乱,农民起义爆发,地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谴责残暴奸诈的统治权术,向往仁政爱民的社会政治:
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奸绝):
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疑杀吕伯奢全家;忌杀杨修;梦中杀人;招揽人才不择手段,软禁徐庶母亲,逼徐庶进曹营。
刘备:明君的典型。信任部下,宽厚仁德:
桃园三结义、白帝城托孤; 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刘玄德携民渡江; 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
为了歌颂刘备,小说精心塑造了诸葛亮的形象,进一步表现了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同时,作品还大力渲染关羽的“义”:
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智绝):
六出祁山,为蜀汉集团统一天下的事业鞠躬尽瘁;
七擒孟获,善于处理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制造木牛流马,体现聪明才智;
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火攻曹营,体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巧用空城计,利用司马懿疑心重的特点,危急关头沉着退敌;
挥泪斩马谡,治军严明,知错能改。
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义绝):
温酒斩华雄,武艺高超;
刮骨疗毒,性格坚毅;
忠于刘备和蜀汉集团,拒绝曹操高官厚禄的诱惑,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
为报答曹操知遇之恩,华容道义释曹操,知恩图报。
05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0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善于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该作以《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等提供的材料为基本框架,通过艺术虚构,使故事情节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不乏生动趣味;人物性格既基本符合历史人物的面貌,又是艺术典型。清人章学诚评价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如:正史记载,主导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主将是周瑜,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作者采用移花接木法,把周瑜的事安插在了诸葛亮身上。
另如:作品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情节在正史中本是刘备所为,为了突出张飞性格暴烈,作者重新虚构了这一情节。
02
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塑造
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能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着重描绘,而忽略次要方面的性格,使性格突出而鲜明;同时,人物性格往往缺少发展,变化。如:曹操奸诈、诸葛亮智慧、刘备仁爱、关羽忠义。
具体手法:
①出场定型,反复渲染,不断强化(如曹操);
②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顾茅庐一路的见闻);
③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诸葛亮空城计应对司马懿);
④采用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如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
03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该作写了四十多场战役,上百场战斗,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战役。将其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交织,着重表现交战双方的智谋较量、力量对比、战略战术运用,揭示决定胜负的原因。
04
宏阔缜密的结构
宏阔缜密的结构。《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斗争为主线,表现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体现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05
使用浅近文言进行创作
语言使用浅近文言进行创作,简洁明快,生动流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同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性格。
第十一讲
完
元明清文学,往期精彩回顾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诸宫调与宋元话本小说
第三讲
关于元杂剧
第四讲
元杂剧前期代表作家
第五讲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第六讲
关于元杂剧
第七讲
南戏
第八讲
元代散曲与诗文
第九讲
明代社会与文学概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