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教授
在接受访谈或与读者对话中,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如何阅读经典。辞旧迎新之际,我就谈谈经典阅读的话题。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有如下一段记载。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李先回答:“自有书籍以来,世代增益,到如今,书籍多得不可胜计。假如人君喜好,何忧不集!”拓跋珪于是下令,各郡县广泛搜集书籍,悉送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拓跋珪是一个粗人,却也在博士的启发下,知道人要增长智慧,莫如读书。号称欧洲之父的法兰克人查理曼也有一句名言:“正确的行动胜于知识。但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查理曼极其重视古典文明,对于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功不可没。查理曼的求知注重辨明正确与错误;拓跋珪则讲增益“神智”,神智就是提高见识、辨别是非的。阅读经典就是增益神智的途径。经典著作经历大浪淘沙,经历时间洗礼,仍然熠熠生辉。千百年之后阅读它们,仍然感动人心,引发共鸣。
《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增益神智的经典。宋元之际的学者胡三省曾经比喻说,读《资治通鉴》犹如饮水过江,肚子大多喝一口,肚子小少喝一口,因人所宜,随人而异。
经典阅读首先因为经典本身的魅力。其次,也与阅读者的需求有关。一个编辑,一个将军,一个干部,一个职员,他们对经典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求也不仅仅来自职业特征,还有个人偏好的差异。这种个人偏好,或来自阅读体验形成的习惯,或因生活经验所积累的趣味,还有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
有人喜欢文学,阅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会兴趣盎然。有人喜欢思想哲学,对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会情有独钟。如果你喜欢历史,那就可以读读《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名篇。我这里重点谈谈历史经典的阅读。
我们阅读历史书籍,大约有三个阅读层次。首先是其编纂学成就,文字表达要传神,结构安排要合理,纪传体、编年体,各擅胜场。其次是知识内涵,内容要充实丰满,引人入胜。再次是见识和独断,如果见解精辟,给人启发,阅读到入神时,就会拍案称奇,心有灵犀。
对历史著作的这三大阅读层次,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对历史作者的三大要求,即史才“三长”。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
史才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刘子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史学大师刘知几,字子玄,因为避讳而以字行。他说,夫有学而无才,就像有土地财产资本充足,却不善于经营,终不能增殖财货。如有才而无学,就像空有精美的设计图纸、精湛的工艺技术,可是却没有建筑器械和建筑材料,最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盖不成房子。至于史识,他认为就是写作者秉笔直书的撰写态度,是直笔还是曲笔。在刘知几的代表作《史通·鉴识第二十六》中,尤其强调另一种“史识”,即对于历史的全局性、通透性理解和把握,也就是“通识”。
“通识”用之于史家,是白居易明确提出来的。他认为史家“非雄文博学,辅之以通识者”不可。所谓“雄文”,就是撰述能力、文字功夫,写出来的东西要吸引人。所谓“博学”,就是知识水平,史料丰赡,肚子里要有“硬货”。所谓“通识”,不仅是见解哲思、见识独断,更重要的是它的代表性,也就是这部经典中所透露的时代意义、文化意义、文明意义。
举一个例子,玄奘的梵文水平在古代西游僧人中,很可能是罕有其匹,但是,玄奘的唯识学著作并不能代表中国佛学,代表中国佛学的是慧远、惠能。
《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史学著作的佼佼者,不仅是它完善、发展、定型了中国历史学中的编年史著作体例,更重要的是它记载的1362年历史中,展现了战国纵横捭阖的历史画卷,秦汉大统一中华文明奠基的波澜壮阔,汉魏以来胡汉融合的血雨腥风,北朝末年以来复杂改革的曲折历程,以及隋唐时代的重建辉煌,安史之乱之后迄于五代的变革与新生,为宋以后的历史作出铺垫。《资治通鉴》各部分的价值,不是用史料来度量的,而是要从史学上来评价。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中华书局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应邀为《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撰写了《资治通鉴》解读,大约有600页。今年年初即可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我尽量选取各个时期的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简要注释之外,还有提要、旁批和总评。
2023年,让我们一起拥抱经典。
(以上原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原标题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辞旧迎新话经典》)
《〈资治通鉴〉通识》(中华经典通识)中华书局
张国刚教授立足“通识”,以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积淀四十余年的学术研究和六十余年知人阅世的体悟,以“大家小书”讲透《资治通鉴》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何编撰这部书、其架构如何、精华内容是什么、历史上的评价有哪些、《通鉴》大家族是如何组成的、其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影响有哪些,深入浅出,一气呵成,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在体验阅读的酣畅淋漓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中华文化的自信。
张国刚 著《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两册)中华书局
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而成《资治通鉴启示录》。
《资治通鉴启示录》,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进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必读书。
张国刚 著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
张国刚教授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宽度、贯通古今的思维高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代思维总结文化精髓,以生动语言讲《资治通鉴》里的经世治国、修身用人之道,历代政治得失、世事兴衰变迁之迹。
本书从《资治通鉴》的文本出发,以影响家国大政的关键点为关照,生动、简明地讲述了从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仅有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文献《资治通鉴》一变而为轻松易读、精辟通达的历史读物。是一部当代大家讲解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张国刚 著《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中华书局
中国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兴衰治乱的管理经验和经世治国的历史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治理之“道”,可以借鉴前贤治世用人、宽猛相济等管理之“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历史之光照亮脚下之路。
本书分十六章,按照历史发展的时段,介绍了自战国时期至五代1360余年中事关家国兴衰、治乱得失的历史。每章之前,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概貌,简述一代之兴衰与治理功过,作为通论;每章的主体内容,选《资治通鉴》中记载讨论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并加以分析、点评,总结历史智慧,传递思想之光。
背靠历史,讲故事,论得失,本书以鲜活的历史和精彩的见解,为读者搭起一个眺望未来的高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