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消失
很难想象在一个1500年的时间段内,人类社会居然经历了一段没有史料记载的“空白期”,这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深邃和不可捉摸。
那么,在这1500年的时光里,人类社会真的没有任何的文献、史料、书籍、碑刻、文物等等可以证明这段历史吗?
这个问题,或许只能回答“没有找到”。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考古、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推测和假设来重新构建这段“空白期”的历史。
文明的消失与重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文明的消失都是因为种种自然因素或战争而被摧毁的。如已经证明的,苏美尔文明、五千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四千年前的商文明等等,都是因为古代的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等多重原因而衰落沦陷的。
历史上显著的地位
相反的,当时的帝国和朝代也肆意篡改和删改历史,使得原有的史料全部消失无踪。 这些消失和篡改无疑也会影响到那1500年的历史。以中国为例,从周朝后期到春秋战国,有段叫做东周时期(其中周朝初年亦有)、春秋时期的历史,完整的历史记录曾经保存在历史学名篇《左传》、《国语》、《春秋公义》中。
但在秦朝的灭亡之后,秦始皇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烧书坑儒,令人不胜惋惜的是《国语》、《春秋公义》、《史记》都被毁,而《左传》幸存下来。这些资料的消失,也会使得整个历史有所缺失。
小国有大国侵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小国的历史往往被大国的历史所掩盖。小国的文献和文明往往因为和大国的文明碰撞,而被大国篡改或消灭。
而大国的繁荣往往会遮盖小国文化的兴衰,小国的历史给予更多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在中国3000多年以前,东西方已经有了往来。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描述,殷商时期,已有良渚文化的人士和东方神木文化的人士相约到云南,是为观梅。
然而,那时候中国尚处于城市的萌芽阶段,建都未建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小国的兴起,如楚、吴、越等,在历史上都有很显著的地位。
在这样的大国中,“小家碧玉”往往会有所擅长。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国常常压迫小国,甚至将其文献、遗存、文物等全部掉换或者装进红领巾焚还。因此,那些小国的遗存,可能被夷为平地。
他们的文明沉入海底,他们的岩月太阳之光,他们的丹霞溪涤之风,也许再也无法重现了。
众说纷纭与考古证明 虽然大量文献、史料的消失不能否认,在1500年的空白期内,社会、人类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创新、繁荣及衰落。
然而,民间口耳相传、传统神话、各种传说、地毯、器皿、石墨、铜器、陶器、石器等等材料的存在,也让我们得以推测这个空缺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些物品经过考古证明,制作技术、材料产地、时代等各种因素都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的风貌。
推测和假设
比如近些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不仅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两、三千年文化遗产,还涉及到长江中下游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种种文化遗物。
这些遗物虽然已经经过破碎损坏,但是凭借着一些拼接图案,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
网络上还有一些“传说”,可查看它们是否获得古籍、他们得到了怎样的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
推测和假设在没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凭借着一些推测和假设,来尽可能地还原这段“空白期”的历史。
假设:
大洪水的来临。一把大洪水将社会中心带到了新的地方,旧的文物消失的同时,也留下了新的文化遗物。沿着这个思路,可以进一步探究出当时的水文、气候等离析的过程。
移民的搬迁。一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战争大迁徙、经济大移民等因素,也会导致社会中心的大量移动,遗物留存下来的几率也就更加差了。
经济的衰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是整个社会的中枢,自然地,经济的衰落会导致文化的落后,留存下来的文物会相对少一些。
结语:
总的来说,还原这样一个“空白期”的历史,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个角度的匹配,推测出不少可能性,从而重新构建相对准确的观点。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珍视当下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避免将旧有的文献、史料、文物等等全部毁灭。
毕竟,每一个文明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种文化都是我们鲜活的生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