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茶为我用,求真为上

茶为我用,求真为上

茶为我用,求真为上茶有幸曾数度见证了历史的大开大阖

药书图片_药书大全_药书

药书图片_药书大全_药书

从茶的传承和发展史来看,中国人认识茶和用茶的历史十分久远,有据可考的便可上推到3000年前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茶,而用茶谈茶的文字散见于各种史料文献的记载不胜枚举。历来谈茶起源多以《神农百草经》为主要文献依据,书中讲到茶的解毒功效,从这一点可以确定茶从历史上一直是有药用价值的,由此可以判断茶药同源这个逻辑关系是可以确认的。唐代陈藏器编撰的药书《本草拾遗》直接将茶命名为「茶药」。至于茶是如何从药用过渡到日常品饮上来的,是历史上不易被厘清的悬案,而正是这个由药用到饮用的小动作开啓了茶的绚烂多彩的历程。

药书_药书大全_药书图片

茶既然有药用价值,那么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属到中国传统的草本、木本的中草药行列中,只是由于它这个类别过于庞大,可以独立成类,而且用途多元,在历史上很早便跨越了药物到饮料的鸿沟,成为传统养生学关于药食同源最好的佐证。这从各类典籍如《茶经》和各种本草类药书上都有一定的确切记载。

药书大全_药书_药书图片

此外,茶既然有药用价值,那么茶本身就具备的茶性和制作方法就相应可以类比中药的药性、功用、归经等等以及必要的炮制方法。我国传统中医将中药药性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由此类推,那么茶性也理应如此。以《茶经》为上首,第一篇「茶之源」讲茶生烂崖,或阳崖阴林者为上品。自然,未经火气之鲜叶为性寒之阴物,经制茶之法合理制作方可品饮。另同是《茶经》第一篇上,「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讲得很清楚:采摘时候不对,制作过程不如法,掺杂了别的野草不明之物等等,喝了会生病的。

药书大全_药书图片_药书

药书《唐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上都有谈及茶性寒凉,主降,利水解毒,醒思提神。主要的功效就是药的寒性所主。这些药书的成书关于茶的词条大都在茶的重发酵方法创制之前,所以少有提及茶的温热性的。《茶经》中有关唐代饮茶时曾提到的烹茶法,当时在烹茶时常加入椒、姜、桂等佐料用以调味,可以看出「椒」有发散作用,「姜」为热性,可以驱寒,「桂」的香甜可以调和苦味和寒性,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脾胃受纳更加舒适。看来古人很早便知道茶的两面性,经过调和能够很好地趋利避害。

药书图片_药书_药书大全

时间转到时下,虽说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传颂着茶的养生保健作用,但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具体分析,入口之物不可不细究细查,不可一味照单全收。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们对待现代的茶也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方法。一者,众所周知,我们的脾胃是我们人体饮食受纳的器官,喜温喜暖,寒凉伤脾胃;再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的甚至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关于饮茶,不可草率地人云亦云,按名索骥。粗略说来,茶的茶性与茶的制作方法相匹配,按茶的发酵度笼统来分,绿茶不发酵、白茶、黄茶都属轻发酵,性偏于寒凉,品饮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注意掌握,单次品饮需要在量上需要控制。传统乌龙茶发酵工艺被学术划归为半发酵,也就是介于轻发酵和重发酵之间的制作方法,茶性趋于平和,而因为近些年来工艺变革出现发酵度变轻的现象,成品茶的茶性出现了性寒的倾向,在选择和品饮的时候需要仔细观察。红茶和黑茶,包含熟普,发酵度相对比较重,发酵过程中,在湿热作用下成品茶的茶性有所改变,加之是在合理存仓的情况下,茶性的平和、温性甚至有暂时热性都会出现。

药书大全_药书_药书图片

特别以时下流行多年的福建白茶为例,将多年感受分享于下,以图引玉之想:福鼎白茶,茶性寒,有降火清毒、通肺经之功用,可存而备用,非日常久品之茶。近些年来为世人追捧,自有其因。为药为宝的说法传颂于坊间,一时风靡南北。名实之间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勘验。福建白茶新茶寒性逼人,少有人能吃得消,制作合法、存放得宜的年份白茶最适合。陈年白茶,自然陈化所成,寒凉力道由刚猛而化柔缓,清暑热烦渴,祛燥润肺经之良助。

药书大全_药书_药书图片

历史上,自《茶经》始,茶成为风行天下之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且不经意间成了国运兴衰的又一佐证,并且成为漫长的前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经济物资尤其是对外经济物资之一。茶有幸曾数度见证了历史的大开大阖,而在日常却应是「润物细无声」。

药书大全_药书_药书图片

茶经历了数度的潮起潮落,而今再次随着国家民族的勃兴成为显学,饮茶谈茶之风遍布南北,从市井巷议到宴请国际宾朋,甚或影视作品,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有如火如荼之势。茶为国饮,正是当兴之时,然而于茶兴盛时,也是茶的乱时,大家闻风而上,量丰而质不齐,而饮茶者多不明就里,人云亦云,是养是伤多不细究明辨,道听途说、邯郸学步者大有人在,令人惊叹,也令人忧虑!天下茶,名同而质异者,比比皆是,所以入口应以安全为上,众人皆赞者未必适合于我,凡事需明辨,茶为入口之物,更需谨慎。谈到饮茶,除了辨别质量以外,关于饮茶频次也要有所讲究。俗话讲:茶要常饮,不要多饮。度,很重要,没掌握好就会走向反面。茶是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与之有缘者,皆受益良多。从物质上的简单一盏茶上至精神上的精行俭德都留下说不完的佳话。当此茶事再兴之时,无论业者和好者都应多一些理性,多一份求真,孜孜以求。制者当以尊四时之变,考诸茶之性,循制茶之理,钻研技艺为日常,将至诚之心注于茶。爱茶之人应多一份理性,多一分考据,充实对茶的正知正见,则少一分迷惑,少受一分不明之害。共同努力,方不辜负茶之初心。

药书_药书大全_药书图片

•排版编辑✎ 沈袤延

上一篇: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docx 10页
下一篇: 《世说新语·雅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