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原文送猪赎冤御史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人喂养了一头猪,见到邻居老翁就怒睁双目,狂吼凶奔要咬他,见到别人却不是这样。老翁起初很恼火,想买此猪吃它的肉;不久若有所悟,说: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夙冤吧!世上没有解不开的冤仇。于是用优厚价格将猪赎买出来,送往佛寺作为长生猪喂养。后来这头猪再见到老翁,抿着耳朵前来接近,不再有以往那种凶态。我曾见过孙重画的应真道士伏虎的图像,上面有巴西人李衍的题诗: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可以作为这件事情的注解。狐仙的畏惧沧州孝廉刘士玉有一书房,被狐仙占居。狐仙在青天白日和人对话,投掷砖瓦石块打人,但人们却看不见狐仙。当时,平原人董思任正做知州。董思任是个清官,闻听此事,亲自前往刘士玉书房驱狐。他正在高谈阔论人妖异路的大道理,忽然房檐有高声说道:你为官很爱民,也不贪财,因此我不敢打扰你;然而你爱民是企图博取好名声,不贪财是害怕酿成后患,所以我也不怕你。你还是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多嘴多舌自找麻烦。董思任狼狈而归,好几天闷闷不乐。刘士玉有一位仆妇,人很粗俗蠢笨,却不怕狐仙,狐仙也不打扰她。
有人在对话时向狐仙提问这件事情的原因,狐仙说:她虽然是下等仆役,却是真正的孝妇。鬼神见她还要收敛躲避,何况是我辈呢!刘士玉便让仆妇居住书房。狐仙当天就迁居走了。人更可怕朱青雷说:有个逃避仇家的人,窜匿在深山里。夜晚,月明风清,他见一个鬼徘徊在白杨树下,吓得伏在地上不敢起来。鬼忽然发现了他,问道:你怎么不出来呢?他颤抖着回答:我害怕你。鬼说:最可怕的就是人了,没有任何东西比人更可怕,鬼有什么可怕的呢让你颠沛流离逃窜到此地的,是人呢还是鬼呢?鬼说完这话,一笑就不见了。我认为这是朱青雷有所激愤而编造的寓言。天佑孝妇乾隆庚子年,京都杨梅竹斜街发生火灾,烈焰熊熊,焚烧了近百楹房屋。灰烬之中,有间破屋,岿然独存,一点也没遭破坏,四面被焚的残墙齐整,如同给火画了一道界线,将破屋保护起来。房内有一位寡媳,守护着生病的婆母没有离去。这就是所谓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啊!正气驱邪董文恪公及第以前,在一所空宅中起馆教书。有人说空宅中常见鬼物,董公不信,夜间点灯专等鬼物。三更以后,院中阴风飒飒,门户自开,一群似人非人的鬼物杂沓地拥进室内。他们一见董公,大惊失色地说:这屋有鬼!又都狼狈不堪地逃了出去。董公持杖追赶,鬼物们又你呼我叫地说:鬼追来了,快跑!争先恐后地翻墙逃走了。
董公经常谈到这件往事,自我笑着说:不知为什么他们反而呼我是鬼。故城人贾汉恒当时跟从董公读经,向董公举出了一段<<太平广记>>的故事,说:夜叉想吃哥舒翰爱妾的尸体,哥舒翰正在尸侧睡眠,听见夜叉们互相商量说:‘贵人在此,怎么办呢?\'哥舒翰寻思既然他们呼我是贵人,出击他们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于是奋起出击,夜叉纷纷散逃。‘鬼\'和‘贵\'二字发音相近,也许是鬼呼先生为‘贵人\',先生没有听清楚。董公笑着说:可能是这么回事。常记被屠不杀生新疆玛纳斯地区有个流放犯之妇,进山打柴,突被玛哈沁捉住。所谓玛哈沁是蒙古族中的一部分――额鲁特族的流民,这些人既无首领,又无部族,数人或数十人为一拨,出没深山之中,遇禽吃禽,遇兽吃兽,遇人食人。这个妇人被捉后,被扒去衣服捆在树上,点旺了一堆火,割下她左边大腿上的一块肉,准备烤而食之。这时,突闻一声枪响,人喧马叫,玛哈沁们以为官军来到,便一哄而散。实际上是官军牧马时,用鸟枪打山鸡,误中马尾,一马惊跳,群马奔腾。如果再迟片刻,说不定这位妇女就会血肉狼藉,成为玛哈沁的美餐。从此以后,她便长期持斋,坚决不吃动物之肉。她常对人们解释说: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信佛求福。我只是想:天下的痛苦,莫过于被屠杀。
自从经过那次灾难以后,我每见杀猪宰羊,便会时常追忆起自己将被宰割的情景;听见它们哀鸣的凄惨声音,再看看它们那副痛苦和KB的样子,不也和我当时完全相同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也咽不下它们的肉啊!<<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深得佛心游方尼沧州有一位游方尼,常到人们家中去化缘。小门小户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饭,她也很满意。她不劝人们布施,只引导她们存善心,作善事。有一次,一位妇女对她施舍了一匹布。尼姑合掌拜谢,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布来说:您的善心义举,佛已心领神会,既蒙您施舍,布就是属于我的东西了。现在已经阴历九月了,我见尊婆母仍身穿单衫。现在我把这布奉送给您,请为您婆母缝制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吗?这位妇人听了,面红汗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姚安公说: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遗憾的是:尽管家家户户都在传说她的轶事,却都无人能说出她的法名。<<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媳代婆死感天地褚寺一农家,婆媳同睡一室。某夜,大雨倾盆,墙壁行将坍塌,墙上泥土开始簌簌抖落。这时,儿媳闻声而起,以背负墙,同时大声呼喊让婆母醒来。婆母摔倒炕下,儿媳赶紧以自身覆在婆母身上,结果被塌墙压死。由于她出身低贱,没有人向官方报告,时间一久,无人知其姓氏。
传说妇死之后,婆母痛哭不止。某日,邻居跑来告诉这位婆母,我夜里作梦:您家儿媳穿戴着凤冠霞帔,对我说:请转告我的婆母大人,不要为想念我悲伤。我因为替她死,现在已经成了神。与此同时,乡亲父老也纷纷来她家都说做了类似的梦。其实,我认为这位儿媳为什么不给婆婆直接托梦呢,很明显,这不过是乡邻们出于好心,为了缓解婆母的悲痛之情,而编造出来的神话罢了。<<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供品济贫菩萨心沧州插花庙有位董尼姑,为观音菩萨的诞辰置办供品,事后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恍惚中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不会挨饿,你上供了,我也不觉得更饱。庙门外有好几个逃难的乞讨不到吃的,快要饿死了,你把这些供品给他们吃,你的功德就比给我上供胜过十倍。董尼姑惊醒,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逃难的饿得有气无力。从此,她每年供奉完毕,把供品都施舍给穷人们,并说这是菩萨的意思。<<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悯物救生积善行据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生在古庙中教儿童读书。一夜,突有两个自称饿鬼的来求他布施一些残羹剩饭,刘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从此以后,他就时常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一年后的一个夜晚,忽听墙外有声音说:感谢您对我们长期的救助,今天特向您来告别。
刘生问:你们去哪里?他俩说:我们生前在官场钻营,谁有势力就巴结谁,一旦衰败了,就扭脸如同陌路之人。我们平时未做过善事,因此没办法求得超脱,这几年只想多做点好事以求自拔。这片树林里野鸟很多,有来射杀的,我们就惊吓鸟儿使它们得以远走高飞;有张网捕捉的,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不叫他们入网。由于这点善心,感动了神明,现在已经获准转轮托生了。刘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说:他们沉沦已久,尚且能用微薄之力,想尽办法救护生物,使之免被屠杀,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却对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说什么力不能及呢?<<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善恶昭彰连环报我八九岁时,在堂舅安实斋家中,听苏东皋老人说:交河县某县令贪污公款数千两白银,指派他的家奴代他送回原籍家中。这个家奴谎报途中在黄河翻了船,而偷偷地把银两让他的重台送到自己家里。重台旋又携款而逃。不料行至兖州,突遇强盗劫掠且被杀死。听了这些话,常舅咋舌说:这件事真可怕呵!这哪里是人干出的事情,分明是鬼使神差呵!看来,神不一定非得白昼现形,左手持照妖镜,右手持生死薄,指挥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才体现出善恶报应来。这个县令完全可以列到阎罗殿的铁榜上。苏老人说:如果那个县令不贪污,何至于被家丁侵吞了财产?家奴如不私吞这笔财产,何至于被重台窃为已有?重台不窃取他人之财,又怎么会招来被夺财和杀身之祸?看来这一系列的事件仍是人为的,而不是鬼神干的。
如果照你的说法,县令该遭报应,所以就派奴仆侵吞其财产;那个奴仆该遭报应,故而派盗匪去杀人越货。鬼神既要报应,却由人去代行其事。这岂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堂舅说:你这人能言善辩,只是讲的不是正理。不过你的说法倒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起到劝人向善的作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淡泊无求寿命长沧州人刘通,其母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时,已经一百零一岁了,依然身板硬朗,饭量不小。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后来,又要为她请求旌志,建立牌坊,她也坚决不同意。有人问她为啥不同意,老人慨叹说:我是一个穷人家的寡妇,从小吃苦受累。正因我这辈子颠沛流离才为上天怜悯,得以长寿。如若贪求非分之福,那么死期就来了。这位老太太见识高明,一生忙忙碌碌,没有份外的奢求,因此就能恬静地颐养天年,延年益寿。<<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贪得无厌吃大亏景州有个宁逊公,能把琉璃捣碎后,与漆调合在一起,以此做为材料堆成字。字体凹凸分明,脉络清晰,俨然像石头的自然纹理。他常以这一技能与富贵人家交往,向人家索要酒饭。听说哪里有宴饮集会,他一定前去混在最末一席中。一天赶上吴桥庙会,他就带上创作的对联、匾额前云兜售。
傍晚时分,他得到几两银子。路上,忽然有十几个人邀请他并说:我们想让您花一个月功夫堆出一些字,好赠送亲友,您也能有点收入。今天先请您吃顿便饭,明天再接您去。宁听了喜出望外,随他们走进一家酒店,要了许多佳肴美味,一起开怀畅饮起来。直到夜深人静,店主催促关门。转眼间再看,那十几个人无影无踪了。宁逊公只好自认倒霉,掏出所有的钱付清酒饭费,垂头丧气地回家了。李露园说:这位先生应该得到这样的报应。<<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东海孝妇美名扬山东郯城在汉代属东海郡。那里有一所孝妇祠,至今香火不断。这位孝妇娘家姓窦。她的未婚夫病重,自知将死,便勉强爬行到窦家,苦苦恳求窦女代他照顾老母。窦女在他死后主动过来,千方百计地对婆母竭尽孝道。婆母屡次劝她改嫁,她总是不同意。婆母心想自己既贫且老,这样连累年轻的儿媳,实在于心不忍,于是便上吊自杀了。其女儿却把母亲之死推到窦女身上,告到官府。太守在没有进行调查的情况下竟草草判妇抵罪。于公拜见太守并提出:这个媳妇平素极为孝顺,决不会杀害她的婆母。太守不听,终于悍然残忍地杀害了这位贤良的孝妇。据历史上传说由于孝妇含冤,三年久旱不雨。后来继任的太守为她平反昭雪,亲自拜谒祠堂致祭,才下了雨。
阳湖孙星衍写了<<孝妇碑>>,碑文大致说:这个婆婆是因媳妇而死的,但并非媳妇杀害了婆婆。这位媳妇心想未婚夫和婆母都已死去,自己代子行孝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所以也就视死如归,丝毫未进行任何申辩。碑文叙述非常详尽。太仓王曦也曾写过一篇传奇记载此事;陆继辂编修的<<郯城县志>>也详细地记述了此事的本末。这件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人们仍对她非常怀念和敬重。张伯驹<<春游社琐谈>>(蛰庐)害人利己终不寿清光绪年间,西藏一带发生叛乱,朝廷命四川总督刘秉璋相机处理。刘派提督李有恒率军平叛,信札内写明:相机剿灭。李出身行伍,目不识丁,进藏后大肆杀戮,乱子越闹越大。朝廷严加斥责,刘畏罪拟嫁祸于人。当时四川有一个试用知县田子石,很长时间没有官做,便向总督献计另写一封信札,把原来的相机剿灭的提法改为相机抚剿。刘总督采纳了他的计谋,此事只有一两人知晓,田与李一直有交情,夜里他去李处,看了总督写来的信札,便对李说:你这是奉命剿灭,没有你的责任。他私下里偷偷地调换了新写的信札,李竟毫无察觉。不久朝廷查办,刘诬李违令杀伐,故而造成大乱。朝廷对李处以极刑,借以安抚藏民,乱子才得以平息,对刘只罚款少许。事后,刘对田感激不已,过了两个月,便调派田子石正式担任四川省难得的肥缺――富顺县知县。
没想到这个田子石到任后不足半年,竟得暴病而死。后来,这件事逐渐从督署幕府传出,了解情况的人们莫不拍手称快。张伯驹<<春游社琐谈>>(仰放)终生行善享百年据吴兴倪榴生先生说,浙江嘉兴有一位老人,是个木工。年已百岁以上,还能健步行走十几里,每天早晨从乡下到镇里的茶楼饮茶,中午回家,风雨无阻。走路时不用手杖,遇到沟坎时一跃而过,毫无龙钟老态。许多人都不以为他已是百龄之人。他年幼时在嘉兴城里一个棺材铺里学手艺,太平天国战乱时,店主全家避难,把店里的事交给他来照管。有一天乱兵把店傍的桥毁坏了,有许多人死在河里,老人担心今后居民们的安全,便用几根木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