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词"于"、"於"是上古汉语中出现较早、使用频率较高、语法功能丰富的介词,但是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既可以并用,又有独特个性,因此很早就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是研究角度不够全面,而且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从内外因两个角度、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讨论影响介词"于"、"於"使用的因素,进而探究它们的本质关系。 我们首先以时代为主线运用穷尽性统计的方法探究介词"于"、"於"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使用情况,发现西周时期是介词"于"的全盛时期、介词"於"的萌芽期,以使用介词"于"为主;春秋时期是介词"于"由盛转衰、介词"於"由弱转强的发展时期,仍以使用介词"于"为主;战国初期介词"于"、"於"的使用较为混乱,属于介词"於"开始替代"于"的时期,因此不同文献中介词"于"、"於"的使用情况不同;战国中期以后,介词"於"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介词"于",占据了绝对优势,介词"于"、"於"在两周时期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嬗变过程。通过探究两周时期不同文献中介词"于"、"於"使用不同的原因,我们发现介词"于"、"於"的使用除了主要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地域、语料来源、语体、载体、文体内容等的影响。 然后我们从语法语义功能、语法位置、和宾语的搭配、和谓语中心语的结合四个方面讨论影响介词"于"、"於"使用不同的内因,试图揭示介词"于"、"於"的本质关系。在语法功能上,二者都可以用来引介处所、引介对象和引介时间,介词"于"在引介处所方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介词"於"在引介对象方面更胜一筹,介词"於"不但拥有介词"于"具有的旧功能,而且具备介词"于"所没有的新功能,语法语义功能更丰富。在语法位置上,介词"於"和"于"都以用在谓语中心后做补语为主,在谓语中心前做状语以用介词"於"为主,而且随着汉语介词结构的前移,介词"於"用在谓语中心前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在和宾语、谓语中心语的搭配上,也许是因为介词"于"、"於"的兴盛时期有早晚之别,而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不断有新的发展,因此介词"於"的宾语和谓语中心语的形式更灵活多样。 总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介词"于"、"於"在语法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不同是由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介词"于"和"於"是同一个词先后产生的两种不同形式,介词"于"拥有的是这个词的旧有功能,而介词"於"更多地承担了其新兴功能,并逐渐替代介词"于"。
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