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

我们为什么要读典籍?8月16日晚7点,作家、评论家陈福民,学者、评论家罗岗,作家赵松做客建投书局,诗人、评论家木叶担任嘉宾主持,四位嘉宾围绕“我们为什么读典籍”展开交流对谈。 什么是典籍?

8月16日晚7点,作家、评论家陈福民,学者、评论家罗岗,作家赵松做客建投书局,诗人、评论家木叶担任嘉宾主持,四位嘉宾围绕“我们为什么读典籍”展开交流对谈。

典籍_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_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什么是典籍?典籍和经典的区别

陈福民典籍则更宽泛,它的宽泛使它具有了生活的纹理、文化的纹理脉络在其中传承。为什么读典籍?首先从中国的经史子集古典文献出发,虽然我们并不是做这个专业领域的,但是我自己这些年读书有一个体会,我们被现代知识规训得特别狭隘,我们不太知道自己的来路。从我自己的读书经验来说,我的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通俗读物,在我们阅识不深读书不够的时候,在现代知识层面非常容易自满,不太容易问知识的来路,不太知道知识在它最初产生的那个时代的人和人的关系。我比较多的时间会去看典籍,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特别受益。从典籍回来看当下生活,看我们所面对的知识,会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这是我对典籍的初步设想。

典籍_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_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陈福民

罗岗:典籍范围比经典大得多,经典往往记载老子、孟子、庄子等,是人的观念层面的内容。周作人曾经强调典籍的含义是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的东西。典籍是进入到具体历史过程中的,中国的典籍非常多样,如果仅仅从现代知识的角度分析它,人们会觉得没有意义,或者荒诞不经。但是如果进入到古代,这些东西对于当时当地的人来讲,反而成为他们生活中活生生的组成部分。如果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通过典籍来了解,也可以借此打开新的领域和视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_典籍

罗岗

赵松:中国人思维方式从几千年前开始,就跟西方人不一样,你看《左传》《史记》,尽管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还是有一种连贯性。中国人怎么说事,用一种很跳跃的方式,尤其像《左传》《春秋》,按照时间的脉络一点一点写,又非常好看、非常有历史,有很多空白,又有很多饱满的地方,这在西方很难找到。《论语》《左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都是和当时的语境非常贴切的。

典籍_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

赵松

为什么读典籍?

陈福民:对经典的过度强调使这些真理、美好丰富的东西变得狭隘了,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可能是无用的但又丰富有趣的知识,却使经典更加灿烂。世界的知识是无穷的,人不能只靠真理活着,不能只靠经典来构建世界观。非经典典籍的形态多种多样,比如中国的类书,艺文类聚,各种杂编,五花八门。

怎么读典籍?

赵松:读者可以自由地读典籍中的一部分,这也是典籍丰富性的体现。我不认为中国人学英语会比学古汉语学的好,毕竟你使用汉字,是一个系统里,稍微花一点功夫突破障碍后,你就能学习到丰富的古汉语,它的成熟度可以跟任何一种语言来对比,非常丰富。

罗岗:读古代的典籍有两个方法,一是懂一点历史地理,一定要旅行。以前古人讲,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二是了解职官制度,典籍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逸闻趣事、官府公告,这些口吻都不一样,这跟职官制度有关系,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典籍_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

典籍中的趣事

陈福民:《博物志》中记载了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开展了移风易俗的改革,中国人穿裤子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没有骑兵,人们穿长袍,穿长袍自然是骑不了马的,但是北边的人发明了短打扮,他们骑着马风驰电掣几千人进犯,内地的中原人过去以后人家烧杀抢掠完了。当时中原王朝的步兵和战车完全没有主动权,赵武灵王痛感于此,他要改革,也要穿裤子骑马,一开始遭遇很大阻碍,但还是成功了。先秦时期,诸侯国,特别是赵国和燕国他们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根据赵武灵王的改革,根据骑马射箭的物理要求完全可以倒推一定是裤子。

《红楼梦》中有一些次要细节,阅读这些,你会发现两百年前的生活离我们现在如此之近。这样的阅读,它不是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的问题,而是一个作品当中,不被重视的细节如何通过阅历和阅读使它重现光辉产生更伟大的意义。《红楼梦》中这样的细节非常多,但是如果你没有阅历,不会注意这样的细节。《红楼梦》是个经典,毫无疑问,但是如果这些次要细节完全不被重视,难以成为伟大的经典。读经典也要用读典籍的心态读,找到它好玩的、以前没有关注过,但是又饱含着细节和历史信息的东西。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益终生。

上一篇: 神仙传 中华文库
下一篇: 简明新疆地方史第一章:先秦至秦汉时期-新疆地区纳入祖国版图的进程试题及答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