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路非正牌史学家的老师,加入到品三国的行列之后,对《三国演义》口诛笔伐的人越来越多了,以明白历史真相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绝大多数都是看了几个解读三国历史的视频,便到处指点江山,仿佛真有一肚子才情无处发泄一般,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学识。生逢太平盛世,看过解读历史视频的他们,怀才不遇、埋没于野,实在教人扼腕痛惜!
然而,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的言论,西晋史学家陈寿看了,恐怕会气到临凡再执笔!大抒怒恨情!
鄙人有幸,看到过某些人发出的以下理直气壮的言论: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骂孙权是他儿子!”
“刘备携民渡江是拿老百姓当挡箭牌!”
“赵云是罗贯中虚构的!历史上根本没这个人!”
“诸葛亮是罗贯中吹出来的!”
“荀彧不是汉室忠臣,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荀家和士人的利益!”
“郭嘉是网庙十哲,他就是个马屁精!”
“孙权玻璃心,被关羽怼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就不管不顾地背刺盟友了!”
“赤壁火攻计策是黄盖出的,周瑜得了虚名!”
“曹操到死都没称帝,称帝的是曹丕,所以他一直是大汉忠臣!”
“曹操没屠城,屠城是破城的意思!”
“董卓是被黑的末代周公!”
“刘备害死救过他的英雄吕布,是最无信义之人!”
“法正、张松是二五仔!卖主求荣!”
“鲁肃是二五仔!他老是帮刘备,要不是他给刘备牵线搭桥,刘备能得到孙权庇护?早没了!庞统不被刘备重用,他还写信给刘备,替庞统说好话呢!”
“苏轼说‘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在讽刺孙权射老虎带一大批手下,和发明坦克雏形射虎车,他就是个孙权黑!”
看到以上这些言论中的一部分,和我一样血压略有升高的举手。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B站自有热心肠的人去辟谣,未免跑题,我还是讲主题吧。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了,你自己都说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吗?罗贯中这个历史虚无主义虚构了那么多假历史,你为什么还要说《三国演义》有四大优点呢?
在进入主题前,我先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古人写历史小说可比现代人还不尊重历史,四大名著除了时代背景模糊的《红楼梦》,其余三本都是在发明历史。
其二,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唐、宋、元时期的人已经对三国历史进行过各种改编,《三国演义》中很多虚构的故事,皆取自民间传说、评书杂书、野史戏剧。
其三,《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忠义仁孝这些正能量的故事内核,必须对历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其四,改编是为了让故事更合理,举例说明:刘关张三人的感情坚定如铁,关羽死后,张刘二人很快也相继死去,且都是因为伐吴。那让三人结拜为异性兄弟,岂不是更合理。桃园三结义虽为虚构,但终成广为流传的美谈,更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柱香一说,比起《口水三国》中刘备那句“你要信我啊”,要高明得多,也合理得多。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为一女子申冤,他去牢里并未对这个女子说,我是来为你申冤的。因为李卫很聪明,那被冤枉的女子早就被官官相护给吓怕了,他这么说,那女子肯定不相信,所以他对女子说,我想扳倒那些官,正好你也想报仇。要知道清朝官场多黑暗,参考星爷的《九品芝麻官》,去重刷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记住,现实中并没有包龙星,你能体会清朝官场的黑暗了。
其五,罗贯中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剧情暂不去说,他连地名、官名、人名、数量都弄错,照搬历史不至于如此。举几个最众所周知的例子:幽州太守刘焉、新野牧刘备、官渡之战袁曹兵力差十倍、赤壁曹军百万、刘备夷陵七十五万等等。
好,接下来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四大优、缺点,知道大多数人对正史更感兴趣,那先说《三国志》吧。
优点一:三国志成书时间距离三国时期很近,可信度高。
优点二:陈寿是西晋官方的史学家,不是小说家,再次提高了可信度。
优点三:原文保存齐全,不像《魏略》、《江表传》等书,只有残卷。
优点四:陈寿本人也名留青史,再再一次提高了可信度。
缺点一:惜字如金,没有裴松之注,很难看懂,不信你去找个文科班大学生,让他翻译三国志,他一定会说“求放过”。
缺点二:记载不统一。拿赤壁之战举例:先主传说,是周瑜、程普等人率领水军数万,与刘备合力击败了曹操,并烧了曹操得船;吴主传与先主传差不多;
郭嘉传说,是曹操这边闹瘟疫,曹操自己烧了船撤军;
周瑜传描写最细,说曹操那边闹瘟疫,周瑜、程普率兵与曹军交战,曹军败退,后黄盖出火攻计策,这把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此外,曹操在吕伯奢家杀人,也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唯一相同的是曹操没碰到吕伯奢。
还有曹操的老爹,在徐州被杀,也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有人说这是三国志的优点,不确定哪段资料是对的,就全写上,这一点我是赞成的,但我为什么认为这是缺点呢?因为陈寿没去推敲真相。说来也是有趣,陈寿一个距离那段时期才几十年的人,都没去计较历史真相,一千八百年后的当代人,却为了所谓的真相,你争我吵,没完没了!
缺点三:记载不全面。拿白马之战举例吧,关张马黄赵传原文: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单看这个,是不是觉得解白马之围是关羽一个人的功劳?把重点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关羽见到颜良的指挥部,骑着马在万军之中把颜良刺死,把颜良头砍下来返回,袁绍的将领没一个能挡得住关羽。
再看荀攸传原文: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荀攸献计斩了颜良,没提关羽的名字。
再看徐晃传原文: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这里也只字未提关羽,但从关羽在白马之战侯被封为汉寿亭候,徐晃在破文丑后被封为偏将军可以推测出,关羽在万军丛中取了颜良的首级可信度更高,至于有些人说关羽“刺”良,表示偷袭和刺杀,我觉得看个人理解吧,古文一个字有多种解释很正常,只要你不把屠城理解成破城就行。
《三国志》里类似的记载方式很多,不看完《三国志》所有人物传记,容易把历史搞错。
缺点四:只记载重点。拿刘备征西蜀和伐东吴的会议举例吧,征西蜀和伐东吴都是极为重要的军事决策,然而,讨论征西蜀,只记载了庞统说服刘备征西蜀,讨论伐东吴,只记载了赵云反对和刘备不听。那两次会议中诸葛亮在干嘛?不知道。在《三国志》中,任何决策会议,都是如此记载。
说完《三国志》的四大优、缺点,再说《三国演义》的四大优、缺点。比起《三国志》,《三国演义》的优、缺点明显多了。
优点一:通过人物将忠、义、仁、勇、孝、信、廉、礼,这些高尚品德展现给了读者。传播正能量,让世界充满爱,很好。
优点二:用原创的故事丰满了记载单薄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赵云,关张马黄赵五个人挤在一个传记里,赵云还是末尾,《三国志》里记载赵云的原文,才几百个字,再看《三国演义》,这命题作文做的……
优点三:故事有戏剧性,便于传播。举例:曹操去吕伯奢家之前,对陈宫说,吕伯奢是他爹的结拜弟兄,结果,戏剧性的来了,晚上听到磨刀声,还听到有人在说,把他捆起来宰了。曹操把人秒光后,戏剧性的又来了,一头猪被捆着,敢情是大晚上的要杀猪招待曹操。曹操和陈宫跑路途中,戏剧性的又又来了,大半夜的碰上打酒回来的吕伯奢。陈宫以为曹操见到吕伯奢,会惭愧地跑路,结果,戏剧性的又又又来了,曹操把自己老爸的结拜弟兄给秒了,还说出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休叫天下人负我!”好家伙,三次戏剧性次反转,还把曹操奸雄的人设立起来了,不可为不妙。但他得罪了某些人,某位教授级别的曹操粉,解读三国解读地……咳咳,但他立誓曰:“我与《三国演义》,汉贼不两立!”有趣的是,汉贼不两立是季汉那边的口号,不知道他是无意的,还是高级黑,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优点四:贬低篡权行为。《三国演义》让效仿忠君爱国,不要做谋朝篡位的反贼,用心是好的,就是黑得有点过。其实在历史上,董卓、袁术这些人,也有其可取之处,罗贯中笔下:董卓接貂蝉回家后,一个月不上朝,袁术更是不堪,现在的人调侃他,给他取了个“骷髅王”的绰号。当然,曹操也被黑了,《三国演义》里,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一进宛城就问典韦,此城可有否?后来他和张绣婶婶来了一出,中军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上朝的戏,张绣气得造反,曹操差点把命交代在宛城了。要是他在宛城挂了,《三国演义》的读者提到曹操是不是会说,这人比董卓还不着调,屠徐州比董卓还残暴,还导致张邈背叛了他,投靠了吕布,他差点让吕布弄死,现在又因为好色,害得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自己也差点交了粮本,真乃三国第一不着调和第一人妻控。呵呵,老罗,您黑得有点太过了。
说完优点,再说缺点。
缺点一:地理、历史没学到家,地名、官名、数量,乃至某些人名都有搞错。上文有提到过,就不多复述了。
缺点二:为了用原创故事突出人物的个性,把故事变得不合理了。举例:官渡之战前,刘备这么有声望的人投靠袁绍,袁绍出二百里相迎,关羽愣是不知道。还有关羽千里走单骑,官渡之战,关羽直接跑到对面就行了,愣是让关羽绕了一个大圈,让不明真相的读者感叹,二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真不容易啊,忠义啊!忠义!再举一个,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收服南中,最上策是一战把孟获打服了,或者把孟获杀了,推举一个听话的,又能稳定南中的人当南中首领,完成任务后赶紧回成都,毕竟诸葛亮比牛仔还忙,又得管维护都江堰,又得发展织锦业,又得发展盐铁业,还得替刘禅稳定治下的各大派系,还得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简直不要太忙。然而,愣是让诸葛亮来了个七擒七纵孟获,费时间不说,还费兵费粮,还因火烧藤甲军,杀戮太重费寿命。
缺点三:加入迷信元素。动不动就天命啊天命,全是命中注定,人还要努力吗?还有借东风啊,七星灯啊,诸葛亮一个靠自己努力提升自己,一步步从普通人成为千古完人的凡人,被他写成了汉末版“公孙胜”。
缺点四:改人设。历史上,曹操前期是爱国的,刚当洛阳北部尉,不畏强权地打死了一个特权阶级,后来换地方当官,又治理好了当地,三国演义里没写,但写他刺杀董卓了,为了突出他奸,非让他跟王允借把七星刀,刺杀不了就装献刀,好跑路。
再说刘备,不说别的,人家谥号汉昭烈帝,三国志里才哭了五六次的刘备,三国演义里哭了不知道多少回,搞得那些史盲在那大喊:“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
曹操这个人比较复杂,就不说了,还是说正史的刘备是怎么个烈吧。
举个例子,黄巾之乱爆发后,刘备在自己家乡招募几百个义兵,其中也包括关羽张飞,后来打黄巾立了点功劳,因为黄巾主力不在幽州涿郡嘛,所以能立的功劳有限,加上他没背景,所以没被封官。后来经人介绍,去青州支援平叛,险些挂了,要不是有人去战场找他,并发现他在尸体堆里,刘备势力从这里开始就无了。
后来,刘备两次功劳的积累,让他得了一个县尉的职位,相当于县刑警大队队长。结果在县尉这个官位上屁股还没做热乎呢,上头派下来考察官员的督邮来了。督邮一来,刘备就去拜访了,谁知道督邮装病不见。刘备知道督邮考察官员是为了淘汰官员,所以回府后,越想越生气,最终冲进督邮住的地方,把督邮捆到桩子上,用木棍打了两百下,对,三国志记载得很清楚,是两百下。
刘备为什么气得打人家两百下呢?想猜出原因也容易。
第一,朝廷要淘汰一部分因为立战功当上官的人,这事是以诏书的方式发布的,刘备当然会知道。
第二,刘备招募的义军大多数是同乡啊,人家跟着你出生入死,你好不容易当官了,结果又被罢官了,你怎么向那些人交代?他们都是你同乡啊,不是游戏里的棋子,你要他们干啥就干啥,死光了大不了再征兵,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第三:刘备为了立功,自己差点交代了,结果就换了个副县级的官,结果还要被罢官。而那些有背景的人呢,互相吹捧一下,互相举荐个孝廉,托关系花点钱,找个名士品评几句牛哄哄的话,就轻而易举当上官了,这一对比,刘备心里能平衡吗?能不火吗?
后来加入刘备集团的庞统和蒋宛,刘备都让他们当了县级干部,结果这两人都觉得自己当县级干部太屈才了,然后消极怠工,都是诸葛亮劝刘备,他们才当上大官的。刘备为什么对待有名望的人那么不客气,估计就是因为他自己出身低微,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当上大官的,所以不喜欢那些靠名气大就当上大官的士人,给你们当县官你们还觉得屈才了?当年我带着兄弟们刀头舔血才当上了副县级的官,我都没说屈才,还在副县级的座位上干得是兢兢业业,你们呢?消极怠工!要不是军师劝我,我……
以上为我个人臆测,大家别当真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刘备在刘表那儿的时候,有天和刘表论英雄,当时在场还有一个叫做许汜的名士。
许汜说陈登这人傲慢得很,有天我去他家,他没怎么搭理我,他自己睡上床上,让我睡下床上。(注:这时候,陈登已经因为爱吃生鱼,得了寄生虫病死了。)
刘备就怼了他,三国志原文是,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刘备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有国士之名,现在天下大乱,你不知道救世就算了,还一天到晚只知道买地买房,陈元龙是什么人?他会跟你这种人多说话才怪!要换成我是元龙,就睡在高楼上,让你睡地上。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志气,只有在古人中才能找到了。
我当年看到这段历史,做出了和刘表一样的行为,大笑。
难怪曹操会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呢,刘备待人是更看重人的德行,而不是人的身份,曹操则推出“唯才是举”。
相信有人看到这里要说了,曹操唯才是举,但和他同宗的人地位都很高啊。其实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他要用宗族制衡那些和他合作的世家大族。
知道三国游戏里,为什么只有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着重描写的人物数值高吗?因为配角全都被罗贯中弱化了用来衬托主角。
愿大家从此以后能心平气和地和别人讨论历史,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中立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多多传播正能量,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此文章纯属原创,如有雷同,支持正版,拒绝剽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