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指着自己刚刚生下的孩子说,赶快把他扔出去,我不想看见他。什么样的女人才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此狠心呢?
这事儿发生在春秋时期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国。
黄泉认母(黄泉认母的故事)
郑国的国君郑武公,他的妻子武姜,难产。那时可不像现在医学发达,孩子不好生了,可以剖腹产,用镇痛药。医术有限,甭管多疼,都得忍着,一切全凭天意。
武姜疼了大半天总算是生出来了,可是一看,不对呀,这孩子是先出脚,后出头。
这事儿搁现在是没啥,春秋时期可就犯了忌讳了。
先出脚后出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是大不孝,这不是活活的让当母亲的受疼吗。
所以,才惹得武姜厌恶,说出了那句把他扔出去的话。
一帮下人真听话,抱起来就往外走,刚要扔出去,被郑武公拦下了。
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呀,不是小猫小狗,怎么说扔就扔呢。
郑武公说,孩子,这样吧,爹给你起个名,就叫寤生吧。
郑武公给了寤生第二次生命。
寤生是什么寓意,就是不孝的意思。
随后,郑武公就跟手下说,把知道今天这件事的人都杀了,包括你。
估计要扔孩子的那下人也没跑的了,全面封锁消息。
真是封杀了。
这件事情,包括寤生的含义,郑寤生也是多年以后才知道。
咱们自己平时看人,都乐意相信个眼缘。第一眼看到这个人,打心眼儿里喜欢,就想跟他交朋友,喝酒聊天。第一眼看不顺眼的人,看他哪哪都不舒服,哪哪都来气。
武姜就是这样相信眼缘的一个人,怎么看郑寤生都讨厌,处处都找茬。
既然不喜欢第一个,就再要一个呗,反正春秋时期也没有计划生育。
武姜正有此意,于是在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武姜又要了二胎,生了嫡次子,取名叔段。
这次是顺产,武姜很开心,怎么看叔段都觉得既乖巧又聪明,绝对是国家栋梁之材。
再看郑寤生,还是觉得像隔壁家熊孩子。
......
好了,让我们把时间调到十年后。
郑武公生病了,久治不愈,行将就木。这时候也该立遗嘱,交代后事了。
最重要的是,王位传给谁。
武姜就跟郑武公商量,传给叔段吧,他武艺高强,能力出众,比寤生不知强了多少倍去。
郑武公说,自古长幼有序,怎么能废长立幼呢,况且寤生也没有犯下大错。再说了,治理国家不能光靠武艺吧,得有胸怀,我看寤生就很大度。
武姜还想再说,郑武公一摆手,别说了!
不多日,郑武公驾鹤西去,郑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
此时郑寤生也才13岁,可以说是年少继位。
郑庄公继位的第二年,武姜找到他说,你把制邑封给你弟弟吧。
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容易出事儿,除了制邑,其他地方您随便挑。
武姜说,那把京邑封给他吧。
郑庄公犹豫再三,同意了。
不过后来也有大臣劝谏,说,按照制度来讲,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邑比都城都大,不应该分封出去,对您不利呀。
郑庄公说,我母亲都发话了,我能有啥办法。
后来,还真让这位大臣说对了,叔段得到京邑后,让郑国西边和北边的两个边邑在服从郑庄公的命令的同时也服从自己的命令。
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出现了两个王,这又不是打扑克。
这下把下边的人整不会了。
都来管我,我到底听谁的呀。
有人就找到郑庄公说,您要是想把郑国交给叔段呢,我们从此以后就听他的了。如果不想交给他呢,就趁早把他杀了,别让我们犯糊涂。
郑庄公说,再等等看吧。
叔段一看,自己拉拢了两个边邑,郑庄公没管,以为没事儿,这事儿还能接着干,就又拉拢了两个边邑。
这下势力越来越大,成小团体了,快能跟老大郑庄公对着干了。
下边的人就又找到郑庄公说,这下可以了吧您,您的地盘快没了。
郑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哥哥不亲,看着吧,他把握不住的。
让我们再把时间加快,来到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这一年郑庄公35岁了,叔段比他小三岁,也32岁了。
郑庄公继位已22年,说句题外话,写到这我发现这郑庄公也够能忍的,一方面遭受着武姜的白眼,一方面又有弟弟拆台,自郑武公去世后,一家人就没人跟他是一条心。
悲催。
也就是在这一年,叔段筑城修墙,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磨刀霍霍,准备要偷袭郑国国都。
叔段认为这一次铁定是手拿把掐,妥妥的能把郑庄公搞定。
因为自己都城里边有内应,武姜。
他跟武姜说好了,只要他造反,武姜就给他打开城门。
里应外合,双保险。
其实,这事儿郑庄公早就知道了,只是不说,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内。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郑庄公一看时机成熟了,还没等武姜打开城门,自己先派兵去讨伐叔段去了。
叔段一看事情败露了,想着京邑的士兵能保护自己吧,可京邑的人早就烦他够够的了,没一个搭理他的。
叔段又从京邑逃到鄢邑,郑庄公紧追不舍杀到鄢邑,叔段又逃到共国,苟延残喘。现在来说,俩人其实就是围着河南转圈,不过最后还是被郑庄公给抓住了。
抓住了,没别的,哥哥给你机会你不珍惜,叔段自己也没脸活着,自杀了。
事后,郑武公找到武姜算账。
我和叔段我俩都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为什么喜欢他讨厌我呢,生我的是你,讨厌我的还是你,我招谁惹谁了。
叔段就是你惯得,是你害死了他。
一怒之下,把武姜安置到别处去了,说是安置其实就是驱离。并且郑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意思是,只要我不死,就没有见面的那一天。再说白了,就是断绝母子关系。
再说句题外话,要么说郑庄公是枭雄呢,知道自己从小不受待见,就处处隐忍,大事小事都让着弟弟。吃的先紧着弟弟来,玩的先紧着弟弟玩。对母亲呢,恭恭敬敬。对父亲呢,更是尊重有加。只要我不犯错误,不惹事,你拿我没招儿,以后我就继承王位,我就是一国之君,立长不立幼嘛。
处心积虑,给自己立了一个孝顺大度的好人设。
继承王位之后呢,还是忍。
为啥,母亲和弟弟一直虎视眈眈盯着自己呢,父亲又不在了,他俩巴不得自己犯点错,好把自己弹劾了,所以不得不忍。
而叔段呢,太狂了,也太把郑庄公当傻子了。郑庄公还担心他不狂呢,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你犯的错越大,我除掉你的理由就越充足。除掉你之后,我人设还不崩,别人还说不出啥来。
顶多说一句,该!
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后,郑庄公后悔了,都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郑庄公也有想妈妈的一天。
有一个大臣叫颍考叔,他就看出事儿来了,知道郑庄公想妈妈了。
于是,找到郑庄公。
你知道你母亲为什么不喜欢你吗?
便把郑庄公出生当日的情形说了出来,并解释了郑庄公名字的来历。
郑庄公更加后悔了,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都是我的错呀。
可是发誓都发了,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总不能打自己的脸吧,况且我还是一国之君。
颍考叔说,没事儿,这事儿我能办。
你不是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吗,我给你挖一个黄泉出来。找一个地方,挖一个甬道,一直挖一直挖,啥时候挖到水了,啥时候就到黄泉了。
并给挖甬道的地方取名黄泉,黄泉里有黄泉。
多好。
后来,郑庄公和武姜在颍考叔的安排下,在甬道黄泉见了面,相拥而泣。
都互相说着,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一个近乎完美的大结局。
(觉得写的凑活就给我个赞)
配个图,我看他们都配图
黄泉认母(掘地见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