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三峡博物馆“古籍修复”微课走进重庆医科大学

三峡博物馆“古籍修复”微课走进重庆医科大学

三峡博物馆“古籍修复”微课走进重庆医科大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涂念 蔡雨齐 记者 杨国良)古籍历史演变、古籍装订、古籍修复……这些“神秘、古典、大气”的传统文化知识,你喜欢吗?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涂念 蔡雨齐 记者 杨国良)古籍历史演变、古籍装订、古籍修复……这些“神秘、古典、大气”的传统文化知识,你喜欢吗?当古籍修复与重庆医科大学的学子相遇,会擦出什么火花?

古籍_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

古籍修复“去污”。学校供图

11月29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引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专业老师开展特色“古籍修复”微课堂,指导学生现场修复古籍。

课程中,重庆三峡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教育员吴聖聪通过丰富珍贵的书影照片展示、深入浅出的语言描述、丰富多元的实例佐证,向广大学子介绍了古籍的历史及演变过程等。在现场装订环节,学生们体验了“四孔”装订技法,了解了实用的古籍修复技能。

“古籍修复”微课堂还介绍了湿托法修复流程,以实际修复传统中医药名著《本草备要》残页(仿本)为例,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了检查破损情况、揭裱、测纸、铺塑料纸、托纸等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重庆医科大学作为医科院校,承担着开展医学教育及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责任,而“文物医生”作为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的雅称,二者均是日复一日对人类身体健康或文物进行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当传统修复技艺与医学相融合,学生通过亲手触摸和修复体验沉浸式参与修复医学古籍,在与历史的时空对话中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之美。

麻醉学大二学生杜康毅表示,通过这个课程学到了一些修复古籍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古籍很容易破碎,在古籍修复时需要非常细心和关注。在定妆线装书的过程中,杜康毅运用了临床技能学上使用的“外科结”——“古籍修复用到的针线、剪刀、镊子等工具,和外科手术的一些工具很相似,感觉文物医生和生物医生都是需要一双巧手的工作。今天在用线把书装订起来的时候,我就用到了之前学过的外科结的打法。”

活动期间,学校还引进了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丹函萃蕴》展览,集中向师生展示中国古代书籍载体、书刻技术和书信形式的发展变化。

据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医科大学同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9月,双方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育和文博事业的“双向奔赴”。一年多以来,双方持续用好三峡博物馆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资源,用活重医西迁精神、抗疫精神资源,以引进文化展览进校园,开发现场专题教学,发挥公共文化职能,打通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渠道,培养大学生高扬爱国旗帜、弘扬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上一篇: 新华社:《中国禹迹图》生动呈现大禹治水历史和文化
下一篇: 《后汉书》与《三国志》的比较:历史记录的传承与价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