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代文献有哪些形成方式?

古代文献有哪些形成方式?

古代文献有哪些形成方式?古典文献基础知识答问

古代文献有著、述、编、译等几种主要的形成方式,今分别简述之:

(一)著

从字义来看,这是一个形声字。从艹,者声。“艹”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引申为“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这个意思也叫做“作”、“造”、“著作”。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的工作。

历代典籍都有这个意思,如:“仆诚已著此书。”(司马迁《报任安书》)“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著书之日。”(柳宗元《柳河东集》)“携所著书。”“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梁启超《谭嗣同传》)

古人对于著作要求非常高,《礼记·乐记》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二)述

“述”本为形声字,从辵(chuò),术声。本义是“遵循。述,循也”。(《说文》)引申为“陈述,记叙”。如“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礼记·乐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著”是“前始未有”,“述”则是“古已有之”。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都是这个意思。

“述”对于前人的成就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有一个消化过程,述的过程要增益之,使之更加完善。如古代文学史上的历次编纂,一次比一次完善,后来的要吸收更多的新的学术成就。

(三)编

“编”为形声字,从糸,扁声。“编,次简也”(《说文》),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榖梁传·桓公元年》),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编”和“纂”、“辑”意思差不多,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对于原始文献保持原状,不加篡改。我国古代“编”书成就最为突出,历代都有大型文献纂辑,最早的是《诗经》,最大的是《四库全书》。

(四)译

“译”为形声字,从言,睪(yì)声。《说文》解释为:“译,传译四夷之言者。”本义为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古代文献中的“译”一般指的是佛典翻译、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

上一篇: 历史名人司马迁简介
下一篇: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各有什么区别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