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易筋经》主要版本介绍
盛克琦
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紫凝道人跋《易筋经》[1],到清道光三年(1823)傅金铨首次刻印,二百年间一直在少数人之间以秘密传抄的形式流传。其间雍正、乾隆年间著名小说家吴敬梓(1701-1754)在《儒林外史》中已经记载有《易筋经》(见“第49回”),称练成“握拳能碎虎脑,侧掌能断牛首”(见“第52回”),匡然已被当时坊间传为“武功秘笈”了。嗣后清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经学家凌廷堪(1755-1809)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记载《易筋经》以来,该书逐渐被学界所闻知。与凌廷堪同时代的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周中孚(1768-1831)在《郑堂读书记》也记载“《易筋经义》二卷,写本”,“其书凡二十八则”。为了让读者对《易筋经》的传抄及刻印流变更加清晰,现依据周伟良《〈易筋经〉四珍本校释》[2]的记载,及个人研究所得,将《易筋经》早期的六个版本进行介绍。因其他各种刻印版本大抵都与这些版本内容相近或是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增损而成,故不再述及。
1、郑振铎藏抄本《易筋经义》
郑振铎藏抄本《易筋经义》,又称“西谛本”,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长23.5cm,宽12.5cm,共72页。分上、下卷,目二十七则,由楷、行书两种字体抄录,字迹娟秀。抄本末页钤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卷上“易筋总论”页右印有“长乐郑氏”章一枚。“易筋经义序”页右侧钤有三方章:上端方形白文章,文“净心抱冰雪”;中间方形白文章,文“骑部曲将”;下端方形朱文章,文“读书耕织人家”。据周伟良考证,其中“净心抱冰雪”章,系明末清初著名书画鉴赏家梁清标(1620-1691)之书画鉴藏章。
以此推测,该抄本最低抄写时间也在顺治年间(1644-1662),或更早,是现在被发现《易筋经》各抄本中距天启四年(1624)紫凝道人作跋时间最接近的抄本。该本后有“紫凝道人”跋,但未标明作跋的时间。周中孚(1768-1831)《郑堂读书记》亦载其所寓目“《易筋经义》二卷(写本)”,“其书凡二十八则”,“末有紫凝道人跋”,与此本相类。无“海岱游人记”。
2、述古堂抄本《易筋经》
述古堂抄本《易筋经》,又称“述古堂钱遵王抄本”,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该本分上、下二卷,共45页,每页10行。书页印有墨格,栏外镌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字样,抄本末页有“篯后人钞藏于述古堂”数字。“易筋经序”、“易筋经目录”、“易筋经卷上”等页下端钤有“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章之外,另钤有印章四枚:一方曰“□秘玩”在“易筋经序”页下端;一方曰“□见过”在“易筋经卷上”页;一方曰“风尘逸客”在“后跋”页末;最后一方钤在书末页,文曰“于氏小谟觞馆”。
钱遵王(1629-1701),名曾,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述古堂主人等。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藏书家、书目文献学家。年轻时即志于藏书,先后藏书达30余年,自称“食不重味,衣无完彩,摒当家资,悉以藏书”。钱氏抄书以其纸墨精良、校勘仔细而著称,世称“钱抄本”,享誉海内。藏书印有“彭城世家”、“述古堂藏书记”、“虞山钱曾遵王藏书”、“钱遵王藏书”、“莪匪楼藏书”、“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克庵”、“传家一卷帝王书”、“篯后人”等印。
该本《易筋经》可以定为康熙(1662-1723)时抄本。该本后亦有“紫凝道人”跋,未标作跋时间,无“海岱游人记”。此书影印本见萧天石《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合刊》增附“述古堂钱遵王藏精写本”《达磨易筋经》(自由出版社,2002年版)。
(附注:萧天石《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合刊》,系依据民国八年铅印本《真本易筋经》翻印,内容略有增补。)
3、浙江图书馆藏抄本《易筋经》
浙江图书馆藏抄本《易筋经》,简称“浙图本”,现藏该馆善本部。该抄本长约22.4cm,宽约15.3cm,共51页,每页9行,每行20字,字迹气度俊逸。不分卷。抄本内无抄录者姓名及年代,除“浙江省立图书馆藏书印”之外,有三方钤印:一方曰“尗雝长寿”在扉页;一方曰“老当益壮斋”在首页右上方;另外一方曰“王端履字福将号小谷”在首页右下方,均为朱文印章。
据周伟良考知“老当益壮斋”及“王端履字福将号小谷”,是清乾隆、嘉庆间学者、藏书家王端履所用之章。王端履(1776-?),字福将,号小谷,浙江萧山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父王宗炎,以其“十万卷楼”藏书著名一时。藏书印有“十万卷楼藏书印”、“萧山王端履四十岁后所见书”、“萧山王端履六十岁后所见书”、“小学楼”、“嘉庆甲戌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端履手抄”等。可以推测该抄本大抵在嘉庆(1796-1821)年间完成,最低不会晚于道光三年(1823)傅金铨刊刻《易筋经》之后。
该本署“南洲海岱游人订正”,有“海岱游人序”,并标作序时间为“时中统元年秋九月”。该序在各种抄本中为首见。中统,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其元年为1260年。周伟良认为其所署“中统元年”与李靖、牛皋序所署时间一样,“并非历史真实”。我同意该观点。从以上早于浙图本的抄本来看,都没有“海岱游人序”,也未见记载,以传抄的演变来说,可以推断该序是晚出,非“天启四年(1624)紫凝道人跋”之前的“中统元年”(1260)作品。另外据唐豪1941年2月1日刊登在上海翼化堂书局《仙道月报》第二十六期第四版《唐范生先生来函》载:“涵芬楼《易筋经》海岱序,末署‘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此条与萧天石先生自由出版社《真本易筋经》所载“海岱游人叙记”所署相同,当系涵芬楼手抄本所有。笔者所见一抄本书影之《易筋经义序》署“海岱游人记”,其首句异于本序,其有“顺治辛丑,天下一统,四海宴然,道途无梗,予得游吟于海岱之间,一日至长白”云云,其后字句与之基本相同。或许“海岱游人记”即是作于“顺治辛丑(1661)”为晚出,因此郑振铎藏抄本与述古堂抄本都未收录有该记,也当是由于传抄时间因素遗留下的痕迹。该本无紫凝道人跋。
4、傅金铨刊本《易筋经》
据唐豪《少林武当考》介绍,傅金铨刻本《易筋经》有“道光三年(1823)市隐斋版”和“光绪甲午(1894)善成堂版”。该本有傅金铨所作的序言,末署“道光三年岁次癸未花朝日济一道人傅金铨题于合阳丹室”。周伟良介绍,该本分上、下卷,于“道光三年新刊”,后附托名“慧可序”的《洗髓经》。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指出:《易筋经》“后又附《洗髓经》一卷,其《序》托名二祖慧可”。此前诸抄本均未见《洗髓经》,该本后附有《洗髓经》,与凌廷堪之所记载相符。该本题“济一子珊城傅金铨校正”,前有“海岱游人序”,后有“紫凝道人跋”。傅金铨(1765?-?),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道人,江西金溪珊城人,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是清代著名道士和内丹修炼家,著述甚多,大多收录在巴蜀书社《藏外道书》第11册《济一子道书十七种》和《济一子顶批道书四种》之中。“海岱游人序”,末署“大元中统元年庚申(1260)秋九月海岱游人题”。唐豪在《中国医疗体育概述》中指出:“海岱游人一序,涵芬楼本题‘顺治辛丑’,作伪者不知元朝至元八年(1271),方始改国号‘蒙古’为‘大元’。把它改题‘大元中统元年庚申’,序不假而年代不真。”可见唐豪认定“海岱游人序”作于“顺治辛丑(1661)”为确,“大元中统元年”为伪。“紫凝道人跋”,未标明作跋的时间。
周伟良先生称,道光三年傅金铨刻本《易筋经》中未见有“十二图势”,唐豪先生据之在《少林武当考》及《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磨》中认定傅金铨本的时间在“来章氏本”之前。[3]又说,“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被世人视为《易筋经》标志性功法的‘易筋十二势图’,首见于来章氏本《易筋经》,其曰‘此功昉自释门’”[4]。此“十二势图”,被咸丰八年(1858)潘蔚(1816-1894)刊印《卫生要术》所收录,所绘之图和文字说明与来章氏本都存在很大差异。光绪七年(1881)王祖源所刊印《内功图说》中的“十二势图”翻刻于《卫生要术》,称来章氏本“十二势图”是其后各版本的祖本。[5]
傅金铨本在“来章氏本”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称傅金铨本中没有“十二图势”是错误的,说明唐豪先生和周伟良先生都没有见到傅金铨刻本《易筋经》一书,造成出现这个认识。其实道光三年(1823)市隐斋的傅金铨刻本《易筋经》书中已经刊刻有“十二图势”,在“光绪甲午(1894)善成堂版”题名傅金铨刊本《易筋经》中,也收录有“十二图势”的。今得见示道光三年傅金铨刻本《易筋经》,故此指出,以解近60年来(以1958年唐豪先生发表《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磨》来计算)关于《易筋经》“十二图势”首见何刻本的谜团。
5、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来章氏本《易筋经》,分上、下卷,每页8行,每行18个字,后附《洗髓经》。周伟良称该本“具体刊刻时间不详”,唐豪断定该本乃“清道光年间出版”。封页右方印有“宋少保岳鹏举鉴定”,其下有“校对无讹、翻刻必究”八字,左下方标“本衙藏板”。“易筋经附录下卷”标注“来章氏辑”,故学界称该本为“来章氏本”,也有称“本衙藏板本”。但从所掌握的资料看,署“本衙藏板”的《易筋经》存在不同的刻本,周伟良即介绍了他在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和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分别见到了同为“本衙藏板”的《易筋经》,却不是同一刻本,二者间存在着差异。笔者亦见钤有“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藏书”章的《易筋经》,也署“本衙藏板”,与周伟良所描绘的二种《易筋经》也不是同一刻本。
来章氏本内文署“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刺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首次直接署名《易筋经》为“达摩祖师著”,为前诸本《易筋经》所未见。徐哲东在1928年著成的《国技论略·辨伪第三》中认定“《易筋经》、《洗髓经》不出达摩”。
来章氏本《易筋经》,是增补道光三年傅金铨刻本而来,《易筋经附录下卷》是来章氏所辑录的内容,是在以前各本《易筋经》中首次出现。
来章氏本署“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但该本未见有“海岱游人记”,也没有“紫凝道人跋”。
6、祝文澜本《易筋经义》
祝文澜本《易筋经义》,线装木刻本,封页题“易筋经义”,右上角有“西来达摩大师著、岳忠武王鉴定”,左下角刻有“扫叶山房叢钞”。背页标注“光绪甲申年(1884)春月重刻、上洋席扫叶山房藂钞”,并钤朱印“扫叶山房督造书籍”。长17.5cm,宽11.7cm ,每半页9行20字,共 39页。该本上、下两册,各五分,共38则。卷首有题名李靖的《易筋经义序》和题名牛皋的《易筋经义神勇序》,内文首页题“西来初祖达摩大师著、西竺僧般刺密谛译义”。卷末有《易筋经义跋》,署名“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其后为《辑合易筋经义序》,题“嘉庆十年岁次乙亥二月祝文澜谨志、道光五年岁次乙酉二月文澜书”。
祝文澜,字晋川,号秋田,周浦镇(今上海浦东)人。道光年间(1821-1850)诸生,品行端正,学识广博。善书法、绘画,精诗词。著有《读左志疑执笔图》、《秋田诗稿》、《本草名汇》和《晚香馆杂志》等,尽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祝文澜序所署时间“嘉庆十年”不是“乙亥”而是乙丑(1805),“嘉庆二十年”是乙亥年(1815),恐是误刻造成的。又署“道光五年(1825)”“文澜书”。祝文澜本《易筋经义》,在其序中讲:“是书旧有家藏本,云是金闾名师张大用所留。”“甲戌(1814)之秋,在妹婿姚瀛三斋,捡故纸堆,得一册,正是此经。较家藏本,多吐纳、内功、动静二功、汤药方,共六段。而序文二篇,总论四段,并后跋,则藏本有,而姚本悉无。且其次序错乱,字句脱误。”遂“携归参考”,与原家藏本“齐其异同,证其讹误”,“合而辑之,竟成全书”,即该本《易筋经义》之始末。由此可以得知,祝文澜是在嘉庆二十年(1815)完成了《易筋经义》的辑合,至道光五年(1825)手书定稿,正式刻印当是在其之后了。光绪本谓之“重刻”,那么在1884年之前、1825年之后,尚存有刻印本,但未见有记载。
民国七年(1918年)大声图书局,依据祝文澜本《易筋经义》与《服气图说》合刊,题名为《少林拳术精义》刊印发行。其保持了祝文澜本《易筋经义》的整体风貌,仅将序跋处之题“易筋经义”处改作“少林拳术精义”,祝文澜序之“道光五年岁次乙酉二月文澜书”句未刻。
祝文澜本第一次明确了“紫凝道人跋”撰写的时间(天启四年,1624)、地点(天台)和名字(宗衡),是研究《易筋经》传承演变脉络的重要文献。
关于古代丹经文献,笔者正在策划整理出版,敬请大家静候一段时间,购阅这些书籍,就可以了。
计划书目如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