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世界上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人,那孔子一定首当其冲。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也给世界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还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很多人看来,孔子就如同一位高高在上、永不会犯错也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人。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想要了解真实的孔子,我们就得穿越重重的迷雾,回到历史中去。
幸好,我们的民族无论是文字还是历史都从未断绝,上至《春秋》《左传》,下至记录各朝历史的“二十四史”,完备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自上古时期至近代的历史。一代代先贤们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变化,今天的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古人所使用的文字已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给阅读典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少人因此望而生畏,不愿阅读典籍。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典籍,了解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不少机构和出版社都会推出历史典籍解读的书籍。最近读到的这套《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故事性强,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很适合作为历史入门读物来阅读。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套由有书编著的解读历史的原创读物,它一共有四册,以历史中的人物为主角,从二十四史中选取“帝王将相”、“文人圣贤”、“名士知己”、“巾帼佳人”四个维度,解读与他们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不仅角度独特,构篇也十分新颖,既有深厚的文史知识背景,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其中,“文人圣贤”的开篇就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事。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使教育从官府走向民间。同时,他还在晚年修订了“六经”,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孔子其人,先要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周王室日渐衰颓,诸侯并起,礼崩乐坏,只有周公后代统治下的鲁国,为礼乐制度留下了最后一块净土。而孔子恰好就是鲁国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从小就喜欢用各种祭祀的礼器来练习礼。十五岁时,孔子就开始研究礼乐学问,并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
孔子三十岁那一年,颜路建议孔子开办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私学。而且,孔子的私学非常包容,无论贫民还是贵族,都可以入学就读。他还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资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弟子三千”,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著述,但他曾修订了六经。而他和弟子们之间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被记录下来,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变成了《论语》。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实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是在赞叹孔子的学问和道德,连跟随孔子多年的颜回都觉得只能仰望而无法企及。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意思是说,孔子在对待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上非常谨慎。而且,孔子还提出了人生的四种戒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些都是对孔子为人处世的评价,说明孔子是一个对自身修养要求很高的人。
不过,你是不是就觉得孔子严肃古板又沉闷呢?《论语》中还有很多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表现出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形象。尤其是在《乡党》篇中,收录了非常多孔子在乡党、朝廷、家居的行为举止。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下朝回来第一件事问的是“有没有伤人”,而不是关心马怎么样。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这正像后世有人说的,儒家学说是“人学”,它的核心就是“仁”。
孔子的“仁”指的是什么?《论语·颜渊篇》中中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其实,孔子不只是对人充满了爱与善意,对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他身体力行地做到“仁及于草木禽兽”。
“天不生仲尼,万物长如夜”。如果不读《论语》,我们可能就见识不到这样一个完整的孔子形象;如果不读历史典籍,我们就更难以体会到孔子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和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5
典籍里的中国(共4册)(读典籍,学文史。有趣,有料,有知识点。)
京东月销量1000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
¥73.6
购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